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荔灣區”概況

荔灣,舊稱“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

(一)原荔灣區

2000年,荔灣區轄12個街道。總人口474830人,各街道人口:金花街道49803、嶺南街道34699、南源街道55749、彩虹街道44911、多寶街道37035、龍津街道39517、西村街道39129、站前街道33771、沙面街道4456、逢源街道54029、昌華街道33327、華林街道48404。(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如今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佈。(2000年人口普查)

2002年,荔灣區轄13個街道(沙面、華林、多寶、昌華、逢源、龍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嶺南、橋中)。

2004年,荔灣區轄13個街道:

沙面街道:轄翠洲、鵝潭2個社區。

嶺南街道:轄揚仁東、揚仁西、故衣街、十三行、冼基、沙基、清華、清平、和平、聯慶10個社區。

華林街道:轄光復、德星、荔廣、寺前、鴻昌、彩園、興賢、曾巷、連登、下九、懷遠、福安、河傍、湛露14個社區。

廣州“荔灣區”概況

荔灣區地圖

多寶街道:轄恆寶、蓮塘、泰華、吉祥坊、叢桂、黃沙、寶源、新風、至寶、恩寧、誼園、天佑12個社區。

昌華街道:轄荔湖、如意坊、逢慶、昌華苑、湧邊、西關大屋、泮塘7個社區。

逢源街道:轄惠城、泰興、源勝、華貴、何家祠、耀華、厚福、馬基湧、隆城、富力東、富力西、公壽裡、梁家祠、逢源北14個社區。

龍津街道:轄人民中、六甫、三元坊、龍津東、長壽、華福、洞神坊、洪壽、錦龍、都堂、龍翔11個社區。

金花街道:轄三甫、桃源、錦繡、和安、蟠虯、吉祥、隆慶、龍源、世紀、陳家祠、小梅、林苑12個社區。

彩虹街道:轄荔溪、幸福、環彩、冼家莊、荔景、中興、西園、周門、黨恩、寶石、園中園11個社區。

南源街道:轄西場、和平南、南岸、風雨亭、源溪、環翠園、和平新村、電業、青年、西焦、澳口、塘前新、荔港南灣13個社區。

西村街道:轄西灣、大崗元、長樂、西灣東、廣雅、環市西苑、增埗、協和8個社區。

站前街道:轄站西、克山、西站、陳崗、流花、僑苑6個社區。

橋中街道:轄東海、坦尾、河沙、恆海、頤和、長安6個社區。

(二)原芳村區

廣州“荔灣區”概況

荔灣區 廣州西關古玩城

芳村原是一片古海。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芳村地區屬南海郡。

至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芳村分屬番禺縣、南海縣管理。民國26年(1937年),芳村陸續劃歸廣州市。

1950年,廣州市人民政府為加強市郊農村領導,在東南郊建立新滘區,北郊建立白雲區,南郊建立芳村區,芳村開始成為區一級行政單位。

1954年,中共廣州市委撤消芳村區建制,原芳村區農業口併入新滘區,居民劃入河南區(今海珠區)。

1957年,市政府決定,將白雲、黃埔、新滘(含芳村)三個區,合併成為廣州市郊區。

1958年,原屬南海縣的海南、海北、海中、龍溪、增滘、五眼橋及沙貝、橫沙等地劃歸廣州市,郊區進一步擴大。同年,郊區成立了鶴洞、新滘、黃埔、沙河、三元里、石井、江村、石龍、人和、太和、竹料、鍾落潭、羅崗、九佛等十四個農村人民公社。原南海縣之海龍圍及五眼橋等地歸鶴洞人民公社管轄,芳村地區由芳村鎮及鶴洞人民公社兩部分組成。

