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得慢,當心“矮小症”在作祟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也期望孩子的身高能夠“節節高”。然而,兒童矮小症是一個危害兒童生長髮育等健康的大敵。它不僅與遺傳有關,還與疾病和心理有關。孩子在成長中,身高增長狀況容易被家長忽略,一旦發現孩子比別人矮一頭時,就非常晚了。矮小症是可以治療的,關鍵是要早發現,早治療,孩子的年齡越小,治療效果就越好。

孩子長得慢,當心“矮小症”在作祟

一年長不到4釐米應警惕

一般來說,如果在相似環境下,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患者身高低於正常人群平均身高兩個標準差以上或第三百分位以下,就能診斷為矮小症了。孩子身高增長速度也可以作為一個評判標準,3歲以下嬰幼兒增長速度小於7 cm/年;3歲至10歲青春期前,增長速度小於5 cm/年;青春期增長速度小於8 cm/年,都屬於身高增長緩慢。家長要掌握孩子基本的生長髮育規律,每年詳細記錄他們的身高,如果發現孩子在生長髮育期間長個兒的速度比同齡人都慢,一年連4釐米都長不到,那就要提高警惕了,最好帶他們到正規醫院的內分泌科矮小門診檢查。

五成矮小症源於內分泌疾病

引起矮小的原因除家族遺傳因素外,多由疾病所致,內分泌疾病引發的矮小症佔臨床矮小症病人的50%以上,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障礙,而生長激素是人出生以後促進骨骼和器官生長的最主要激素,它的不足會直接影響兒童的生長髮育。完全性生長激素缺乏的患兒多數都是1歲後開始呈現生長緩慢的,他們往往表現為勻稱性矮小,如可能已經是20多歲的成年人了,但永遠長著一張娃娃臉,甚至聲音還仍然是稚嫩的童音,可是他們的智力卻跟正常人一樣。完全性生長激素的缺乏也讓患兒所有的發育都晚了一步,尤其是生殖系統(青春期發育)。這些患兒如果不進行生長激素治療,就會變成我們俗稱的“小侏儒”,一般男性成人後身高只有130 cm左右,而女性也不會超過120 cm。

孩子長得慢,當心“矮小症”在作祟

矮小症患兒的心理隱患

矮小的孩子常常受到嘲笑、作弄,因而使他們變得內向、自閉甚至抑鬱。一項由國內多家醫院參與的“生長髮育異常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的調研結果顯示,矮小患兒不僅有生理上的問題(長不高),而且心理也有問題,近六成的矮小患兒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心理隱患,如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社交退縮等現象。

矮小症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3—12歲是兒童身高增長的“黃金時期”,也是幫助矮小症患者身高增長的最佳時機。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大部分患兒可以達到正常人的身高。

如何及早發現孩子身高異常?

1、標準數據法

根據醫學類教科書中每個年齡段身高的規定,對孩子進行身高測量,再和標準數據進行比較,看是否在正常範圍內,監控孩子在每個年齡段的身高增長是否正常。

孩子長得慢,當心“矮小症”在作祟

孩子長得慢,當心“矮小症”在作祟

2、同齡比較法

和同齡同性別的孩子相比較,如在一個時期,孩子比其他孩子矮的程度很明顯,說明孩子的發育狀況出現異常。這種辦法特別是對那些帶孩子較少的家長尤為重要。比如一段時間沒看見孩子,突然看見孩子後,發現身高沒變化,應立即注意孩子發育情況。

3、骨齡測試法

骨齡是準確判斷一個孩子身高發育狀況的依據。正常的孩子,骨齡和年齡的發育是同步的。但患矮小症的患兒,骨齡發育比年齡或早或晚。因此,定期對孩子進行骨齡測試,是最安全可靠的監控辦法。

矮小症患者大多數可通過藥物治療而長高,關鍵是要查出矮小症的病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矮小,可用甲狀腺素治療;生長激素缺乏引起的侏儒症患者,應補充生長激素進行藥物治療;對Turner綜合徵、慢性腎衰和宮內發育遲緩等非生長激素缺乏等引起的矮小,用生長激素治療也有一定的效果,一般治療第一年可增高8-10 cm,個別人可增高15 cm以上,病因不同療效不同。

孩子長得慢,當心“矮小症”在作祟

(1)合理的飲食:多吃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蛋類、魚類、豆製品類和乳製品類;另外,多吃含鈣食物也有助於長高。

(2)適量的運動:運動不僅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同時,身體充分運動後還能增進食慾,對孩子增高有幫助。有助於長高的運動有慢跑、跳繩、跳舞、打籃球、打排球、游泳等。儘量避免舉重等會阻礙骨骼縱向生長的運動。

(3)父母的關愛:身體的發育受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低年齡的兒童,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尤其明顯,一般把兒童由於缺少應有的關愛而引起的身材矮小稱為“心理性矮小症”。因此,家長一定要為孩子營造一種健康、關愛有加的生長環境。

孩子長得慢,當心“矮小症”在作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