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來自Waitbutwhy

機器之心編譯出品

參與:微胖,小二,妞妞姐姐,Chen Xiaoqing

Sane,Fm018-龐,汪汪,趙賽坡

Rui,salmoner,Joyce,李小魚

安隱,孟婷,柒柒,Gabrielle

今天,馬斯克宣佈發起10億美元的人工智能項目OpenAI。這位超人一般的企業家擁有傳奇的經歷,創立了PayPal、特斯拉、SpaceX、SolarCity等全球知名的企業,還提出了超高速列車Hyperloop的概念。機器之心曾經編譯過他的火星計劃(點擊此處可查看:火星計劃上篇,下篇)。那麼,馬斯克為何能取得異於常人的成就呢?Wait But Why網站的Tim Urban為他寫了一篇數萬字的雄文,分析了馬斯克的「第一原理」思維,揭開他成功背後的秘密。機器之心編譯了全文,以饗讀者。(介於文章過長,分為兩篇發送,此為上篇。下篇請點擊本日(12月12日)推送的第二篇文章。

Let's Begin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我知道,這篇很長。長系列,長篇鉅製,每篇間隔也很長。每當談起馬斯克其人其事,總有很多要說的。

任何讀過該系列頭三篇的讀者會留意到,我不僅埋頭研究馬斯克正在做的事情,還一直暢飲著馬斯克出品的大杯Kool-Aid飲料。我非常非常喜歡這款飲料。

它很棒,是吧?在人們認為美國還沒有擁有強大力量的工業巨人時,這位老兄成了工業巨人,革新了原以為不可能變革的舊式產業。在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浪潮中獲得1億8千萬美元后,他沒有坐在投資人的靠椅上聽著年輕創業者卑躬屈膝地討要投資,而是決定與龐大的900磅「相撲選手」(汽車產業、石油工業、航空工業以及軍工業、能源公用事業)摔跤,他真有可能贏得摔跤比賽。所有這一切,似乎真是為了給人類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第一篇博文期間,我為這一系列設定了兩個目標

1)搞清楚馬斯克為什麼要做手頭這些事情

2)搞清楚他為什麼能夠做這些事情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花了大部分時間探討第一個問題。但真正促使我思考並寫下這一系列的,是第二個問題。我著迷於那些歷史中少有的在有限生命中讓世界翻天覆地的人,想去研究這些人和他們的生平。這些人知道我們所不瞭解的事情,我們能從這些人身上學到有價值的東西。接觸馬斯克後,我覺得這是一個非比尋常的好機會,能真正接觸到這些人,近距離考察他們。如果僅僅是金錢、智慧或者野心、好的意圖成就了馬斯克,那麼,這個世界會有更多的馬斯克。不,還有別的東西——TED策劃人Chris Anderson稱之為馬斯克「秘密武器」的東西——對我來說,這一系列的目的就是找出這個秘密武器。

好消息是,經過一段時間思考、閱讀以及與馬斯克及其員工交流後,我想我找到了這把武器。大量事實、觀察和零星片段最終匯聚成一個共同的主題——我堅信,馬斯克具備許多歷史上最牛逼人物的某個特徵,這一特徵將他和其他人區分開來。

當我研究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博文時,就有了這個想法。我逐漸明白,如果不深入挖掘馬斯克以及其他少數人如此牛逼的內在原因,本系列將無法結束。每個人都可以獲取這個秘密武器,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面前——如果我們試著去了解它,這一事實也引誘著我繼續研究。全面思考這把秘密武器已經合乎邏輯地影響了我的生活觀,未來觀以及選擇方式——在本文中,我將盡量解釋清楚這是為什麼。

兩種地質學

1681年,英國神學家Thomas Burnet出版了《地球神聖理論(SacredTheory of the Earth)》,解釋了地質學是怎麼回事:6000年前,地球是一個完美的圓球,地面上是伊甸園般的土地,核心是液體。但是,隨著表面土地乾燥,土地裂開,水從核心流出來。結果引發了聖經裡的大洪水,也出現了諾亞方舟。當一切恢復平靜時,地球不再是一個完美的圓球——這些動盪撕裂了表面,帶來了高山低谷以及地下洞穴,四處散落著大洪水中死去的動植物化石。

沒錯,Burnet解決了大問題。神學基礎理論的最大謎思就是,必須調和漫長的地球地質特徵與聖經裡時間過短的矛盾。對當時的神學家來說,這也是神學家版本的廣義相對論vs.量子力學,而且Burnet想出了一個可行的「弦論」來統一它們。

