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带你看如今美丽的北大燕园是如何建成的


图为燕京大学新校区规划图。现在一说起北京大学的校园,都会说燕园如何秀美,如何典雅,如何传统,北大也引以为豪。但是燕园的形成与北大没有关系,这里曾是燕京大学原址。是当时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向社会各界募捐,聘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建造的新校区。亨利·墨菲为燕京大学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建筑群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宫殿的式样。

图为1923年,燕京大学新校园内的男生宿舍正在施工。四斋布置在未名湖北岸,在燕园初建之时,作为男生宿舍使得德才均备四斋曾以各自的募捐者的姓名为依据,分别命名为斐斋、蔚斋所捐、干斋、复斋。

图为1923年,燕京大学新校园内的一栋建筑正在进行打桩。燕京大学建筑群在外部尽量模仿中国古典建筑,在内部使用功能方面则尽量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暖气、热水、抽水马桶、浴缸、饮水喷泉等等。

图为1923年,燕京大学新校园的施工现场,放眼望去当时这里还是挺荒凉的。司徒雷登接手的燕京大学,校址在北京东城的盔甲厂,规模很小。为了扩大学校规模。从1922年起,他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其中一次就募得150万美元。有了经费后,他决定给学校另选新址。

图为1923年,燕京大学新校园内一栋建筑的施工现场。当时司徒雷登和他的同事们靠步行,或骑毛驴,或骑自行车转遍了北京四郊,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清华园西边的一块地。这里原是清代一个亲王废弃的园地,后转到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


图为1924年,燕京大学新校园建筑工地上的牛车,这些牛车应该是给工地运输建筑材料的。为了这个新校区,司徒雷登专门到陕西会见陈树藩,陈对建校很感兴趣,以6万大洋将地产卖给燕京大学,并把其中的1/3捐作奖学金。这一块地有40公顷,再加上陆续又在附近买进的其他荒废园地,使燕京大学的总面积达到原来的数倍之多。

图为1924年,燕京大学新校园内正在施工的南北阁。南阁、北阁分别叫甘德阁和麦风阁,也叫姐妹阁,是两个造型一样的重檐四角攒尖顶楼阁。当时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

图为燕京大学新校园,此时的校园已经建成,校内是树木葱葱。这个是站在贝公楼上拍摄的,正前方是正门,对面的西山清晰可见。图中的华表很是引人注目,左右华表各一,这两柱华表原置于圆明园安佑宫,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此。

图为1924年,燕京大学新校园内的一栋建筑上的雕梁画栋。经过数年建设,1929年新校址正式投入使用。燕京大学校园的建设,融合了中西文化,是司徒雷登的得意之作。他自豪地宣称:“凡是来访者,无不称赞燕京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个学校及其国际主义理想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