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王獻之顛覆王羲之……藏鋒、裹鋒、逆鋒……

l

1.藏鋒

本質意義上的行書誕生於王羲之對筆鋒的發現。筆鋒如刀鋒,用筆如奏刀,發筆之際鋒尖凌空切入,鋒勢所及,紙面上銳利的筆觸裸露無隱,王羲之行書標誌性的“露鋒’是其“骨法用筆,原則的直觀顯現,在這裡,筆鋒意味著硬性的骨勢。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王獻之對抗王羲之,“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在王獻之看來,“預設和諧”中的行書的氣質理應偏向於柔婉的情采,他致力於恢復毛筆之為柔毫的本旨,解構了筆鋒概念中刀鋒的隱喻,每每於發筆之際收藏筆鋒,意在顛覆王羲之始創不久的關於“露鋒”入勢的一整套審美規則。“露鋒”還是“藏鋒”這是一個問題。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廿九日帖》與《喪亂帖》(圖1-1至圖1-8)大王“甚”字,兩橫迅疾振起,點燃了書寫快感爆發的導火線;小王“甚”字,兩橫起勢優遊不迫,短者即入即藏,長者渾含無跡,君子藏器,以蘊藉見勝。聯類另外的“頓“深”“復”三字,相較於大王的骨勢洞達,小王的“沒骨法”明顯弱化了線質的清晰度,趨向於一種迷人“肉感”的模糊美學。

《廿九日帖》與《何如帖》(圖1-9至圖1-16)大王“體”字,鋒尖充滿緊張感地旋起旋落,復沓的斬截頓挫使得點畫間的映帶轉換格外分明;小王“體”字,上筆與下筆之間的銜接由於鋒尖的隱沒而顯得相當含混,平滑的流水般的推進洇沒了想象中的輪廓線。另外的“白”“不”“奉”三字,大王的“外耀鋒芒’同小王的“內含筋骨”亦是對比強烈。

大王的無上大神力無人能及,其以骨勢為要旨的“露鋒”只有降格蛻變為“神龍”《蘭亭》側勢取妍的“尖鋒”,方可普及流行。傳虞世南所臨的張金界奴本《蘭亭》深得小王模糊美學的精髓,厚味綿長,質地實遠勝線質清晰卻微傷挑巧的神龍本(圖1-17至圖1-20)。虞世南之甥陸柬之的《文賦》中所展現出的《蘭亭》傳統顯然是這種“藏鋒”式的(圖1-21),其後經由趙孟頫的發揚光大(圖1-22)。“藏鋒.最終取得了在行書史上對於“器鋒”的壓倒性優勢。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2.裹鋒

“裹鋒’是“藏鋒”的升級版,既要“藏頭”,又要“護尾”而重中之重尤在於對點畫中截行進過程中筆鋒的裹束。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圖2-1),想其揮運之時,毛筆彷彿化成了一柄無刃的鈍錐,鋒尖絞藏於筆腹的副毫之內,完全垂直地挺入紙面,徐疾有致地悠然碾磨開來,筆對紙(或絹)造成了相當強度的緊張感和壓迫感,二者之間不復是《廿九日帖》式藏鋒狀態下那種熨帖親和的關係;另一方面大王落筆處紙的“悲催切割“的單方面受難一幕也不會重演,因為在這裡,紙(或絹)同樣回應給了筆相應強度的緊張感和壓迫感,在這樣一種筆與紙處於“戰爭與和平’奇特折中狀態的情境下,流溢出了壓力之下保持優雅風度的美妙彈力味道。小王的裹鋒深深地掩蓋了筆鋒,卻又悖論般異常明晰地揭示了筆鋒在筆畫正中的運行。

《鴨頭丸帖》中,“與”字的弧線和“君”字(圖2-2)的直線打破了大王行書中兩路線型使轉與切折分用的相對森嚴的壁壘,碾磨細顆粒墨沙潛轉暗過的質感內在地統一了筆勢,這使得形態上的曲直之別變得無關根本。小王的裹鋒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一筆之內頭、尾、中截以及字際行間轉、折、波、挑的形態區別,從繁複的隸楷“八法”向單純的篆籀“一法”迴歸,走的是通過復古來簡化筆法、解放精神的路子。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比較一下《快雪時晴姑》(圖2-3)與《鴨頭丸帖》的兩個“佳”字(圖2-4、圖2-5),氣脈何其相通,可見大王已對“裹鋒”有所嘗試。但或因其與“骨法用筆”原則枘鑿難捨而無奈割愛,小王奉此遺珠,於骨法用筆之外另闢蹊徑,豪邁過父,盡發裹鋒之美。顏真卿《祭侄稿》“裹鋒”的篆籀古意愈加濃郁,但韻致方面卻遜色《鴨頭丸帖》許多(圖2-6)。米芾的《虹縣詩》篆籀有力地顯示出“裹鋒’應用於大字行書創作方面的巨大潛能(圖2-7)。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3.逆鋒

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蔡邕在這裡所描述的是一種發筆瞬間向點畫預定展開方向反向運動的“藏鋒”方式,逆入的軌跡因勢留痕,顧名思義,實為“逆鋒”。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逆鋒”是漢隸中相當常見的筆法,書寫一長橫,欲左先右,起首處的縱截面從左上方向更左的下方成鈍角型展開(圖3-1、圖3-2)。“逆鋒”的力學原理略如拳擊手重拳出擊前一剎那手臂慣性的反向回縮取勢,米芾所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一語道破了其機關所在。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楷法成熟之後,順勢壓倒了逆勢成為主流,行書的情況亦是如此,書寫一長橫,起首處的縱截面從左上方向向右下方成銳角型展開(圖3-3)。在這樣的大勢之下,王獻之表現出了天才的靈活性和變通性,一方面熟諳順勢,另一方面又能反其道而行之,以古為新,復興隸書逆勢,“叩其兩端,無不如意”。(東山帖)集中展示小王行書“逆鋒”用筆的百變魔法,同是逆入,“新”字首橫以含蓄勝,有踏雪無痕之妙(圖3-4)

“失”字長橫以猛厲勝,露金剛怒目之氣(圖3-5)“無”“安”二字(圖3-6、圖3-7)之長橫,一方一圓,前者快捷彈出,弓弧之勢輕妙,後者從容推進,準繩之姿泰然。

後世書家師法小王“逆鋒”,虞世南得其含蓄(圖3-8),米芾得其猛厲(圖3-9),褚遂良得其弓弧快捷(圖3-10),李邕得其準繩從容《圖3-11),各取一端,已足成一家之體。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版權屬於原作者。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王獻之巔覆王羲之,兒子如何在父親光環下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