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剛,老了。

趙寶剛,老了。

文 | 呂玥

鄭爽扇了自己兩巴掌,事情正在變得無趣。

《青春鬥》發佈會上,記者本來問的是一個普通問題——“拍戲過程中有什麼困難的、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挑戰的事?”

飾演女主角向真的鄭爽一邊說著“這得演示一下”,一邊將話筒放在臺上,隨即擼起袖子自扇了兩巴掌。


趙寶剛,老了。

左邊小姐姐尷尬的表情,和我現在看屏幕的樣子完全一樣

這本來是一部自帶流量的作品,如今卻必須靠“套路”吸睛。

而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部劇的導演正是《奮鬥》的導演——趙寶剛。他此前的作品還有《渴望》《編輯部的故事》《過把癮》《永不瞑目》《像霧像雨又像風》《別了,溫哥華》《婚姻保衛戰》……

然而,同樣也講青春、理想、奮鬥的《青春鬥》在開播後評論瞬間兩極分化,豆瓣評分竟然只有4.4,創下趙寶剛電視劇系列的史上最低。

“評價不好就退休”

——趙導此前立下的Flag,怕是拔不掉了。

「不只是青春劇導演」

但不得不說,趙寶剛之前還是“神”一般的存在。

16歲初中畢業去當了工人,一干就是12年,沒有想要做什麼的理想,每天只盼著別出工傷。

“我們一共去了17個人,死的死,傷的傷,架雙柺、坐輪椅的都有。”

隨時可能搭上性命的工作,讓他意識到必須得做些什麼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在當時,改變命運需要文化和能力,於是自己看書學習的趙寶剛在25歲時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培訓班。五年後,他參加了林汝為導演《四世同堂》的試鏡,被選中出演了“老二”瑞豐這一角色。

趙寶剛,老了。

已經踏入演藝圈的新人演員,按正常思路來看他或許該尋找或是等待下一個作品的試鏡。但趙寶剛在拍完《四世同堂》後找到導演說:“我能留下來給你們沏茶倒水嗎?我想學習一下。”

老師傅們絕不可能拒絕一個好學又勤快的徒弟,在積極爭取下,趙寶剛被導演留了下來,開始了自己六年的劇務生涯。

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趙寶剛,每天做著端茶、倒水、訂盒飯的工作,同時也留意著每一個能夠偷師的機會。遇到剪輯師傅正義,他便以“開小灶”的回報,說服這位剪輯師給自己上課,由此他完成了導演基礎知識的儲備。

趙寶剛,老了。

1990年,電視劇《渴望》帶來了趙寶剛的第一個人生轉折點。由於劇本出現問題,導演不能不停下拍攝工作修改劇本,趙寶剛便上手開始了該劇後30集的拍攝。“不掛名,不要稿費,我只要這個機會。”

這部在當時轟動全國、被稱為中國電視劇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的電視劇,讓趙寶剛的能力被看到,於是他完成了演員、劇務到導演的第三次轉變。

趙寶剛,老了。

正式被調入導演組的趙寶剛,在拍攝處女作《編輯部的故事》時就遇上了極其強大的創作團隊:編劇有王朔、馬未都、馮小剛,監製則是鄭曉龍,在今天來看也可以說是中國喜劇的豪華陣容。

在極強大的團隊助力下,這部劇獲得了廣播電影電視部“飛天獎”二等獎,其中幽默、諷刺、戲謔的風格開電視系列片之先河,因此該劇又一次成為了中國電視劇的里程碑。

事實上,大眾將趙寶剛定義為青春劇導演是非常侷限的,因為在《編輯部的故事》之後,他的眾多作品幾乎都是教科書級別:

● 1994年,拍攝愛情劇《過把癮》,趙寶剛憑藉該片獲得第一屆中國電視藝術雙十佳十佳導演獎;

● 1995年,拍攝愛情劇《東邊日出西邊雨》在之後獲得第五屆北京電視藝術“春燕杯”優秀電視連續劇獎;

