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從字幕組到明星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譯製片?

筆者最近在寫一些關於配音演員和譯製片方面的文章,評論裡大部分人在回憶過往的電影以及精彩的臺詞和橋段。不過也有人在吐槽,一方面說現在的譯製片沒法看,另一方面也有極端者表示看外國電影就要看原音。

基於這些吐槽和現在國內各種譯製片現狀,筆者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簡評:從字幕組到明星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譯製片?

1、 我們是否還需要配音演員?

其實不光是譯製片,絕大多數國產電影電視劇都是後期配音完成的,只是有些演員由自己配音觀眾聽不出來,而有些演員則由專業配音演員配音,比如《甄嬛傳》裡的甄嬛,她的配音是季冠霖完成的,包括《羋月傳》也是。配音演員在後期處理聲音時可塑性更強,也方便多次重錄,因此比同期錄音應用更多。同期錄音目前還只是小眾範圍。

簡評:從字幕組到明星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譯製片?

2、 我們是否還需要譯製片?

類似問題在一些平臺上早就爭論很久了,支持者認為譯製片受眾更廣,孩子、老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必須需要譯製片。而反對者認為譯製片影響了原音的表達和魅力。

筆者當然是支持譯製片的,除了上面關於受眾的理由外,還有兩點,第一個就是文化交流和文化堤壩的問題。在當今世界上除了英語系國家外,像法國德國這樣有自己國家獨立語言的都堅持譯製片的製作。將其他國家語言譯製成本國語言,一方面讓電影更加通俗易懂便於交流。另一方面其實也是文化堤壩,防止外來文化對本國文化的侵襲。

第二個則是電影導演們的看法,很多導演都表示過不願意自己的電影被打上字幕。電影導演、攝像等人辛辛苦苦構築的畫面、光影有很長一條要被字幕擋住,攝像大哥一定很傷心。另外,觀眾過於關注字幕很多時候忽略了電影中的一些細節。比如演員的表情變化還包括一些導演特意添加的一些隱晦的或者致敬性質的小背景。

不論是宏觀的國家文化層面,還是電影主創的表達,還是人群受眾的普及,譯製片絕對應該佔據外國電影的主流,而不是減少甚至取消。

簡評:從字幕組到明星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譯製片?

3、 一個很大的誤區

網上似乎存在一個莫名其妙的觀點,有些人總是沾沾自喜的表達自己看外國電影從來都是看原音。對於這樣的觀眾來說,如果你是堅持無字幕聽原音的話,不論你是外語水平高還是因為想鍛鍊聽力,筆者都表示支持。

不過,這中間恐怕大部分人都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他們把看字幕聽原音理解了成了“看原音”。準確來說,看著字幕聽原音根本不能算作看原音電影,更多的只是證明第一你盜版電影看多了看成習慣了,第二你習慣於電影看一遍就完的快餐節奏了。

有些人討厭譯製片的原因可能還有來自於一些垃圾配音組和野生配音,尤其是上個世紀末盜版光盤和盜版資源到處都是的時代,野生的配音汙染了很多人的耳朵,造成了一些人對於譯製片的誤解。現在這種情況基本很少見了。

簡評:從字幕組到明星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譯製片?

4、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譯製片?

筆者舉三個例子吧,第一個《功夫熊貓1》,這部動畫電影的國語配音是上海譯製片廠新一代配音演員劉風、王肖兵,狄菲菲等人完成的,這些人的聲音在當時並不像他們的前輩一樣讓大家熟知。但這部動畫電影的國語配音非常棒,筆者看了兩遍國語,在網上對著字幕看了幾遍原音。可以說,這些國語配音在對於人物性格和語氣語調等方面的把握絕對不亞於原音,他們的水平也不亞於他們的前輩,整部國語版也絲毫不會讓人出戏。

反之《功夫熊貓3》,為了迎合大陸市場,美方特意把人物的口型都重新制作成漢語口型,並找來了大批當紅的影視明星來配音。可惜,事與願違。有了這麼好的條件,連口型都不用對,但是配音的結果只能用慘烈來形容。

簡評:從字幕組到明星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譯製片?

除了王志文和張國立的配音比較出彩以外,其他明星的配音可以用災難來形容。比如成龍大哥,要知道成龍當年自己的那些片子國語都不自己配的。比如黃磊,如果劉風的阿寶可以用逗比來形容,黃磊配的阿寶只能叫油滑,完全配成了兩個人物。反正筆者看這部電影時整場的感覺都是黃磊、成龍、張國立拿著稿子站在前面了,情節真的忘了很多。

簡評:從字幕組到明星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譯製片?

筆者堅持認為,不論是真人電影還是動畫電影,該交給專業團隊的還得交給專業的人來,明星雖然聲音辨識度高,但實在是隔行如隔山。

簡評:從字幕組到明星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譯製片?

當然也不絕對,比如《超人總動員》裡的姜文、徐帆和陳佩斯。他們三個人聲音辨識度也很高,但筆者看了很多遍極少出戏(除了姜文那句“開門兒切”),你明知道人物背後的配音是誰,但就是很難出戲的原因是演技。姜文、徐帆和陳佩斯尤其是陳佩斯他們都是演技派的,演技不光體現在形體上,聲音上同樣。這也是為什麼王志文在《功夫熊貓3》裡的配音風評不錯的重要原因。

製片方真要想找明星配音,建議還是找有演技的明星吧。

簡評:從字幕組到明星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譯製片?

5、 關於譯製片腔

多說幾句很多吐槽的譯製片腔,比如“見鬼去吧!”“哦,上帝啊,你為什麼讓我遇到這個蠢貨。”等等吧,就是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語句和表達句式一般都可以叫做譯製片腔。

這個筆者的理解是,當年上海譯製片廠創造的這些語句還是有特定語言背景的,比如“見鬼去吧”,它對應的外語臺詞可能是一句粗口,我們當然不能按照國罵去翻譯,而且每個國家的粗口還不一樣,我們也沒法挨個換詞,所以統一一個用詞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比如“哦,我的上帝啊。”對應的也可能真的是MY,GOD!但也有可能是一句類似臥草之類的粗口,所以統一變成這樣的感嘆也未嘗不是一個辦法。

簡評:從字幕組到明星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譯製片?

譯製片腔代表的是一個時代,如今我們在上海譯製片廠新一代演員配音的很多作品中早就聽不到類似的腔調了,語言環境在變化,新鮮的名詞越來越多,所以現在的譯製片也越來越口語化。

當然,現在還有一些野生配音組在學習這種譯製片腔,那就只能各花入個眼了。

哦,看在上帝的份兒上,打了這麼多字,你難道不想點個贊再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