不僅僅是Burnet,還有大量理論都試圖為地質學與聖經的矛盾自圓其說,也為今天15000字的「洪水地質學」(Flood Geology)奠定了基礎。

大約同一時期,還有一群思想家也開始研究這個地質學上的謎題:科學家們。

神學家解開謎思,必須以這樣一個前提為基礎:「事實:地球於6000年前開始出現,其中有一段時間地球上爆發了大洪水。」接下來的解釋活動,必須嚴格在此前提下展開。但是,科學家們根本沒有什麼起始規則。問題始於一張白板,任何觀察與測量都來者不拒。

接下來300年裡,科學家們在理論上建立理論,新科技也帶來各種新的測量方法,舊的理論證實為假,新的版本取而代之。科學界不斷給自己製造驚喜,因為新證據表明地球實際年齡越來越古老。1907年,美國科學家Bertram Boltwood開創性地利用放射測年法測定岩石年齡,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他發現,岩石裡的元素以已知的速率放射性衰變,測量未衰變元素的含量與已衰變元素量,能夠精確地測量出地球年齡。

放射測年法將地球年齡一下追溯到幾十億年前,也引發科學界迸發出新的突破,例如大陸漂移論,最終引出了板塊構造論。科學家們的勁頭勢不可擋。

然而,對於大洪水地質學家來說,這些發現毫無意義。對他們而言,任何科學界得出的結論是無用的,因為他們打破了遊戲開始的規則。在《聖經》裡,地球的年齡就少於6000年,因此,如果放射測年法測定的年齡超過了這個數字,這個探測技術就有問題。

但是,科學上的證據日益具有說服力,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大洪水地質學家舉旗認輸,接受了科學家的觀點——也許之前遵循的遊戲規則是錯誤的。

然而,有一些人還堅持著。規則就是規則,有多少人同意地球有數十億年之久都無所謂——這是個巨大的陰謀。

今天,仍然有許多大洪水地質學家堅持自己立場。最近,一位名叫Tom Vail的作家寫了一本《大峽谷:一個不同的觀點》(Grand Canyon: A Different View),他解釋道:

與廣為接受的理論不同,放射測年法並沒有證明大峽谷的岩石有百萬年之久。大峽谷絕大部分沉積岩是全球性大洪水的後果,而大洪水發生在伊甸園原罪之後,由原罪所致。

如果Chartbeat的網站分析統計包括「地質學家類型」人口統計指標,我想,Wait But Why讀者中,不同地質學家比例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這一猜想有道理。無論是否信教,閱讀本網站的絕大多數讀者都很注重數據、證據和準確性。每次博文出錯,我都會提醒自己這一點。

無論信仰在靈魂領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部人都會同意這一點:在探尋地球的年齡、人類種族的歷史、閃電的成因或宇宙中其他物理現象時,數據與邏輯總是要比信仰和聖經要有效得多。

但是——思索了一會兒,我得到了一個令人不甚開心的結論:

當涉及到我們思考的方式、決定方式和生活方式時,比起真正的科學地質學家,我們更像大洪水地質學家。

馬斯克的秘密是什麼?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科學家。

硬件和軟件

有關馬斯克思維方式的第一條線索,就是他那超級古怪的說話方式。例如:

  • 普通小孩:

    「我怕黑,黑暗中會有各種鬼東西來抓我,我卻看不到它們。」

  • 馬斯克:「小時候,我真的很怕黑。但是後來瞭解到,黑暗只是缺乏400到700納米波長的可見光光子。我就覺得因為缺乏光子而感到害怕,很傻,就再也不怕黑了。」

亦或是

  • 普通父親:「我想開始減少工作,因為孩子們正在長大。」

  • 馬斯克:「我盡力放慢腳步,因為連三胞胎都有自己的意識了。」

又或者

  • 普通單身漢:「我希望能有個女朋友,我真不想忙到連約會的時間都沒有。」

  • 馬斯克:「我願意分配更多時間在約會這件事上,儘管我還沒有女朋友,需要找一個先。所以需要擠出多一些時間,大概多出個五到十小時?一般女人會想一週約會多久呢?十個小時?最少十個小時?我真不知道。」