● 1998年,執導警匪劇《永不瞑目》獲得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長篇電視連續劇獎;

● 2005年,執導愛情劇《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獲得第三屆中國電視藝術雙十佳導演獎;

趙寶剛,老了。

與此同時,趙寶剛還成為了“造星大師”,從《過把癮》中的王志文、江珊,《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中的徐靜蕾,《永不瞑目》中的陸毅、袁立,《像霧像雨又像風》中的陳坤,這些新人演員都通過他的作品迅速成名,走進大眾視線成為了一線演員。

一個好劇本可以被拍成壞片子,但一個壞劇本絕不可能拍成好片子。從趙寶剛早期大獲成功的電視劇來看,改編自王朔和海巖小說的作品都成了經典,或許這也是趙寶剛作品能夠牢牢把握時代特徵的一大關鍵

趙寶剛,老了。

王朔

京圈大腕兒王朔對於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學、電影電視劇的影響之大已不用贅述,可以說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情感自由、裸婚,有很大原因都是由於被王朔的文字所感染。

趙寶剛,老了。

海巖

同樣,海巖的個人影響力也非常巨大,從《便衣警察》起的三部電視劇《永不瞑目》《玉觀音》《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海巖劇”幾乎就是走紅的代名詞。

「烏托邦青春三部曲」

2007年,趙寶剛與作家石康合作推出了一部青春劇《奮鬥》。

石康是個60後作家,與引領思想潮流的王朔不同,他慣於走頹廢路線,他小說中的年輕人往往迷茫、頹廢,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或許是因為受到趙寶剛的“年輕人要努力”思想的影響,《奮鬥》可以說是石康寫過最積極向上的故事。

趙寶剛,老了。

在當時的電視語境裡,國產青春劇還未成氣候,僅有的幾部如《紅蘋果樂園》、《星夢緣》也是走韓劇、臺灣偶像劇的風格和路線,沒有人真正地將年輕人真正的生活表達出來。

而《奮鬥》首次提出了家庭背景、婚戀自由、精神獨立等話題,劇中的年輕人也不似其他劇中人物正反派極致分明,叛逆、憤世嫉俗、困頓、自私、作天作地,即使主人公,他也不過是個缺點多過優點的凡人。

這樣的人物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相當新鮮”。劇中人物明明和現實中的年輕人一樣面對著現實難題,但他們以極端、極致的方式活著,而現實中的年輕人很難有他們那樣精彩絕倫的青春經歷。

這種移情效應在劇中被放大到極致,以至於80後這一代都將《奮鬥》作為精神聖經,期望自己也能在大城市裡奮鬥,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烏托邦”。

趙寶剛,老了。

除了劇情和人物設定的新鮮,導演趙寶剛也做出了不少新嘗試,例如在所有劇集都還是電視劇的時代裡就開始重視起網絡播放渠道,在劇情裡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網絡流行語,吸引觀劇者模仿。

趙寶剛,老了。

於是,《奮鬥》火了,它以6.3%的收視率穩居收視排行榜榜首,大結局時收視率甚至達到7.71%,王珞丹、文章、佟大為、馬伊琍、李小璐開始紅到家喻戶曉,而王珞丹在當年憑藉此劇還獲得了金鷹獎最佳女演員的提名,李小璐也成為了2008年的“金鷹女神”。

趙寶剛,老了。

《奮鬥》的爆紅,讓趙寶剛在2009年又如法炮製出了《我的青春誰做主》。雖然是以同樣的套路講年輕人的故事,但因為趙寶剛選擇了在《粉紅女郎》後就很少出現女性群像作為主人公,這部劇依然獲得了極好的成績,一經播出其平均收視率就達到了3.9%,搜狐視頻甚至還購買了獨家版權,並在10天獲得點擊量2500萬的好成績。

