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劉伯溫測算天將下暴雨,勸老農收谷,老農卻說雨淋不到這谷

小說:劉伯溫測算天將下暴雨,勸老農收谷,老農卻說雨淋不到這谷

劉伯溫生於書香門第,自幼聰穎勤奮,飽讀詩書,孜孜向學,精四書五經,善詩文音律。塾師曾預言:“此子天賦異稟,敏而好學,孺子可教,必成大器。”其後,劉伯溫廣閱群書,博通經史,尤善天文,觀天象可知星辰變化,掐指算能斷國運興衰。然而,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如此博學之人,亦有不解之事,仍需請教他人。

元朝末年,朝綱腐敗,橫徵暴斂,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起義,朱元璋入伍紅巾軍,以其韜略,橫掃元軍,但因利益紛爭,受其它義軍進攻,多面受敵,岌岌可危。朱元璋誠邀劉伯溫出山,得其妙策,朱元璋力挫群雄,結束戰亂,平定天下。

明朝建立後,劉伯溫封官晉爵,但其生性淡薄,不求名利,恪盡職守,勤政愛民,常著便衣於民間行走,一來體察民情,二來廣增見識。一年盛夏,劉伯溫來至江南某村,當日驕陽似火,灼熱難當。村人值此晴好天氣,翻曬穀子;旁側婦人揚穀打場,動作嫻熟;田間孩童嬉戲打鬧,拾掇穀粒,一派繁忙祥和景象。劉伯溫見此情景,心想,大明開國採取休養生息之策,重視農桑,耕收有序,村貌煥然,國盾民安,心中頗感欣慰。

倏然,天空微有變動,劉伯溫仰頭細思,掐指一算,乃暴雨襲城之象,遂放聲大呼:“諸位鄉親,暴雨將至,快收穀子!”農人聽聞此聲,放眼望去,見一風雅儒士立於田頭,以為財主,不予理睬。一中年農人嗤笑道:“如此晴空,何來暴雨,此人竟說瘋話,無需理會。”

劉伯溫見其無動於衷,又催促道:“真有暴雨,再不收拾,為時晚矣。”話音剛畢,天空陰雲密佈,狂風驟起,雷聲炸響,村人不得不信,慌忙遮蓋穀物,收拾停妥。而方才那中年男子,面色潮紅,愧疚不已,未料到真有異象,當即對劉伯溫心生敬意。

眼見暴雨將襲,劉伯溫快步趨至一農舍簷下避雨,恰逢一老翁坐於門前,手捧茶壺,悠然品茗,若無其事凝望院中所曬穀物。劉伯溫深感驚奇,上前問道:“天將有大雨,老伯為何不收穀物,難道不怕被雨所淋?”

老翁徐徐抬頭,不以為意,淡然道:“無礙,暴雨難以至此,穀物自然無事,又何須收拾?先生不信,可小坐片刻,喝杯清茶,一看究竟。”劉伯溫甚是詫異,對老者之言心存質疑,便靜坐其側,以待結果。

忽而風雨大作,暴雨瓢潑,說也奇怪,此雨竟無一絲一毫落入院內。不久,雨止風息,雲散天晴。劉伯溫自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觀測氣象,毫無偏差,但比之於他,相差甚遠。劉伯溫溫文有禮,虛心請教道:“老伯,為何同一天地、同一村舍,那邊有雨,此處無雨?”

老翁一笑:“先生可曾聽過‘六月驟雨隔牛背’,這正是古人詩中所言‘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伯溫受教,點頭稱是,由衷佩服老者知識廣博,經驗豐富。杯盞之間,二人相談甚歡。

見雨已停歇,劉伯溫起身欲走,老者伸手挽留:“先生且慢!我看你氣宇不凡,並非常人,不妨到寒舍小坐片刻,如何?”劉伯溫本就為體察民情而來,此時正是良機,便不推脫,受邀入內。

劉伯溫細細打量老者屋舍,陳設粗簡,破舊不堪,泥牆歪斜,搖搖欲墜。劉伯溫便勸道:“依我所見,今夜仍有大風,老伯居此危房,恐有性命之虞。不如搬到別處,避一避。”

老者不以為然,笑道:“無妨,即便這泥牆倒塌,也難以傷我分毫。”

“性命攸關,還是避避為好。此床立於牆下,如若傾倒,怎會傷不了你?”

“先生不信,不妨今夜與我同住,看看是否如我所言。”

劉伯溫暗想,此人真怪,為何以己性命作為賭注?但劉伯溫不想示弱,唯有搏命一試。深夜,劉伯溫與老者分床而睡,老者臥於斜牆之下,鼾聲如雷,劉伯溫輾轉難眠,生怕葬於此處。夜半三更,風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驟至,只聽“咔嚓”巨響,危牆倏然倒塌,一分為二,一半塌於床外,一半矗立原地,而老者安然無恙,絲毫未被傷及。老者似夢似醒,喃喃囈語道:“小小泥牆,豈能傷我?”

“老伯料事如神,晚生著實佩服。”劉伯溫又追問原因。老者輕笑:“泥牆向外崩裂傾斜,中腰折斷,可見裂縫,即便倒塌,亦難落到床鋪。”

雖世人稱其為“再世諸葛亮”,能未卜先知,但經此二事,劉伯溫自愧不如,於是恭恭敬敬拜其為師,向其討教天文術數。

劉伯溫問道:“不知老伯尊姓大名?”

老者笑道:“貧賤之人,何來名姓,鄉人喚我郁離子,先生亦可如此。先生尊貴之軀,竟然委身來此,倒是難得。”

“莫非老伯認得晚輩?”

老者頷首:“世間能觀星象者又有幾何,先生必是開國重臣劉伯溫,可有猜錯?”

劉伯溫笑而不語。

經年之後,劉伯溫為紀念老者,便以其智慧形象,書寫195篇寓言故事,取名《郁離子》,該書以構思精巧、筆鋒犀利、寓意深刻而著稱於世。其中膾炙人口的《賣柑者言》,便是出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