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彩蛋鏡像》 姚璇 攝

我的本職工作是上海一名設備銷售,2013年我有了我的寶貝女兒,為了更好地記錄她的成長過程我決定換一臺稍微好點的全畫幅相機。至此,我還是延用著以前全自動或特定場景的傻瓜拍攝模式。直到2015年的某一天我在拍凌空SOHO的時候遇到了一個綽號叫“大鬍子”的攝影師,我們邊拍邊聊非常投緣,第二天他便主動邀請我去在建中的外灘某高樓拍攝。當我們爬上180多米的停機坪居高臨下俯瞰浦江兩岸時,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多麼熟悉而又陌生的上海,同樣的建築,不同的視角帶來強大的視覺衝擊。這成為我選擇城市風光攝影中的爬樓攝影的導火線。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浦江日落》 姚璇 攝

天空用堆棧方式模擬慢門拍攝。近處遊船保留一艘點睛之用。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霧鎖陸家嘴》 姚璇 攝

早年拍攝於白玉蘭廣場,隨著廣場大樓花瓣的竣工,這個視角已經被遮擋,或許以後只有擦窗工人才有機會再拍到這樣的場景了吧。

我選爬樓攝影的深層原因

靠樓拍樓,近水樓臺,事半功倍。大千世界無限美景,可是人的精力有限,舉個例子,你跑去拍黃山可能都拍不過當地的廚師,所以我想利用所在城市的高樓資源實現彎道超車。

人的生命有限,我是個懷舊的人,每當看到上海的老照片都會勾起我對往昔的情懷,我想盡我所能多記錄一些我這個時代的上海,和我密切相關的城市的點滴。所有現在看似平常的一切,時間都會將它們變成我的寶藏。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穿越》 姚璇 攝

拍攝於沙美大樓,這個歷史優秀保護建築建於1921年,趕在它保護性翻新之前拍攝了這張,從老建築內部拍攝最現代的上海,恍惚中彷彿穿越了半個多世紀。爬樓不一定爬到最高,每層都有它的風景,需要細心觀察。

我爬樓攝影最大的收穫

陶冶情操就不說了。在上海爬樓攝影最大的收穫第一位肯定是記錄上海現在面貌的幾十T的Raw格式文件。這些影像會隨著時光飛逝變得越來越珍貴。通過攝影我結識了許多行業、地域的攝友,拓展了朋友圈。我還成為了半個氣象愛好者。剛開始爬樓熱情高漲,無論天氣好壞只要有空就會去拍,做了很多無用功,拍攝了很多廢片。後來開始挑天氣,不是好天不拍,但是由於沒有準備,容易眼睜睜錯過好天。最後研究起了氣象學,研究水晶天、颱風、火燒雲、平流霧、暴雨、閃電、下雪、烏雲、丁達爾等的形成原理,最大概率捕捉極端好天氣。我還成為了半個天文愛好者。研究日月星辰走勢變化與前景角度的構圖關係。還好不拍自然風光,不然還要學地理學。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滿月串燒》 姚璇 攝

這個機位是某知名計劃天文攝影app開發者喬總首先發現並指導我們去拍攝的。滿月同時穿過金茂大廈塔尖和環球金融中心框子的機會很少,十幾年間也只有幾次,每次也就幾秒鐘。

由於常年混跡於各種建築樓頂,又是拍攝城市風光,所以對於建築學、設計學、項目施工管理、消防安全逃生、物業管理、安防系統、市容綠化、城市交通、治安管理等也都有所涉獵。這個愛好讓我掌握了一技之長。在生活和工作中,擁有攝影一技之長還是非常能派上用場的。我簽約了著名圖片社,為知名攝影雜誌和器材商供過稿,接受過專訪,也在國內外一些比賽中獲獎,照片被很多行業用作宣傳。從不會攝影到慢慢照片被認可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五件套》 姚璇 攝


浦西第一高樓北外灘白玉蘭廣場崛起以後,上海天際線迎來5件套時代。

我眼中優秀的爬樓攝影作品

首先基本功要紮實。構圖、曝光、景深、對焦、時機等基本功必須都紮實,沒有基本功其他都是無本之木。基本功不好不要玩花樣,也不要提什麼內涵、意義、調色、思想。

要有頂級地標。有一種觀點主張無關地標的照片。但是作為城市風光來說地標還是必不可少的。地標是這座城市綜合實力的集中表現,是這個城市風貌的最高代表,是這個時代的標誌,記錄城市風光必不可少就要記錄最頂尖、最廣大人民群眾心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標建築群。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夾縫》 姚璇 攝


首先發現這個機位的攝影師很不容易,四件套沒有重疊,被兩幢樓夾在中間。我很喜歡這個視角,所以看圖找機位後也去拍了一張。

要有自己的視角。都去記錄地標建築難免會重複,會審美疲勞,所以怎麼把同樣的建築拍出自己的味道,避免千篇一律的打開簽到證件照,這就需要我們有自己的視角。我們上海爬樓圈有個調侃:每天玩的就是給四件套找前景的遊戲,全方位吊打陸家嘴。雖然不全面,但是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我們想找自己視角的想法。

