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餘杭區概況

杭州市餘杭區位於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瀕錢塘江,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地理座標為北緯30°09′~30°34′、東經119°40′~120°23′,東西長約63公里,南北寬約30公里,總面積約1228.23平方公里。餘杭區從東、北、西三面成弧形拱衛杭州中心城區,東面與 海寧市、 桐鄉市、 江乾區交界,中部與 德清縣、 拱墅區毗連,西部與 安吉縣、 臨安市、 富陽市、 西湖區相接。

地貌

餘杭區地處杭嘉湖平原和 浙西丘陵山地的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大致以東苕溪一帶為界,西北為山地丘陵區,屬天目山餘脈,海拔500米以上山峰大都在此。東部為 堆積平原,地勢低平,塘漾棋佈,是著名的杭嘉湖水網平原,海拔僅2~3米。東南部為灘塗平原,其間孤丘兀立,地勢又略轉高亢,海拔為5~7米。地貌分山地、丘陵、平原、灘塗4個類型,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谷地、河谷平原、水網平原、灘塗平原、錢塘江水域等9個單元。其中平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61.48%。

氣候

餘杭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氣候區。冬夏長春秋短,溫暖溼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6.2℃,年平均雨量1150毫米至1550毫米。因境內地形不同,小氣候差異明顯,春、冬、夏季風交替,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春雨連綿,風向多變,天氣變化較大。常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對集中, 梅雨結束即進入盛夏,受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熱、溫度高、日照強、蒸發大,易有伏夏。秋季,秋高氣爽,天氣比較穩定。冬季,盛吹西北風,寒冷、乾燥,如遇北方強冷空氣,就出現寒潮。氣候特徵為氣溫適中,適宜雙、三熟制。雨熱同季,有利於葉莖類作物和瓜果生產。

水文

苕溪分為東苕溪、中苕溪、北苕溪、西苕溪。東苕溪源出臨安東天目山海拔1271米高的馬尖崗,一路向東,流經臨安由 中泰鄉入區境,經 餘杭鎮,在瓶窯鎮境內湯灣渡接納中苕溪,在龍舌嘴接納北苕溪,三水合一,經瓶窯、德清至湖州市區與西苕溪會合注入太湖。全個長158.36公里,流域面積3276平方公里。

京杭運河,自桐鄉大麻鄉入境,流經博陸、五杭、塘棲、東塘、崇賢、雲會、勾莊等鄉鎮,流入杭州市區。市境內全長31.27公里,流域面積667.03平方公里。流域內年平均降水量8.55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為3.39億立方米,河寬60~70米。常年水深3.5米。

上塘河,自杭州市 艮山門,經星橋鎮入境,過臨平鎮,至海寧市鹽官鎮流入錢塘江。境內長11.38公里,河寬約20米,常年水深2米左右。

境內河流流量與降水量年際變化、季節變化相一致。全市平均年徑流量為7.75億立方米。苕溪平均年徑流量為3.81億立方米,東苕溪瓶窯站記載,多水年(1954年)年徑流量20.76億立方米,少水年(1978年)年徑流量只4.24億立方米。運河 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24億立方米,上塘河為0.7億立方米。

河流一般以4~10月為汛期,其中又以6~7月的梅汛為主,9~10的臺汛次之。主要和降水量季節分配集中與否,以及降水期的長短有關,梅雨、颱風期因雨量大、延續時間長,常形成山洪。大體而言,西部山區、半山區洪澇災情多於東部平原地區。

從餘杭境內吳家埠、荀山、小古城等遺蹟的發掘表明,早在7000年~6000年以前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餘杭之名,春秋時已見諸史籍,彼時屬吳、越領地,戰國中期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 秦滅楚,境內置錢唐(含杭州城區)、餘杭兩縣,屬 會稽郡(錢唐幾經變更,到民國為杭縣,餘杭區系由原 餘杭縣和 杭縣大部地域合併而成)。

西漢時, 餘杭、 錢唐兩縣仍屬會稽郡,錢唐為會稽郡 西部都尉治。平帝元始四年(4年),改錢唐縣為泉亭縣。新 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餘杭縣為進睦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複名餘杭、錢唐。

三國時,餘杭、錢唐均入 吳國版圖,屬吳郡,隸揚州,錢唐縣併為吳郡都尉治。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 錢唐郡,改置杭州,州治初設餘杭,次年移錢唐。大業三年(607年),又改杭州為 餘杭郡,錢唐、餘杭仍為所屬。

杭州市餘杭區概況

餘杭區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餘杭郡為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為 錢塘。

