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農業園區裡的幸福生活

 4月天,水城縣南部農業產業園區2.4萬畝茶園碧波連綿,與茶園比鄰的是水城縣龍場鄉安置點。



水城:農業園區裡的幸福生活


明淨的房屋

今年春節,68歲的黃周線就是在這裡度過的,和往常一樣,把小孫子送去幼兒園,這個穿著中山服的身影就準時出現在茶園裡。

“現在採的是一芽一葉,初春採單芽每天能有一兩百塊錢。”黃周線說,水城縣龍場鄉的麻窩村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記憶中,那個地方常年都會發生滑坡。



水城:農業園區裡的幸福生活


搬遷居民在園區採茶

如今,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讓他們一家5口人在2017年年底搬離了那片土地。

“政府掛念著我們貧困戶,修房子給我們住,我在茶園管茶、採茶,施肥除草,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

今年的年味兒也讓耳順之年的黃周線記憶深刻,“過年政府還送來了紅燈籠,熱鬧!”他抬起頭,深藍色的氈帽下一臉真誠:“我要讓孫兒好好學習,以後有知識了,也要為國家做貢獻。”

從農村搬到農業園區,雖然始終姓“農”,但書寫的文章已經大不相同。



水城:農業園區裡的幸福生活


幼兒園

和黃周線一樣享受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惠澤的,還有來自順場鄉和龍場鄉兩個鄉鎮的1114戶4410名貧困群眾。

易地扶貧搬遷,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這片土地上,綠茶作為重要的支撐,首先撐開了綠色的希望。

龍場鄉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採取“公司+扶貧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把經營主體、農戶、村集體捆綁起來,結合該地區自然優勢,因地制宜建設以水城縣茶葉發展公司為龍頭,建設“水城春”茶葉加工廠對附近茶葉就地加工,包裝外銷,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繪出“早春茶,喝著喝著春天就來了”的茶景圖。

希望的土地讓幸福能夠紮根,為有效解決搬遷戶的就業,安置點配套建設了一個製衣廠,從事外貿訂單衣服生產,人均工資每月可達3000元,組建扶貧勞務公司精準對接各鄉鎮搬遷戶的入職、培訓,易扶支部對接培訓學校對易扶安置點內的搬遷勞動力進行就業培訓,實現安居樂業。


水城:農業園區裡的幸福生活


68歲的黃周線在園區採茶

熟悉的土地上,本地白族文化與茶文化的創意糅合,也鋪開了南部農業產業園區白族風情園的酒店、餐飲、超市、產品加工等多種業態。

文化園以茶旅、文旅、康旅形成一體化發展,承辦白族文化藝術節、全市手工製茶大賽、採茶品茗活動等多項文化藝術活動,在白族文化記憶的傳承中創新茶文化宣傳,增添“文旅一體”發展韻味和魅力。

茶香瀰漫,書香繞耳,安置點設置36個教學班的南部園區中學、12個教學班,可容納學齡前兒童300人的南部園區幼兒園,建成南部園區醫院、辦事大廳、圖書室、4點半課堂、社區露天健身器材基礎設施,老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體系。

而今,龍場鄉的搬遷安置、產業配套、景區打造有效結合,以景區為吸引,以產業為支撐,以就業為保障,形成產業、創業、就業齊頭並進的格局。

走進安置點,灰線白牆,鏤花窗的房屋錯落有致,茶文古韻,詩意閒適。人文環境與山水茶園的恬靜融匯出原生態茶園風光和鄉情鄉愁,也繪出老有所養、業有所扶、幼有所學、娛有所樂的幸福生活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