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集体涨价 调价“造血”能否重回生路?

摘要:只要企业能够通过涨价减轻财务压力,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体验,这种涨价就是值得且合理的。共享单车集体涨价,也是行业趋于成熟的一种表现。

本报记者 陶娅洁报道

近日,多家共享单车企业调整计费规则,宣布涨价,新的收费标准也陆续开始落地实施。一向主打低价牌的共享单车突然宣布涨价,原因何在?又会造成何种市场影响呢?

财经观察 | 共享单车集体涨价 调价“造血”能否重回生路?

集体涨价

首先宣布涨价的是小蓝单车。3月21日,小蓝单车率先在北京市修改计费规则,将起步价从原先的每小时1元改为15分钟1元,超出后每15分钟0.5元。按照新的计费标准,骑行1小时需要花费2.5元,是原先的2.5倍。

紧随其后,摩拜单车宣布从4月8日起在北京市实行新的计费规则,起步价从每半小时1块钱上涨为15分钟1块钱,此后每15分钟收费5毛钱。这一规则仅在北京地区执行,其他城市不受影响。

继摩拜单车涨价后,哈啰单车也宣布将从4月15日起在北京地区实施新的计费规则:骑行费每15分钟1元,也就是说,骑行1小时需要花费4元。同时,单车月卡生效期间,每次骑行前2小时免费,超出部分按照新的计费规则收费;单车磁卡生效期间,每次骑行前1小时免费,超出部分按照新计费规则收费。

看上去,涨价后共享单车的费用并不算高昂。但是和从前相比,却有了数倍涨幅。以摩拜为例,此前摩拜单车采用的是分段计费方式:Mobike车型与Mobike Lite2.0车型每30分钟计费1元,Mobike Lite车型每30分钟计费0.5元,骑行1小时1-2元。对比之下,新的收费标准达到了原先的2倍之多,这也使得此次涨价在共享单车用户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李先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按照新的计费标准,骑行1小时的花费是原来的2-3倍,这个涨幅有点多。因此,他之后会选择那些没有涨价的共享单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平时我每次使用共享单车的时间大约为15分钟左右,都是短途使用,因此即便共享单车涨价,对我的影响也不大。”李女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在采访中,还有一些用户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很多时候共享单车都比公共交通更加方便,因此即便涨价,还是会选择共享单车出行。

从目前的情况看,涨价的确会让共享单车“掉粉”,但不会造成用户大面积的流失,毕竟共享单车在总体上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这可以抵消掉涨价带来的负面效应。

财经观察 | 共享单车集体涨价 调价“造血”能否重回生路?

回归理性

多家共享单车进入涨价模式,“可持续经营”成了企业调价的理由。哈啰单车透露,随着投放车辆时间的增加,共享单车的运维成本也在提高,企业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摩拜单车方面称,调价是为了实现健康、可持续经营,继续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调价意味着共享单车行业正在回归商业理性,重新定位业务性质,让价格成为调节供需的有效手段。

互联网分析师于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此前,一些共享单车企业管理混乱,经营不善,带动了一轮行业洗牌,共享单车倒闭、转手的消息屡见不鲜。而今共享单车企业纷纷涨价,标志着行业竞争策略的转变。涨价对共享单车行业来讲,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措施,它能够直接增加经营收入,减少低价恶性竞争,并通过价格机制筛选忠实用户,拓展出更多营收项目,进而扭亏为盈,让行业步入可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业内,小鸣单车破产、号称最好骑的小蓝单车早已委身滴滴、摩拜单车卖身美团、倔强的ofo单车一直深陷押金危机……曾经是资本市场宠儿的共享单车风光不再。随着融资困难,赛道上的大部分玩家已经出局,即便目前还在运营的共享单车,日子也不太好过。若企业不做出改变,日后更将举步维艰。

有分析指出,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来说,此前的低价战、补贴战已经走到了尽头,企业需要更好看的财务数据。只要企业能够通过涨价减轻财务压力,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体验,这种涨价就是值得且合理的。共享单车集体涨价,也是行业趋于成熟的一种表现。

对于用户来说,共享单车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刚需”。单次收费增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消费者购买月卡、季卡、年卡等,有助于增加用户黏性。涨价已成定局,关键是看能否通过涨价,让企业在运营维护方面做得更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尽管涨价的正面效应总体大于负面效应,但提价背后所反映的,却是共享单车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有业内人士指出,提价说明共享单车开源的成效并不明显。近几年来,共享单车企业想了很多办法拓展利润来源,比如增加车身广告、开设购物商城、大数据变现等,但效果都不好。究其原因,共享单车的消费场景不具备可持续性,也不具备休闲性,注定无法在骑行时间内完成客户价值链的延伸。除此之外,共享单车投放量的迅速扩张,让企业内部应接不暇,进而导致运营管理成本激增;单车损坏率超乎想象,大大抬高了维修成本;各平台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大额的补贴挤占了盈利空间;诸如广告变现等潜在盈利点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共享单车的变现渠道看似美好,在现实中却是空中楼阁。

财经观察 | 共享单车集体涨价 调价“造血”能否重回生路?

于冰认为,下一阶段,共享单车发展的重点是提升管理水平而非简单的扩张规模。对于企业来说,应该谨慎地思考烧钱和盈利的关系,通过烧钱获客、搭建护城河是必要的,但是无止境的烧钱是难以维系的。与其不停烧钱,不如多思考怎么赚钱。放眼未来,共享经济仍是大趋势,不可阻挡。共享单车企业要尝试回归共享的本质,基于市场调研等手段,认清广大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怎样的共享产品才能帮助到人们的生活,并不断创造新的业态、服务于消费场景,切忌盲目同质化跟风以及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型发展。另一方面,政府等部门的监管步伐也要跟上,协助共享单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产经新闻

经济成功人士的标志读物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订阅:cien_offical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

投稿[email protected]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 “阅读原文” 阅读中国产经新闻数字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