我管這個叫做「馬斯克語言(MuskSpeak)」。「馬斯克語言(MuskSpeak)」儘可能如其所是地描述生活中的日常內容。

我們認為,有很多例子,比如從技術上形容一些事物,比起人們常用的術語,馬斯克語言的表達更加清晰——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但是,馬斯克怪就怪在他用這種語言方式去思考幾乎所有事情,甚至很多你想象不到的領域。我曾問他是否害怕死亡,他回答說,有了孩子之後,他對死亡這件事更加坦然。因為「孩子或多或少代表了你,至少是半個你,這是從硬件角度來說。從軟件角度來講,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長短,決定了你在他們身上所佔的百分比。」

在你我眼中,孩子是可愛笨拙的小小人。在馬斯克眼中,他的五個孩子就是他最愛的五臺計算機,你在他眼裡也是計算機。當他照鏡子時,看到的還是計算機,他的計算機。這並不是說馬斯克把人看作沒有感情的機器,而是說,在馬斯克眼中,他們首先是計算機,然後才是其他之所是。

從字面上來說,馬斯克把人當成計算機沒什麼錯。正如計算機最簡單的定義:一種能夠儲存和處理數據的載體——和我們的大腦一樣。

如此描述人類心智(minds)聽起來太沒有詩意,但是,我開始相信,這正是馬斯克語言能為我們提供良好服務的生活領域之一——如果把大腦視為計算機,我們就不得不考慮我們身上硬件和軟件的區別,但我們經常意識不到這種區分。

對於一臺真正的計算機來說,硬件被定義為「機器,線纜,以及其他物理組成。」對於人類來講,大腦生來具備各種能力,決定了我們最初的智力、天賦和其他先天具備的優勢和弱勢。

計算機的軟件被定義為「計算機所應用的程序和其他運行信息。」人類軟件,就是指他們所知以及思考的方式——他們的信仰系統、思考模式以及推理方法。生活中的各種信息就像洪水一樣通過各種感官進入我們的大腦,這時我們的軟件就會對所有的輸入數據進行評估、過濾、處理以及重組,最終轉化成關鍵輸出——一個決策。

我們的硬件就像是出生時從上帝手中接過的一團黏土。誠然,每個人所被賦予的天資不會完全平等——最初,每個人大腦處理信息能力的強弱組合都是不同的。

然而,這捧「黏土」會被什麼樣的工具塑造,卻由軟件決定。

當思考是什麼成就了馬斯克這樣高效的人物時,人們常常傾向認為,這是硬件的作用——當然馬斯克的硬件的確是有過人之處。但是,對馬斯克以及其他具備超人特質的人——喬布斯、愛因斯坦、亨利·福特、成吉思汗、居里夫人、約翰·列儂、安·蘭德抑或路易斯·西克——瞭解越多,我越堅信,讓他們如此珍稀又高效的原因並非與生俱來的智慧或天賦,而是他們的軟件。

現在讓我們來聊聊軟件——從馬斯克說起。我已經寫過關於他的三篇文章了,回顧我在馬斯克身上了解到的每件事——他說過的話、做的決定、承擔的使命以及如何完成他們———這些都是幫助我們理解馬斯克軟件如何工作的重要線索。

最終,線索不斷積累,軟件也開始露出真容。我將其描繪如下:

馬斯克的軟件

和許多人一樣,馬斯克這套軟件一開始也有一個「願望之盒」: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生活中,任何希望將情況A轉變成情況B的情形,都放在這個盒子裡。情形A代表你現在的情況,你希望去改變他們,情形B是理想情形。如下面的例子: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接下來,願望之盒還有一個共犯——「現實之盒」,包括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願望之盒和現實之盒重疊的部分被稱為「目標池」,這裡裝滿了你的生活目標: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你從池子裡面挑選一個目標——代表著你試圖將之從A移動到B。

你如何引起改變?你將自己的力量——時間、能力(精神上或者身體上的)、資源、說服力、關係等等——都指向目標。

所謂的僱傭關係,就是A用他們的資源力量(一張支票)來換取B的時間和力量去完成A的目標。當奧普拉向公眾推薦一本書,其豐富的社交資源力量(她追隨者甚眾)和她卓越的說服力力量(人們相信她)可以成功地將這本書送到成千上萬人的手裡。反之,可能根本無人問津。

一旦目標設定,明確了努力方向。這時,如何最有效地運用自己的力量達到想要的結果,就要靠「策略」。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聽起來很簡單?或許和你想的差不多。

但是,馬斯克軟件之所以有效,並不在於軟件架構,而是因為他像科學家一樣使用這套軟件。Carl Sagon說:「科學更多的是一種思考方式而不僅僅是知識本身。」馬斯克的這種科學的思考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從無到有,親自打造軟件每個部分

