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焦慮,多半是“母親參照效應”作祟,如何做個“恰好”的母親

我嬸嬸家的姐姐就已經開始面臨著生完孩子以後開始憂慮的問題了,因為一旦自己孩子第一個出生以後,作為媽媽就會要格外的關注到自己的孩子。

嬰兒的一個出生會對母親來說會有很多的“捨棄”,比如就要面臨產後要照顧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工作的時候還要兼顧到孩子的雙重壓力以及懷孕之後的身材開始走形等困惑。

想要把自己孩子的撫養成人,對於母親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常常可以在電視中或者是新聞報道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孩子會非常的“依戀”或者是“依賴”到自己的母親。

“女朋友和媽媽掉到水裡你應該先救誰”這個問題都成為了而很多人噩夢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如果拿去問國外的男人,他們可能就會毫不猶豫的回答道“救自己女朋友,救媽媽不應該是爸爸的責任嗎?”

難道這樣的回答就是不愛自己媽媽的嗎?那現在我們就通過一個心理學知識來回答。

母親焦慮,多半是“母親參照效應”作祟,如何做個“恰好”的母親

v 瞭解母親參照效應

在2002年,北京大學的朱瀅以中國大學生作為一個對象進行了研究,在增加母親參照的條件以後就已經發現:中國人的記憶裡面不僅存在了“自我參照效應”。

還存在了“母親參照效應”,對於“自我參照效應”與“母親參照效應”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人對與自己和母親有相關的信息,都是會有著特別的清晰的記憶力。但是這裡就有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西方人只會存在前者。

在2007年,朱瀅等人在此對這個進行了深入地瞭解研究,通過“腦成像”得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在自我參照和母親參照的條件下,中國人都激活了複測內側前額葉,但是西方人卻只有自我參照激活。換句話就是,中國人的“自我”與“母親”是住在了一個腦區中。

對應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黑澤爾·馬庫斯等等多人的理論中,就已經表明:中國人是屬於“依賴性自我”的類型,尤其是把格外的看重家庭關係,已經會把“母親”作為了自我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母親焦慮,多半是“母親參照效應”作祟,如何做個“恰好”的母親

v 孩子的“母親參照效應”會是讓母親焦慮的重要體現

很多時候,媽媽都會是以家庭作為重心,並且開始為這個家庭付出很多並且是無怨無悔的付出,因為這貌似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形象,已經成為了刻板印象。

在生活中就會出現這樣的一個例子:女性會被經常問到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的,而男性基本上很少會被遇到這個方面上的問題。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之中,很多的母親都是要以家庭作為重點,要“相夫教子”,他們要在自己事業與孩子中學會衡量關係,家庭之中孩子的教育差不多都是媽媽在掌握,慢慢的就已經讓孩子形成什麼事情只要是依賴媽媽就可以了。

但是在實際上,我們需要弄清楚的一點就是,母親也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也是會有很多的需要與需求的人,他們也是首先作為女人後慢慢轉變成了一個母親的。

母親將自己孩子撫養成長是要付出和犧牲很多,可是在有的時候母親也是不得已要這麼做,那麼應該怎麼平衡來釋放這個焦慮感呢?

母親焦慮,多半是“母親參照效應”作祟,如何做個“恰好”的母親

v 如何做一個“恰好”母親呢?

世界上扮演母親的角色是有很多的,無論是好媽媽也好,還是合格的媽媽也好,都是會存在的。我們用一個形容詞來做好一個母親,那麼就是“恰好”,我們可以用到瑪利亞·蒙臺梭利在兒童正常發展所需要的三樣東西就是——理智的沉靜。

l 理智的沉靜

這樣的一個形容詞我們來理解就是:一個母親應該要做到不僅有溫情,更是一定要具備理性的思考能力。很多時候作為母親是個女性身份,會有“母性光輝”存在。

從天性上來說就是感性的,所以在很多時候理性來思考問題就是一個很難做到的。在很多時候面對一件事的時候,就不需要我們利用到道德來干預,道德就是有很多的條條框框,沒有充分的考慮到人性。我們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

我們大家都聽到過“孔融讓梨”的這個小故事,這個的故事一直是作為了正面的道德例子讓我們學習,因此在我們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一個食物只有一個時候開始劃分的時候。

母親焦慮,多半是“母親參照效應”作祟,如何做個“恰好”的母親

姐姐想要吃多的但是妹妹也想要吃,這個時候家長可能就站出來說,“姐姐讓妹妹吃多的”,那麼在下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

姐姐就會主動的讓,姐姐就會受到表揚或許因為這樣的行為,姐姐會獲得獎勵就是吃到多的。可是姐姐的內心還是會想要,但只是因為有上次的教訓就會把這個想法藏起來。

那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候,就應該理智的處理;孩子都想得到多的食物,家長其實都能理解,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誰都想要獨佔一份大的,但是有一個人想要就會導致另外一個人沒有,家長要把選擇權與決定權交給孩子,無論是孩子怎麼解決都行,將食物平分或者是猜拳決定都行,總歸都是孩子的決定。

母親焦慮,多半是“母親參照效應”作祟,如何做個“恰好”的母親

l 給自己空間,教會孩子的獨立成長

如果沒有養成孩子的獨立習慣,可能等到孩子長大以後都不能處理不好這樣的關係,這可能就是因為“母親參照效應”導致的依賴心理。

就可能因為是母親對孩子的“過度關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母親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注意力全部在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此就會依賴自己母親,子女就已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在我們現代社會中,作為母親應該要有自己獨立空間和自我的成長,這樣的一點不僅給孩子是更加好的指引,更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好的榜樣。

母親焦慮,多半是“母親參照效應”作祟,如何做個“恰好”的母親

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的時間與空間,因為孩子是需要成長的也是需要不斷大膽的嘗試才會獲得好的體驗與經驗,得到更加的體驗,如果母親沒有在子女的成長中實現“角色退場”,那麼就會導致孩子不僅長不大,可能母親還會繼續幹預他們的人生。

所以想要培養出好的孩子,首先母親就要做到“恰好”!理智的沉靜的合理的做好母親的角色,給自己空間讓孩子慢慢的獨立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