82歲老人李漢朝,用鏡頭記錄庫爾勒鉅變

一線看鉅變--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基層行

李漢朝:用鏡頭記錄巴州鉅變

82歲老人李漢朝,用鏡頭記錄庫爾勒鉅變

八十年代的人民商場 李漢朝 攝

82歲老人李漢朝,用鏡頭記錄庫爾勒鉅變

人民商場(2008年) 李漢朝 攝

82歲老人李漢朝,用鏡頭記錄庫爾勒鉅變

七十年代的人民商場 胡繼傑 攝

82歲老人李漢朝,用鏡頭記錄庫爾勒鉅變

巴州郵電局舊貌(1987年) 李漢朝 攝

82歲老人李漢朝,用鏡頭記錄庫爾勒鉅變

九十年代的人民商場 李漢朝 攝

82歲老人李漢朝,用鏡頭記錄庫爾勒鉅變

在巴州郵電局舊址上建起的電信大樓(2008年) 李漢朝 攝

絲路樓蘭網全媒體訊(周海霞)2008年12月4日,記者來到81歲的李漢朝老人家,他正在整理幾十年來拍攝的關於巴州鉅變的對比照片。

“我1955年9月8日在焉耆縣參加工作,至今在巴州生活了63年,先後在原農二師文工隊、巴州歌舞團、焉耆縣第一小學、焉耆縣廣播站、焉耆縣委宣傳部、焉耆縣黨校、巴州審計局、巴州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巴州廣播電視局工作,直到退休。”李漢朝說。

剛到焉耆的李漢朝,先是在原農二師文工隊做舞蹈隊員,當時演出服裝匱乏,到各鄉村去演出都是坐著大敞篷車去,很多人擠在車斗子裡高興地唱著歌。晚上演出時,照明用的是汽燈,吃的也都是粗谷雜糧,有時還吃不飽,但是大家精神頭兒十足。

後來,李漢朝被調到焉耆縣第一小學當老師,那時的教室冬天都需要生爐子,每天早晨,老師和學生要先把爐子生著,暖和了,才能上課。操場也是泥巴地,遇到下雨天就成了一個個“水坑”。“現在的學校都是整齊劃一的教學樓,學生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上課多幸福呀。”李漢朝感慨地說。

1978年,李漢朝擁有了人生中第一部相機——海鷗120,當時那就是最高級的相機了。膠捲很貴,他捨不得浪費,每摁一次快門時都是慎之又慎,每一張照片都要記錄下拍攝時間、地點、天氣情況、光線、使用的光圈、變焦等,然後反覆地研究如何能拍得更好。在暗房裡自己沖洗照片,靠自學提高攝影水平。

在焉耆縣廣播站和宣傳部工作期間,他開始了用鏡頭記錄巴州鉅變的歷程。“當時,我幹宣傳工作熱情非常高,每次都是自己騎自行車到田間地頭去拍攝,路不好走,水溝水渠多,所以我就把一輛舊自行車卸得只有兩個輪子和一個車座,這樣搬著過渠過溝時就輕鬆多了。”李漢朝想到當時的情景,感慨地說,“你看看,現在我們要出去拍照片,基本都是坐小汽車,路也好走了,花費在路上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拍攝工具都是數碼相機,再也不用擔心浪費膠捲了。”

在他的照片裡,記者看到了他的用心,幾十年前他拍過的巴州標誌性建築的照片,等到要拆建時,他會到同一個位置,用同一個角度再拍攝後保留下來。正是因為他的這個好習慣,像巴州的老郵電局、塔里木飯店、人民商場、樓蘭賓館等,都被他用鏡頭保留了下來,和現在新貌的照片擺在一起,成了珍貴的可以直觀地看出巴州鉅變的最生動的記錄。

李漢朝老人說,正因為新舊照片對比,讓他對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