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洞庭听风》审读意见

-----水魅书审读意见连载第54篇-----

首先,肯定作者有相当好的文学语言表述能力。文学语言的表述能力是什么?对细节(人物活动)的可视性描画,对人物心态的及时捕捉,对场景的概括性准确性描写, 等等。《洞庭》小说可以见到作者这些功力。比如在描画塑造叶天成,胡晓慧,吴用水,鲍红,豹子,这些人物的故事记叙,纠葛和交往方面,很多时候十分准确传神,文字并不多,不累赘繁复,能恰到好处记录下当时当事者的心理活动,个性心态。即便出场较少的人物,许丽江,田艳,也如同素描,有简要但能展现心性的刻画。

小说颇为抒情。在叶天成和胡晓慧的爱情故事上,作者倾注了很大的力量,可以说取得了成功。如果剥离其他内容,单就叶胡爱情故事说,可以说是经典的,一个优秀的爱情故事。尤其最后部分,胡叶面临生离死别,活生生的爱侣,因为不可战胜的疾病,因为胡晓慧不可更易的决心,叶天成只能眼睁睁看着比自己生命更加宝贵的爱人在自己臂弯里遁去。这一情节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这是小说最出彩的一部分。对叶胡爱情的抒情,是极富煽惑力的,但真实感很好,不做作,不勉强。

另外,小说对故事发生的环境,风景风光的抒情,既是情感饱满的,也是艺术上恰如其分的,没有滥觞。

小说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洞庭湖地区某县商业系统的故事。大学生叶天成毕业分配来到这里,他的家乡,立即成为人物众多的商业局的明星,商业系统突出优势是美女如云,于是他就成了美女眼中的宝贝。在众多女孩里他钟情的是后来成为妻子的胡晓慧。这里埋下伏笔,胡晓慧因为遗传了母亲的心脏病,从医学上说是不能生孩子的,因为那将是对生命的至高威胁。但是,他们相互爱的太深,尤其胡晓慧大爱大勇,明知怀孕生子将威胁自己生命,却置生死于不顾,毅然拒绝包括丈夫,父母,友人的一切劝告,一定要为她和叶天成的爱情留下传承者,最终,作出惨痛牺牲。这就是小说最后部分感天动地的故事。

小说结构在时间的线性上,属于传统的完整构架。除了叶胡的爱情故事贯穿始终,小说大部分内容在记叙这个县商业系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阵痛性转型,从铁饭碗向或者泥饭碗或者金饭碗的置换过程。上世纪的这个转型大潮,当时人们看到的只能是波涛汹涌险象环生的前景,不言而喻,中国人在那一时期的经历是惊心动魄的,此后绝处逢生光彩熠熠的故事在那一时代是听不到也想象不到的。这部小说十分详尽地记叙了这一时代在这个特定地域的人们的冷暖人生,生死遭遇,四处踉跄,遍地悲痕。叶天成在大潮中,有没顶式的卷入。一个初入社会就遭遇如此社会狂澜的大学生,他曾经迷惘,彷徨,但仍全力拼搏。下放乡间,困厄库房,一方面拼尽心智,一方面也借助亲友,如几位表亲的出谋划策。终于渐渐走出困境,在不经意间还摘得不少改革果实,从商业系统普通职员提拔为副县长。

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局,五交化系统是响当当的铁饭碗。经理吴用水,书记夏泽芳,是权利核心人物。小说对吴夏有相当分量的描述。既有光明部分,也有阴暗角落。从人性看,他们较为中性,并无太多恶行,故后来公司解散,重组,清算,他们也仅党内警告处分。底层人物如李幺姑,刘林,等,在大潮中冲击最大,属于

改革成本(当时置身事外,后来掘金满满者的大言不惭之说)类悲剧人物。总体说,小说对这一地区这一单位在改革大潮中的各类人物故事,必须经历的各类改革事件,描写详尽,真实。细节,场景,乃至具体数据,遍布于小说整体。可以揣测,作者如非亲身经历,不大可能有如此细致记述,尤其那些数据,想当然应该是想不出来的。小说也涉及到了大潮中的不法分子,非法事件,如豹子等人的种种恶行。

现在要说的是,小说存在严重不足。主要是,过于沉迷于改革的具体事务,具体事务占的分量超过文学部分,看起来,小说犹如那个单位那次改革的全记录,全档案,或改革史。这使得小说不仅拖沓,繁杂,篇幅臃肿,也大大损坏了作为文学样式的小说的本质,包括形象。小说居然有名有姓者七八十位,各类数据大概数以百计。小说是什么?小说要提炼生活,升华生活,不是如实记录生活。改革史是应用文,改革史诗是文学文本。这是要严格区分的,不能杂糅的。

另外,小说中,吴用水和夏泽芳的不洁情事写得太多太细太腻。有关叶天成的这类描写也略嫌铺陈。

另外,小说命名有些大而无当,不精确,缺乏个性魅力。

要作者修改,要处理的分量太大,肯怕不是易事。如可能,作者自费出版吧。

——2018/1/15

长篇小说《洞庭听风》审读意见

抓镜头的俄罗斯美女(本文作者拍摄于莫斯科红场 图文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