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川六處姜維墓: 蜀漢名將究竟英魂歸何處

甘川六處姜維墓: 蜀漢名將究竟英魂歸何處

甘谷姜家莊姜維墓

甘川六處姜維墓: 蜀漢名將究竟英魂歸何處

四川劍閣姜維墓

甘川六處姜維墓: 蜀漢名將究竟英魂歸何處

甘谷姜維祠

姜維墓有很多座,除了四川蘆山縣之外,在四川劍閣縣、汶川縣、江油市以及甘肅天水市秦州區、甘谷縣都有。孰真孰假,各有說法。

1“膽大如斗”最原始的出處

在舟曲尋訪姜維屯兵沓中的山川形貌和城郭遺址,心中卻在想一代名將悲情的結局。

公元263年,姜維從沓中一路浴血奮戰,衝過重重包圍,拼命南撤,想退守漢中,無奈此地已被鍾會率軍輕鬆奪取,被逼無奈的姜維只能在劍閣與魏軍相持。蜀漢後主劉禪投降之後,他忍辱詐降魏將鍾會,以圖後舉。

按照《三國志·姜維傳》記載,鍾會在構陷鄧艾後,鄧艾被監押囚車送往魏都。鍾會帶著姜維等進入成都,自稱益州牧,叛魏。鍾會要給姜維5萬人馬,作為先鋒部隊。魏國將士十分憤怒,殺死鍾會及姜維,姜維的妻子兒女都被殺害。《魏晉世語》中也記載,魏軍將士對姜維早就恨之入骨,將其剖屍,發現其膽斗大,這也是成語“膽大如斗”最原始的出處。

將軍遺體慘遭魏軍分屍,這讓姜維部屬和族人痛不可當,於是有種種傳說,說這些義士甘冒奇險,將姜維的遺骸或衣物盜出,壘砌墓冢,以慰將軍在天之靈。

2010年記者曾在四川蘆山縣拜謁過當地的姜維墓,據說姜維的膽被舊部運出成都,埋在蘆山縣姜維城的龍尾山上。記者在山頂的金井閣前看到一座古墓,碑上刻著“蜀漢大將軍平襄侯姜公諱維墓”的字跡。

此墓葬將軍膽,由此被稱為“膽墓”。

但我們按照《三國志》、《魏晉世語》所載分析,姜維被害後,由此在成都引發的擾亂十數日方才平定,他的遺體應無葬所,何況其膽?

幾可得出結論,蘆山的這座姜維墓就是衣冠冢,或因為蘆山所在道遠地僻,有蜀漢的忠義之士未曾降魏,仍想用姜維的英名,號召羌氐部族繼續抗擊魏軍。

在蜀漢滅亡7年後,當初感姜維恩義,叛魏歸蜀的原涼州胡王白虎文聯合涼州及隴右地區的鮮卑人又一次舉事,史稱 “秦涼之變”,只不過這一次他對抗的已不是曹魏,而成了司馬家的晉庭,白虎文已近暮年,卻仍執著起事,或許正是為了報答23年前姜維對他的救命之恩。

當初姜維被害的兩個關鍵人物,鄧艾麾下的隴西郡守牽弘、攪黃姜維復國大計的鐘會護軍胡烈,皆因無人救援,均被白虎文攻殺。

2天水關的姜維印跡

在甘川兩省姜維墓共有6座,除了蘆山縣之外,在四川的劍閣縣、汶川縣、江油市以及甘肅的天水市秦州區、甘谷縣都有分佈。孰真孰假,眾說紛紜,唯一不變的是當地民眾對這位英雄發自內心的崇拜之情。

清明前後,記者就天水的兩處姜維墓,再次實地踏訪。記者由十天高速的天水關出口去往天水鎮。

天水關姜維墓原本坐落在秦州區天水鎮東北的黃家坪山頂,左面為石家峽,右面為鐵堂峽。鐵堂峽不僅是西漢水上游流經之地,也是由隴入川的古道和軍事要塞。姜維墓山腳下的三角形川道里,是魏國撫夷將軍姜敘鎮守過的歷城,正前方便是赫赫有名的“武侯在此窺中原”的祁山堡所在。

