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澄宇:藝術品市場最重要的維度是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今日財富》雜誌記者 黃坤

2018全球藝術品市場以約674億美元的總銷售額創下10年來第二高紀錄,其中,中國作為第三大市場,銷售額增長19%,達到129億美元,同比下降3%。不確定性和增長放緩的態勢籠罩著中國藝術品市場,關稅陰影下中國藝術品交易在美市場何去何從?2019藝術品文化金融政策調整重點在哪裡?藝術品發展的路徑與目標是什麼?對此,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在亞洲藝術品金融論壇發表了主旨演講,並接受了《今日財富》雜誌專訪。

熊澄宇:藝術品市場最重要的維度是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圖1:熊澄宇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領先世界

1月16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等一批國寶級文物赴日展出,這也是《祭侄文稿》在日本首次公開展出,熊澄宇教授來到了現場觀展。

下午4點,排隊時間顯示90分鐘,而距當天展會結束只剩下1個小時,外面仍排滿了等待觀展的書畫愛好者,熊教授感慨道,“藝術品和老百姓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很密切,但由於政策和金融行業的發展,而受到了直接影響。”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點時忘了面,忘記了所行一切都是為目標服務。“藝術品通常被從兩個維度來考慮,主旋律和GDP。但實際上我們忘記了更重要的維度——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熊澄宇教授強調,文化政策和藝術金融是手段,是方法,是路徑,不是目標。目的是國強民富、社會發展、文明互鑑、民心相通;從個體層面而言,目標是個人和家庭;從組織層面而言是民族和國家,從社會層面而言是人類共同體。

“所以,習主席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在世界話語體系裡是具有普世價值觀的目標。而文化、技術、政策、資本是支撐藝術市場發展的四大要素。”

藝術品是文化,熊澄宇教授表示,文化是藝術市場的內涵與外延。藝術品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遠遠超過物質符號本身,不管是畫、瓷器、建築等,不僅是可視可觸的物質符號,也包含著可知可感的精神價值和規範約束的行為制度體系。

而技術的發展也為文化藝術提供了手段、載體、渠道。技術創新不斷拓展著藝術的表現空間。十三五末,數字創意產業(基於計算機數字處理技術,作用於人的全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具有知識產權屬性,以產品和服務的形態出現,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要達到十萬億市場規模,包括內容、平臺、渠道、產品、服務。

熊澄宇:藝術品市場最重要的維度是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圖2:政策:藝術市場的引導與調控

在政策方面,熊澄宇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2010年中宣部、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發佈的《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

當年4月份,他在巴黎聯合國出席會議中,對該文件做了簡明扼要的解讀,在座的銀行行長和財政部長說,只有中國人做這樣的事情,九部委專門制定一個政策來支持一個行業的發展,而且是文化產業。

在政策的助力下,從資本角度而言,“近年來,金融也為藝術市場提供可能的生產規模和消費空間,金融與技術結合,創新了數字時代的交易平臺和交易方式,金融與政策完善藝術市場的產業結構和組織形式。”

藝術品市場正在調整中趨於健康

2018年7月中旬,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TC)公佈了對中國製造的商品徵收一系列關稅,後增加的擬對華20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徵10%的關稅,其中商品包括了藝術品、收藏品及古董,後收到美國商家的聯名反對而取消。

“中美貿易戰,對金融與藝術品實際產生了很大影響。”出於對未來兩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恐慌,2018年下半年藝術品市場產生了強烈的購買需求。

對此,熊澄宇教授表示,“大部分海外藝術品買家、消費者擔心未來貿易戰會加深影響中國藝術品領域,擔心因關稅提升購買中國藝術品的成本。中美貿易談判在古董交易稅收方面的談判,勢必為藝術品市場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同時,據國際貨幣組織IMF的預測,全球經濟形勢依然不容樂觀,2018年多數國家經濟增速放緩,中國GDP增調整為6.6%。“GDP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巨大,尤其是對藝術品中低端市場,未來5年,藝術品市場依然會繼續調整,短期難以實現高速增長。”

國際貿易形式不明朗,但中國國內市場廣闊。熊澄宇教授認為,藝術品,還是要為全體大眾的幸福生活著想,第一,2018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擴大內需。第二,文化金融政策調整,重點控制藝術品金融風險。藝術品金融需要模式創新,注重金融安全。第三,一二級市場倒掛問題正在進一步緩解,藝術品市場正在調整中趨於健康。

“其中,藝術博覽會、藝術品電商發展空間巨大。”

藝術博覽會對藝術品經銷市場影響巨大。熊教授表示,過去20年,以事件為驅動的藝術品博覽會日趨被藝術品市場所青睞,2000年全球國際博覽會僅有55次,2018年已增加為300多次,全球博覽會市場規模為165億美元。

同時,2018年藝術品和古董電商繼續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增速達11%,市場規模達54億美元,儘管與博覽會、拍賣市場其他經銷商市場相比,規模較小,但已經凸顯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六成被調查的經銷商認為藝術品電商市場將會進一步增長,這一比例與2017相比增加了8%”,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看好藝術品電商市場?

熊澄宇教授認為,藝術品電商是一個新發展空間,其優勢已遠遠超過網絡。首先,它推動了藝術品市場結構變化,如今拍賣,畫廊都有了網上平臺,收藏由大資本傢俬下交流變成了網絡信息交流。其次,電商在改變市場形態的基礎上,改變了交易方式,影響市場規模。此外,可能會對藝術品市場整體結構產生衝擊,比如,以前拍賣必須到現場,現在VR技術可360度展現拍品及其內部結構,使每個用戶可通過移動終端實時感受現場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