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車選不選AMT+液緩?算好這筆賬再做決定不遲

【商車邦 原創】有了AMT和液緩,車輛可以拉得更多、跑得更快、運行時間更長,從全生命週期的總擁有成本衡量,這筆賬划算。

卡車選不選AMT+液緩?算好這筆賬再做決定不遲

為什麼很多先進配置和技術在歐洲卡車上都已實現標配,但在國內卡車行業卻遲遲無法普及?這裡面有經濟發展水平因素的影響,但更主要是買車用車理念還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最近幾年,包括進口品牌在內的多家卡車企業都在不遺餘力地推廣一個理念——TCO總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通過這一理念,希望讓終端用戶能夠意識到,商用車除了要計算整車採購成本,更要重視後期的使用和維護成本以及出勤率對運營收入的影響。

當前的國內卡車市場,仍然是一個價格敏感型市場,很多卡車用戶在採購車輛時首要關注的既不是品牌也不是具體配置,而是價格。這在剛剛進入貨運行業的用戶身上尤為明顯。由此,也導致國內卡車產品在先進配置應用和技術水平提升方面進步緩慢。就拿AMT、液力緩速器這兩項配置來說,它們在歐洲牽引車的應用率已超過90%,但在引入中國十幾年之後,普及率仍處於極低水平。

為何用戶在購車時很少選擇這些配置?還是價格。如果單從初始採購成本來看,與同級別牽引車產品相比,一輛增加AMT和液力緩速器配置的卡車價格大約會增加10%,這對於很多用戶來說的確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但如果我們拿TCO模型來算一筆賬的話,或許很多富有遠見的用戶會重新考慮一下自己的選擇。

數據最有說服力。最近,為了展示AMT與液力緩速器兩項配置的成本優勢,福田戴姆勒汽車對兩輛歐曼超級重卡的運行數據進行了採集對比,並根據TCO模型進行1年和5年使用成本的模擬計算,最終得出的數據令人驚訝。

卡車選不選AMT+液緩?算好這筆賬再做決定不遲

此次進行對比的兩款車都採用福康510馬力發動機,一輛為採埃孚手動變速箱未裝液力緩速器車型,另一輛為採埃孚AMT變速箱加裝液力緩速器車型, 同樣從事冷鏈運輸,行駛路線為哈爾濱-杭州,每月3次往返,車輛載重28噸,運費為500元/噸,年運行里程為15萬公里。

統計數據顯示,在山區和平原高速兩種工況下,自動擋帶液緩車型每年可節省燃油及維修保養費用分別為2.6萬和6000元;因為不裝淋水器能多裝貨物和更高出勤率等因素,每年可以增加收入約為10萬元,合計下來,兩種工況每年可增加收入分別為13萬元和11萬元。這筆費用完全可以抵消初期購買AMT、液力緩速器的成本,而如果以5年使用週期計算,則更為可觀。

卡車選不選AMT+液緩?算好這筆賬再做決定不遲

可能會有人質疑,上述數據的可信度與合理性,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分析其中的具體數據。首先需要強調一點,關於AMT和液緩的優勢很多用戶的認識並不全面。通常大家認為AMT主要是減少了司機的換擋操作,液緩是為了增加下坡安全性,但實際上這兩項配置除了能帶來舒適和安全,也會對成本和收入產生重要影響。

有人認為自動擋車型費油,但實際上AMT就相當於一個熟練的在駕駛員開車,要比一般駕駛員駕駛時還要省油。實際對比數據顯示,在不同工況下,歐曼AMT車型比手動擋車型可平均節油百公里2-4升油。此外,AMT能降低司機勞動強度,每天如果多運營1小時,每年可大幅提升車輛出勤率,從而增加數萬元的運費收入。

卡車選不選AMT+液緩?算好這筆賬再做決定不遲

最近幾年,液緩產品在用戶當中的認識度越來越高,有一些經常走山區工況的用戶開始嘗試使用這一配置,但用戶普遍對液緩的功能及價值的認識還不太全面。作為輔助制動裝置,液緩在長下坡時使用可以減少車輛制動次數,降低制動失效風險。通常很多車輛都是採用加裝淋水裝置來解決制動鼓過熱問題。而使用液緩裝置,除了提升下坡安全外,對於車輛成本也有重要影響。一是節省了安裝淋水器以及每次加水的費用,每次還可以多拉0.5噸貨物;二是使用液緩會減少輪胎、制動鼓及制動蹄片的磨損,在降低維修費用的同時也會提升車輛的出勤率。 此外,使用液緩的車輛在下坡時的車速比使用淋水的車輛高,運行過程中的平均車速更高,從而提升運輸效率。

卡車選不選AMT+液緩?算好這筆賬再做決定不遲

我們知道,商用車生產工具的本質決定了,其技術的演進必須要圍繞成本與效率來進行,而AMT和液緩這兩項技術同樣如此。它們的出現,除了提升舒適與安全外,更是為了給運輸業的成本與效率帶來積極影響。有了AMT和液緩,車輛可以拉得更多、跑得更快、運行時間更長,從全生命週期的總擁有成本衡量,這筆賬划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