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上當受騙,糖尿病患者應具備的8大健康素養

雖然許多患者都知道糖尿病不能被根治,但是,當看到誘惑力極強的虛假廣告,還是會被吸引。比如在我們這個平臺,經常看到各種騙子換著各種馬甲在評論區說自己把糖尿病治好了,然後就能看到一群人問:是真的嗎?怎麼治好的?

真是應了那句話:這世界傻子太多,騙子都快不夠用了。

要想防止上當受騙,糖尿病患者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只有掌握了識別假藥的健康素養,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上當受騙。為此,我們為您總結了為防止上當受騙應具備的8大健康素養。#清風計劃#

為防止上當受騙,糖尿病患者應具備的8大健康素養

糖尿病目前不能被根治

糖尿病是一種長期代謝紊亂導致的疾病,短時間內病情不可能有戲劇性變化,正所謂病去如抽絲。那些所謂的幾個療程就能治癒糖尿病的宣傳純屬編造。

糖尿病被治癒充其量是臨床治癒,即血糖控制在正常人範圍內。一旦不控制飲食、運動量減少,或者停止用藥,血糖異常又會捲土重來,病情又會加重。目前,糖尿病只能達到控制的層面。

控制的程度也是因人而異,對早期糖尿病患者來說,可以通過飲食和運動治療,達到比較好的控制效果;而對病期較長的患者而言,只能在飲食和運動治療的基礎上,通過藥物進行控制。

正規藥物經得起歷史考驗

眾所周知,糖尿病的管理一共有“五駕馬車”,這“五駕馬車”的演變也是有歷史的。起初,醫學界公認的是“三駕馬車”,即藥物治療、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然而,隨著醫學界對糖尿病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僅靠這三個方面不足以做到長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及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目的。因此,才發展為今天的“五駕馬車”,增加了監測和教育。

目前市場上主流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也是久經考驗的。1921年班廷發現胰島素,1922年胰島素在北美開始應用,1923年北京協和醫院給第一位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1956年推出第一代磺脲類降糖藥,甲苯磺丁脲;1957年二甲雙胍應用於臨床;還有其他藥物均是經歷了數十年的考驗,療效和安全性都值得肯定。

對於這些老藥,糖尿病患者尚持懷疑態度,為何面對那些“奇效”藥物,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呢?

為防止上當受騙,糖尿病患者應具備的8大健康素養

中醫藥無法根治糖尿病也不能快速降血糖

祖國傳統的中醫藥在治療慢病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屬於氣陰兩虛的類型。中醫藥可以幫助患者調理身體,改善口渴多飲、口乾舌燥、失眠、便秘的問題。同時,通過調理體質,患者的身體情況得以改善,血糖也會逐步下降。

但是,中醫調理體質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對於糖尿病這種慢病來說,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明顯的療效。中藥必須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才能達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它不能直接降血糖。

市面上的那些純中藥製劑、祖傳秘方或天然植物藥都不可能達到快速降血糖的效果,而且這些藥物也不一定對證。

所以如果要服用這類藥物,最好先諮詢一下正規醫院的正規中醫。

保健食品不等於藥品

藥品是用來治病的,保健食品有什麼作用呢?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適用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保健食品和藥品大不相同。

1.使用目的不同。保健食品是用於調節機體功能,提高人體抵禦疾病的能力,改善亞健康狀態,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不以預防、治療疾病為目的,不能代替藥品,更不可用於預防、治療任何疾病。

2.使用方法不同:保健食品僅口服使用,藥品還可以注射、塗抹等。

3.原料種類不同:有毒有害物質不得作為保健食品原料。

4.批准文號不同:保健食品是衛食健字號或國食健字號,衛食健字是國家衛生部2004年及以前的批准號,自2004年國家成立了食品藥品管理監督局後,衛食健字號一律要重新審批轉為國食品健字號。藥品是國藥準字號。

為防止上當受騙,糖尿病患者應具備的8大健康素養

廣告到底可信不可信

近年來,我國的報紙、電臺、網絡上不斷湧現各種神奇藥品、療法或儀器,分別針對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世界級難題,都說具有神奇療效,永不復發。

事實證明,所謂“神奇療效”都是彌天大謊,在各大醫院內分泌科幾乎每天都可以見到因這些“神奇療效”藥物而住院的患者。那些輕信這些宣傳、放棄正規治療的患者,最終是花錢買病,不僅被騙了金錢,還耽誤了病情,被騙去了健康。

面對廣告宣傳,糖尿病患者應多向正規醫院的內分泌科大夫問問。因為每一位出診的內分泌科大夫,都經過多年醫學學習,在醫院當住院醫生,然後再轉為主治醫生或更高,他們每天都在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比廣告更值得信賴。

個人效果沒有普遍性

正式進入市場流通的藥物必須有試用的過程,也就是臨床試驗。在多家正規醫院組織下進行大量人群試驗,實驗前必須報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批准,試用結果必須發表在正式的醫學專業雜誌上,完成這一系列流程,藥物才能進入市場流通。

近年來,能治療糖尿病的藥品層出不窮,還有周圍人使用心得,令糖尿病患者眼花繚亂。

其實,所謂的“個人心得”忽視了以下兩個方面:

1.雖然說血糖降了,但這個藥真的安全嗎?有沒有毒副作用?這些都需要檢查和醫學評估才能確定。

2.藥物到底是什麼成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曝光的假藥案件此起彼伏,那些號稱純中藥的秘方、基因工程產品、高科技胰島修復劑等所謂的神奇藥物,多是摻入了廉價的西藥,使得患者在短期內確實見到效果。而一旦沒有把握住西藥的成分和量,就可能導致出現低血糖。

所以,個例不具有普遍性,尚需大型臨床試驗來驗證。

為防止上當受騙,糖尿病患者應具備的8大健康素養

見藥多問幾個為什麼

除實踐外,時間也是檢驗真理的另一標準。一些虛假廣告宣傳,常常沒幾個月就銷聲匿跡。騙子會改頭換面再來,這就需要糖尿病患者練就一雙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睛。遇到廣告問問以下三個問題:

1.如何證明藥物具有奇效?包括在哪些醫院試用過,試用了多少人?有沒有隨機分組?是和什麼藥對比的?評價藥物有效的指標是什麼?

2.是誰在發佈藥物具有奇效的信息,是花錢買的廣告,還是醫學專業雜誌?

3.該藥物論文發表到現在多久了?最好去正規醫院諮詢醫生,有哪些相關結論或評價。

為防止上當受騙,糖尿病患者應具備的8大健康素養

對新藥報道要多思考

有報道稱“某種降糖新藥面市、療效多麼好”,即使事件是真的,患者也不要簡單理解為:“好啊,有好藥了”。因為任何藥物的效果都是有限的,都是“有的患者適用,有的患者不適用,甚至有的用了反而會加重病情。”

對於新技術、新療法的新聞,糖尿病患者只能當作“新聞”看待。到底有什麼效果,更深入的評價是什麼,自己是否也適用等問題,要到正規醫院諮詢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