此時,電視劇市場明顯感知到了青春劇的巨大價值,一時間圍繞80後群體的眾多話題被搬上了屏幕,《裸婚時代》等電視劇都在講述著80後的故事,而這幾個詞也是當時最流行、最具代表性的新名詞。

趙寶剛,老了。

趙寶剛導演作為行業裡的引領者,在青春劇市場迅速擴張的時候,於2012年推出了作品《北京青年》。這部劇雖然已出現疲弱之勢,但依然還是創下了北京衛視收視第一的成績,趙寶剛也憑藉此劇也獲得了第2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導演”獎。

「青春劇教父不是一夜變老的」

事實上,《青春鬥》並不是趙寶剛第一部被質疑的青春劇,早在十年前《我的青春誰做主》就因為人物職業、性格、情感關係的設定而受到差評,並且僅僅過去了兩年有不少人也開始覺得《奮鬥》的臺詞令人肉麻不適。

“法學院出來的醫學生,一畢業就能當主治醫師?”

“律師三言兩語就能搞定媒體輿論?”

十年前這些對《我的青春誰做主》的評價,可以說和當下對《青春鬥》的評論如出一轍。但彼時,趙寶剛導演非常坦然地說是有意為之,因為他認為這些恰恰是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藝術、文化的表達。

趙寶剛,老了。

但這種藝術的表達方式很快出現了問題。2012年《北京青年》在豆瓣獲得了6.3的評分,這個成績遠低於前兩部。同時質疑聲隨之而來,而且似乎較前兩部作品更具壓倒性。不少人一邊失望地看著,一邊犀利地吐槽,豆瓣上甚至有網友評價:“《奮鬥》經典,《青春》沒看,《北青》扯淡。”

《北京青年》後,趙寶剛的兩部影視劇作品“失真”的問題依然存在,同時豆瓣評分也出現“兩連跌”。

趙寶剛,老了。

2014年,趙寶剛與王迎合作執導現代醫療劇《青年醫生》,該劇評分下降至5.9,觀眾廣泛評價“絲毫看不到專業醫療劇該有的樣子,穿了白衣就是青年醫生,脫了白衣就是編輯部的故事,換上制服還可能是青年警察。”

趙寶剛,老了。

青春劇教父並不是因為《青春鬥》才一夜變老,“失真的青春”這一風格在趙寶剛導演手下已經延續了十二年之久。

而這十二年,正好是青春劇觀眾從80後更新至90後、甚至是00後的時間。這位64歲的導演,一方面承認著老一輩導演和年輕演員的隔閡,另一方面矛盾地堅持認為1979年後出生的年輕人都是80後。

趙寶剛,老了。

由此看來,我們或許不該將《青春鬥》的遇冷完全歸咎於鄭爽,她長期備受爭議的演技,只不過是更激發了這一矛盾。

長久以來,國產青春劇一直都難以觸及觀眾的情感,如何引發共鳴、如何與時代同頻一直都是個難題。除了《你好舊時光》、《最好的我們》這僅有的幾部劇在近年來獲得了好評,其他青春劇幾乎全部陷入泥沼。

閱片量更廣,視野更開闊、成熟度更高的年輕觀眾,也只能將目光投向更多國外的青春劇:

趙寶剛,老了。

《請回答1988》

韓劇中,《請回答》系列同時戳中你的笑點和淚點,在《青春時代》裡五個不同性格、家庭的女生身上你能看到青春的疼痛和歡樂;

趙寶剛,老了。

《野豬大改造》

日劇中,即使是十多年前的《野豬大改造》、《求婚大作戰》,在現在來看依然能為青春落淚。

青春的故事該如何講?這個問題永遠也不會有完美答案。

但至少,我們的青春不該被“分手、離別”這樣的硬煽情所挾持,也不該被“勵志、拼搏、奮進”這樣的教科書式說教所定義。畢竟大多數人的青春平凡,甚至是毫不出彩,所以越是強加宏大的意義,青春劇才反而越“失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