五代後梁龍德二年(922年),劃錢塘、鹽官兩縣地各半及 富春縣之兩鄉地置 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錢江縣為 仁和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 臨安府,屬兩浙西路。錢塘、仁和升赤,餘杭升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臨安府為 杭州路,錢塘、仁和、餘杭屬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朱元璋攻下杭州,改杭州路為 杭州府。明清延之。

杭州市餘杭區概況

餘杭區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與餘杭縣同屬錢塘道。民國16年廢道制,實行省、縣二級制,劃杭縣城區、 西湖、會堡、 江干、皋塘、湖墅等地,建立杭州市。

民國24年,設 行政督察區。餘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杭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調整行政督察區,杭縣、餘杭均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36年,杭縣改為省直屬縣;餘杭仍屬第一行政督察區,7月,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兩縣解放,餘杭、杭縣建制未變。

杭州市餘杭區概況

餘杭區

1958年4月,杭縣被撤銷,屬杭州市郊區。餘杭縣亦於1958年10月撤銷,併入臨安縣。

1960年1月建立錢塘聯社(縣級)。

1961年3月,從臨安縣析出原餘杭縣境與錢塘聯社合併,4月,錢塘聯社撤銷,恢復縣建制,定名餘杭縣,縣治設 臨平鎮。

1961年5月,留下劃入西湖區。1985年,西行鄉併入三墩鎮。1992年,雙橋鄉併入三墩鎮。1994年4月,撤銷餘杭縣,設立餘杭市。

1996年4月30日,九堡鎮劃歸江乾區。(同時或在此之後(未找到具體資料),下沙劃歸江乾區)。

1996年5月9日,三墩鎮劃歸西湖區。7月24日,蔣村劃歸西湖區。

2000年,餘杭市轄23個鎮、4個鄉。

杭州市餘杭區概況

餘杭區

2001年2月2日,撤銷餘杭市,設立杭州市餘杭區。

2001年8月7日,設立餘杭區臨平街道辦事處、餘杭區 南苑街道辦事處、餘杭區 東湖街道辦事處、餘杭區星橋街道辦事處。

2001年,餘杭區轄4個街道、14個鎮、1個鄉,15個社區、61個居民區、505個行政村。

2003年底,餘杭區轄4個街道、14個鎮、1個鄉,55個社區、262個行政村。

2011年8月17日餘杭區正式調整行政區劃,設立9個新街道辦事處。

2

行政區劃

杭州市餘杭區概況

餘杭區

餘杭區轄14個街道: 臨平、東湖、南苑、星橋、五常、喬司、運河、崇賢、仁和、良渚、閒林、餘杭、倉前、中泰,6個鎮: 塘棲、徑山、瓶窯、黃湖、鸕鳥、百丈。區政府駐臨平街道。

臨平副城由臨平·東湖街道、南苑、星橋、餘杭經濟開發區、錢江經濟開發區、運河、喬司、塘棲、崇賢組成,副城面積283.66平方公里。另有 餘杭組團(餘杭、中泰、閒林、倉前、五常)、 良渚組團(良渚、仁和)、瓶窯組團(瓶窯、徑山、黃湖、百丈、鸕鳥)3個組團式城鎮(街道)。

土地資源

餘杭區餘杭區共有土地12.26萬公頃(183.97萬畝),其中耕地4.53萬公頃,佔36.95%;林地3.8萬公頃,佔31%;水域面積1.25萬公頃,佔10.2%。

礦產資源

餘杭區境內已探明的礦物有22種,其中膨潤土、白雲岩等大型礦床3處,鉬鐵礦、石英、凝灰岩等中型礦床8處。另有磁鐵、錳、銅、錫、螢石、重晶石、天然氣等礦藏。

生物資源

餘杭區境內森林覆蓋率為24.5%,人均森林面積0.04公頃。自然植被有長綠闊葉林、長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竹林、灌草等6個類型。野生植物主要有:竹類為毛竹、早竹、苦竹、浙江剛竹、浙江淡竹等竹林;樹類有495種,分屬77科,其中受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華東黃杉、水松、鵝掌楸、杜仲、夏臘梅、金錢松、福建柏。野生中草藥80餘種,人工栽培的20餘種。人工栽培的作物中,糧油、經濟作物超過100種,蔬菜有30類、120種左右。野生動物主要有 杜鵑、 黃鸝、 畫眉等32種鳥類,華南兔、豹貓、野豬等23種哺乳類, 蝮蛇、大鯢、龜、石蛙、蟾蜍等兩棲、爬行類27種,泥鰍、黃鱔、條光唇魚等魚蝦類23種,昆蟲855種。其中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靈貓、大鯢、穿山甲和鶚等,屬省級保護的有 蘄蛇、 大杜鵑、 鼬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