天水關的得名深深地打上了姜維的印跡,源於諸葛亮智收姜維的故事。在秦腔、京劇等戲曲中,都有《天水關》之劇目,演繹的就是這一事件,也名《收姜維》。

姜維原是曹魏西部邊陲天水郡一個廕襲的低級武官,參與該郡軍事的他被認為只不過是“粗識文武”,但諸葛亮卻斷然認定,此子將是繼承他一生所學的青年才俊。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平定南方孟獲後不久,揮師北伐,兵出祁山,派趙雲襲取天水城。天水郡守將馬遵聽從姜維 之計,內外夾擊,趙雲大敗而回。諸葛亮大驚,深贊姜維之能。

在探知姜維甚孝後,便派兵往冀城取其母。姜維聞信提兵去救,諸葛亮擇軍中貌似姜維者,喬扮成姜維,夜半攻打天水城,並稱姜維已降漢。馬遵驚疑不已。黎明時假姜維即退,真姜維迴天水請馬遵開城。馬遵便命軍士亂箭射之。

姜維為諸葛亮伏兵所困,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投降蜀軍。

降蜀之後,在諸葛亮的悉心栽培下,姜維成了蜀國的柱石。及至諸葛亮去世以後,在蜀國積弱的後期,姜維能以一人之力,九伐中原功蓋前人,連鍾會也讚歎“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 《世語》 記載“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三國志》也記載“蜀所恃賴,唯維而已”。

元初史學家胡三省言:“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壯哉斯言!

相傳,姜維死後,其部下將他的衣物葬於天水關東面的黃家坪上。站在黃家坪山頂,曠世滄桑的感覺頓時湧上心頭。按照舊《天水縣誌》卷之一《地理志》記載:平襄侯姜維墓在(天水)縣城南七十里天水鎮北山,大冢巍然,相傳冬不積雪。姜維古墓直徑約十米,在此遠眺,天水關盡收眼底,乃天水鎮的八景之一。可惜最早的姜維墓已了無痕跡,現在所能看到的是在1996年另擇開闊之地重新修葺的姜維墓。

在天水關歸於武侯門下,為蜀漢殉國後魂繞此處巍巍關山,將軍當含笑九泉矣!

3姜維墓真假還重要嗎

到此去不遠的甘谷縣採訪,以姜維命名的塑像、文化廣場、紀念館、道路,無不散發著濃郁的姜維文化氛圍。我們的目的地就是六峰鎮的姜家莊,它距縣城10公里左右,是世所公認的姜維故里。

正如村名所示,姜家村的村民大都姓姜,是姜維的後人,家族人丁興旺。

記者去拜謁姜家莊南山山坡上的姜維墓。這是一處坐南向北、青白大石壘砌的墓冢,它背依群山,面臨渭河。周邊地勢開闊,山水環繞,墓室所在高出姜家莊60多米。

姜維63代孫,擅使一手祖傳姜家槍的姜軍說,先祖歸葬的這座山叫靴子坪。傳說當年姜維身故後暴屍荒野,魏國派專人嚴加監視,不得掩埋。但姜維的馬伕冒著生命危險,偷得姜維馬靴一隻,星夜兼程趕回故里,向族人報喪。

噩耗傳來,鄉親們哭聲連天,在姜家莊舉行了隆重的葬靴儀式,便有了這座衣冠冢。

姜軍解讀說,此墓冢高1.2米,象徵姜維12歲離家從軍。周長6.2米,表示他62歲以身殉國。冢前9級踏垛指九伐中原。兩側踏垛間一條光滑坡面作通道,上題“遠志”二字,來自姜維修書於母“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的經典故事,自然是藉以頌揚他遠大的志向。

清明時節,山川肅穆,桃花落霞,梨花似雪,姜家莊的鄉親們聚集在姜維墓,鑼鼓喧天,嗩吶齊鳴,唱家們齊聲誦唱招魂曲來緬懷這位英雄的祖先。

細細品鑑唱詞,情真意切:“招魂曲,口口傳,將士百戰終不還,只留靴子坪。葬靴地,名靴坪,後人登上靴子坪,但聞將軍馬蹄聲。”

甘谷縣志這樣評價姜維:“深知天下事不可為而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國家事不可為而為之者,姜伯約是也。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厚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姜維為了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苦心經營,忍辱負重,以身報國。他們把感恩與報答的情意推向了極致,為後世樹立了高聳的道德標尺。”

正如甘川這六處矗立的大墳,雖都是衣冠冢,裡面並沒有安放姜維的骸骨,但後世的人們卻分明感受到了將軍千百年不散不滅的英雄氣,他們的心於是安穩,情感上也有了質樸而深沉的依託,以此而論,姜維墓的真假還重要嗎?文/圖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劉小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