要有好的天氣。地景相對穩定,照片上方一大片,全靠天氣撐場面。火燒雲、平流霧、暴雪、閃電、上帝光、水晶天等自然現象是大片的標誌之一。

要有好的光影。攝影師用光的藝術。大平光難免使人乏味。城市風光攝影師必須學會守株待兔或主動出擊,去守候、去捕捉那稍縱即逝的光影瞬間。一般日出日落、某些時刻特殊的光影角度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諾亞方舟》 姚璇 攝

凌空soho在建的時候就覺得和美國大片裡的諾亞方舟好像,建成後前前後後去了好多次,終於等到一次不錯的紅霞和飛機飛過。

要有好的後期。數碼時代,電腦後期是迴避不了的。瞬息萬變的時代固步自封是不行的,哪怕是紀實攝影,相機不能完全表現客觀肉眼所見,參數還是要靠後期調整。更不用提風光攝影,同樣的照片,好的後期能規避相機本身器材的侷限性,更能給人美的享受、更能表達作者的思想,突出被拍攝物體的主題。反之,糟糕的後期能毀掉一張原片。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萬箭齊發》 姚璇 攝


五件套時代不錯的機位,由於大白天光線沒有什麼亮點,為了增強天空的表現力採用了堆棧方式。

要有內涵有意義。很多人會說風光攝影就是一些美麗而無意義的記錄。我不同意這個觀點,美它本身就有意義。況且風光,特別是城市風光可以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把對爬樓攝影的熱愛投入到城市發展社會發展的洪流當中去,去記錄祖國的強大,城市的變遷,高樓的長高,交通的治理、綠化景觀的升級等,去記錄我們這個代的人共同生活過、奮鬥過、幸福過也痛苦過的城市。若干年後再拿出現在的照片,你會動容嗎?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蒲公英下的大師們》 姚璇 攝


上海申華金融大廈,因樓頂有蒲公英狀避雷針而被圈內親切稱為蒲公英樓,是上海爬樓攝影師心中的聖地。

一名爬樓攝影師應具備的素質

勤奮探路。要想找到和別人不一樣的好的視角,就需要毅力和勤奮不斷地探路。上海這麼多爬樓攝影師每天出沒在各大高樓樓頂,不花點功夫照片很難跳出來。

學會看圖找機位。如果你想省力,那學會看圖找機位是一個捷徑。別人的勞動成果已經找到的好機位,你通過圖中細節和地圖軟件找到,可以省很多氣力。有些機位確實經典、真的漂亮,我們去拷貝一張視角也無妨。不過我還是鼓勵自己探路永遠是第一位的。有些攝影師就連看圖找機位這麼省力的事情也懶得做,自己不努力,開口就問,那很難合格。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永不止步》 姚璇 攝


這張旋梯是爬樓風光攝影的附帶產出。攝於翻新中的沙美大樓。當時牆上寫著“危險止步”,有點感慨,熱情驅使我們在爬樓的階梯上永不止步,於是我特意跨過警示爬上階梯頂部用俯拍方式把止步2字收入畫面,寓意不畏阻礙攀登高峰。在長期的爬樓過程中其實我們對建築結構和施工安全還是相當瞭解的,所以切勿輕易模仿。

樹立安全意思。高空作業不但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要對下面的人和公私財產負責,要樹立安全意思,學習安全守則。也不要在樓頂做危險動作。這是爬樓攝影師的職業操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恐高心理要克服,上不去機位別遺憾,沒拍到好天彆氣餒等。

要愛護機位、可持續拍攝,不撬鎖、不破壞、不扔垃圾、不順手牽羊,不打擾住戶、臨走恢復原狀。為了上天台撬鎖或者破壞設施只會讓保安等級更高,而且性質就變了。我在天台看到過好多垃圾,實在看不下去都會撿走。在通往天台的路上會遇到各種粗心的業主,不順手牽羊也是爬樓黨的操守。輕輕的來,輕輕的走,走後要求就像從來沒來過一樣。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古今交匯》 姚璇 攝


北京路和四川路的交匯映襯著遠處摩登建築和近處老式洋房的碰撞。調色強化藍橙對比突出主題。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黃金之城》 姚璇 攝


上海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所以這張調色用了黑金風格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楊浦大提琴》 姚璇 攝


楊浦大橋車軌酷似大提琴,因為楊浦大橋只在五一、十一、過年這種重大節假日才開燈,所以要拍到好天+開燈+好車軌+機位正好開放,很不容易。

不組團、不求帶、樓頂見。人多不利於上位,所以不要組團。如果你一直求帶,在爬樓圈永遠只會是一個小學生,所以也不要求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樓頂偶遇是優秀爬樓攝影師見面的方式。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飛流直下回家路》 姚璇 攝


下班高峰,利用長焦的景深壓縮拍攝出橋面垂直的錯覺,表現人們工作了一天開車往家趕的場景。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作者姚璇工作照


攝影也正如登高爬樓,每一層、每一處都有不同的風景,登到每一層、每一處也都有不同的困難,長期堅持,深入拍攝更是困難。如果把這些當作困難,當做負擔,那就越爬越累,越爬越沒勁兒。如果把這些當作愛好,當作挑戰,那就越怕越興奮,越爬越有精神。有了這種登高爬樓的精神,人生中的眾多事情都能做好。


從零到優秀攝影師,他僅用三年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

2018年7期《大眾攝影》雜誌專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