1960年,市政府成立芳村城市人民公社。後改芳村區,成立“芳村區人民政府”,實行區一級行政體制,但1962年又合併劃歸回廣州市郊區。

1984年,芳村地區成立鶴洞區公所,後又改為“東漖鎮人民政府”。芳村地區劃分為城鎮、農村兩部分。

1985年,因市區發展,政府把廣州市劃分為八個區,即:越秀、東山、荔灣、海珠、白雲、黃埔、天河、芳村。

2005年5月起,將其與舊荔灣區合併,“芳村區”行政區劃取消。

(三)現荔灣區

2005年4月28日,撤銷廣州市芳村區,將原芳村區的

廣州“荔灣區”概況

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荔灣區轄22個街道(沙面、華林、多寶、昌華、逢源、龍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嶺南、橋中、衝口、花地、茶滘、白鶴洞、石圍塘、東漖、東沙、海龍、中南)。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荔灣區總人口474830人,其中:金花街道49803人,嶺南街道34699人,南源街道55749人,彩虹街道44911人,多寶街道37035人,龍津街道39517人,西村街道39129人,站前街道33771人,沙面街道4456人,逢源街道54029人,昌華街道33327人,華林街道48404人。芳村區總人口323758人,其中:花地街道39343人,白鶴洞街道41425人,衝口街道42512人,石圍塘街道63105人,茶窖街道37034人,東教鎮100339人。

2002年,荔灣區轄13個街道(沙面華林多寶昌華逢源龍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嶺南 橋中),芳村區轄9個街道(衝口花地茶滘 白鶴洞 石圍塘 東漖 東沙 海龍 中南)。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35號):撤銷廣州市芳村區,將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荔灣區人民政府駐中山七路。對新組建的越秀區和荔灣區的部分邊界線進行了調整。調整前,荔灣區面積11.8平方千米,人口52萬(2003年),芳村區總面積46.2平方千米。總人口19萬人(2003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荔灣區轄22個街道(沙面、華林、多寶、昌華、逢源、龍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嶺南、橋中、衝口、花地、茶滘、白鶴洞、石圍塘、東漖、東沙、海龍、中南)。

2017年,常住人口95.00萬人。2017年,戶籍總人口73.59萬人,其中,戶籍出生人口1.02萬人,戶籍死亡人口0.64萬人。政策生育率98.4%,出生性別比110.39;人口自然增長率3.22‰。

區內有具有嶺南特色的騎樓街、廣州市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上下九商業步行街;有嶺南建築之精華,集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銅鐵鑄等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陳氏書院;有充滿歐洲風

廣州“荔灣區”概況

荔灣區 仁威祖廟

情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沙面建築群,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還有亞洲最大的、被譽為“中國阿姆斯特丹”的廣州花卉博覽園、獨具風情的白鵝潭風情酒吧街、荔枝灣、西關大屋等等。

荔灣區大力整治珠江沿岸白鵝潭風情酒吧街周邊,還計劃引資建設“珠江魅力項目”,其中高達150米的摩天觀光輪“巨眼”將成為嫵媚的珠江夜色中的一顆耀眼的明星,其高度超過“倫敦眼”,成為世界第一摩天輪。

荔灣景點

陳家祠、荔灣博物館、荔灣湖公園、清代十三行遺址、八和會館、華林寺、仁威祖廟、文化公園、步行街、沙面、著名西關大屋之三:梁資政第、廣州傳統民居代表作——西關大屋、著名西關大屋群——鍾家花園、著名西關大屋之一:鄧華熙故居(鄧宮保第)、著名西關大屋之二:李文田探花第、著名西關大屋之四:小畫舫齋、荔灣湖公園、廣雅書院、清代十三行遺址、龍津西西關大屋區

芳村景點

芳村區有毓靈橋、車歪炮臺、真光書院、聚龍村等8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有小蓬仙館、黃大仙祠、聽松園石額等4處已在廣州市登記保護的文物單位;有廣州市的第一批l6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的聚龍村民居,以及白鵝潭風情酒吧街、中市謝家祠(南便祠)、德國教堂、毓靈橋、五眼橋、醉觀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