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大堤上,追尋英烈的足跡

4月2日上午,中部戰區陸軍某旅官兵代表和烈士家屬一行200餘人,前往簰洲灣九八抗洪烈士陵園,祭掃在’98抗洪中犧牲的該旅戰士楊德文和葉華林。

禮兵就位,奏唱國歌,敬獻花籃……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官兵脫帽默哀,向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人群裡,上士喬旭冉凝望著楊德文墓碑上的年輕照片,不禁沉思:“正是有了他們那代官兵的捨生忘死,才有了‘抗洪搶險模範旅’的至高榮譽。這是旅隊的精神之根,請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把這份榮譽守住,傳下去。”

自從當兵來到該旅,喬旭冉幾乎從未缺席過每年的祭奠烈士儀式。

多年前,中專畢業的喬旭冉入伍來到連隊,當時他體型偏胖,各項訓練成績墊底,整天悶悶不樂。一次訓練結束,連隊原指導員李超華把喬旭冉帶到“英雄十七連”的牌匾前,給他講起牌匾背後的故事。

1998年7月26日深夜,湖北省嘉魚縣合鎮鄉發生險情,大堤被洪水撕開一個大口子,村民殷衍太發現後,試圖用蛇皮袋去堵,結果被洪水捲入抗旱閘底部涵洞,生死未卜。正在簰洲灣參加搶險的舟橋五營聞訊後火速趕到,以最快速度築起一道安全堤,然後開始救人。原17連排長高文清,第一個跳入閘口,奮力用雙手一層層扒開泥土,10根手指有8個指甲剝離,手掌手背鮮血直流。但他硬是用手刨出一條通往涵洞的入口,隨後他讓戰士用揹包繩捆住自己的腿,3次爬進6米深的涵洞,終於將奄奄一息的殷衍太救出。在現場焦急萬分的殷衍太親屬齊刷刷地跪倒在地,感謝解放軍的救命之恩。

8月1日傍晚,簰洲灣江堤轟然塌陷。入伍不到兩年的戰士楊德文、葉華林,在搶救群眾時不幸遇難。他們的家人聞悉噩耗,強忍悲痛趕到部隊。當組織向他們徵求撫卹善後的意見時,他們的唯一要求是:把兒子埋在戰鬥過的地方……

謝峰,是連隊的另一個抗洪英雄,也是楊德文和葉華林隔壁班的一名班長。李超華告訴喬旭冉,謝班長在簰洲灣摸黑救人時,左腳已經被石頭劃開一個大口子,由於在洪水中長期浸泡,傷口嚴重化膿。連隊幹部讓他留守,他堅決不幹。當他第6次下水救人時,發現一位60多歲的老大娘坐在一個輪胎套著的木盆裡隨浪顛簸,隨時可能被洪水吞沒。他立即駕駛衝鋒舟向老大娘駛去,這時一個巨浪打來,衝鋒舟撞向旁邊的大樹,眼看就要舟毀人亡,謝峰不顧一切伸手去頂大樹,當場被撞落下水,左胳膊被樹枝戳開一條又深又長的血口子。眼看他就要被激流捲走,同舟的戰士宋志輝急忙用鉤鎬鉤住他的救生背心,才使他倖免於難。他強忍疼痛爬上衝鋒舟後,又駕舟向木盆靠攏,終於將老人救起。

抗洪期間,謝峰家裡同樣受災,但他仍然堅持戰鬥在抗洪最前線。要知道,救災的地方離他家僅有不到2公里。最終他帶領全班戰士搶救群眾1200多人。

“英雄的十七連,英雄的兵;救災打頭陣,搶險當先鋒……”不久後,李超華根據連隊的英雄事蹟編寫了連歌,讓喬旭冉在連隊反覆教唱。後來,連長杜波還讓喬旭冉睡在了楊德文生前的床鋪上。

慢慢地,戰友們發現,喬旭冉變了。他的體能訓練強度越來越大,急難險重任務爭著參加,後來還當上了班長。與他的交談中,筆者瞭解到這樣一組數字:2010年,他隨隊參加蔡甸抗洪,他所在班轉移群眾200餘人;2016年麻城發生特大洪災,他作為班長帶領全班先後轉戰麻城、武穴、黃梅、漢川、浠水等地,連續奮戰40多天,轉移群眾近千人,排除險情10餘處。事後評功,喬旭冉把自己的名字主動劃去,換上了班內的其他同志。

“是連隊傳承下來的那股精氣神一直激勵著我們。”擦拭著烈士的墓碑,喬旭冉說,“只有這樣做,才對得起烈士用生命為我們帶來的榮譽!”

抗洪大堤上,宣誓簽名活動結束後,舟橋旅官兵整齊列隊,向著烈士長眠的方向,莊嚴敬禮!

抗洪大堤上,追寻英烈的足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