馬斯克稱之為「從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s)開始推理。」我請他解釋一下:

我認為,人們的思維過程通常都束縛在常規或類似的經歷中。人們很少會試著在第一原則的基礎上考慮某些事。他們習慣說:「因為我們以前那樣做過,所以我們會這樣做。」或者,他們不做這事是因為「好吧,之前沒人做過,所以情況肯定不太妙。」但是,這是一種荒謬的思維方式。你必須從頭開始推理——「從第一原則開始」是物理學中的一個表述。你注視著那些基本條件,然後從中建構你的推理,之後你可以看看是否得出一個有效或是無效的結論——可能會和人們以往的結論相同,也可能不同。

這在科學中意味著從證明為真的事實開始。一個科學家不會說:「我們知道地球是平的,因為它看起來就是那樣,這是直覺的,是每個人都同意的。」相反,他會說:「我在任意給定時間內所看到的地表部分都是平的,近距離觀察一些不同形狀物體的一小塊表面都會有這樣的效果,所以,我沒有足夠的信息來確定地球的形狀。一個合理的猜想是地球是平的,但是,直到我們有工具或技術能夠用來證實或證偽這個假說,在此之前,這個問題都沒有定論。」

一個科學家只會收集他確定為真的信息——第一原則——用它們作為建構結論的材料。

生活中,做到從第一原則推理是一件困難的事,馬斯克深諳此道。大腦軟件有四個主要的決策中心:

  1. 填充願望之盒

  2. 填充現實之盒

  3. 從目標池選取目標

  4. 形成策略

馬斯克根據第一原則推理研究每個盒子。根據第一原則填充願望之盒,需要對自己有一個誠實、獨立的深層次理解。填充現實之盒,要儘可能清楚瞭解世界和自身能力的真實情況。目標池應當兼具目標選擇實驗室的功能,提供智能測量、權衡各種意見的工具。應該根據自己所知道的情況,而不是通常情況下怎麼做,來制定策略。

2

根據輸入的新信息,不斷調整每部分結論

你也許記得在幾何課上做證明題的情形,這是每個人童年時期最常見的事情。看看這些:

  • 已知:A=B,B=C+D

  • 所以:A=C+D。

數學的精確度讓人滿意,條件精確,結論無懈可擊。

在數學中,我們將給定的條件稱之為「原理(axioms)」,並且原理是100%正確的,所以,當我們根據原理得出結論時,我們管它們叫「證明(proofs)」,也100%正確。

科學沒有原理或證明,理由很充分。

我們之前也將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稱為證明——而且在很長時間內它真的看起來像是一個證明——但是,愛因斯坦出現了,表明牛頓實際上「放大了」這一效果,就和當初某些人聲稱地球是平的一樣,一旦你將鏡頭拉遠,你就會發現廣義相對論才是真實法則(real law),牛頓定律會在極端情況下失效,而廣義相對論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有效。因此,你可能轉而將廣義相對論稱為證明。但是,隨著後來量子力學的出現,那些表明廣義相對論在小尺度上無效的情況,就需要一系列新的原理來解釋。

科學之中並沒有原理或證明,因為沒有事情是最終確定的,每件我們確信的事都有可能被推翻。理查德·費曼曾經說過:「科學知識是確信度不等的陳述載體——有些很不確定,有些比較確定,有些完全確定。」科學沒有證明,但有理論。理論以實實在在證據為基礎,並且被當做是真理,但是它們始終存疑,能夠被新出現的數據改變或反駁。

所以,在科學中,情況更像是:

  • 已知(現在):A=B,B=C+D

  • 因此(現在):A=C+D

生活中,唯一真實的原理是「我存在。」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是確定的。我們甚至不能為生活中大部分事物構建一個科學理論,因為大多數情況下,生活沒有準確的測量值。

通常,我們能做到最好的情況是,以已有的數據為基礎進行強直覺判斷。但是,科學中,直覺被稱為假說。工作原理是這樣的:

  • 已知(基於我所知的,看起來是):A=B,B=C+D

  • 因此(基於我所知的,看起來是):A=C+D

假說建立起來就是要被測試的。測試假說,有可能會推翻它,也有可能強化它,如果通過了足夠測試,假說就能升級成理論。

所以,從第一原則得出結論後,馬斯克會怎麼做?不斷苛刻地檢測這些結論,規律性地根據學到的東西調整它們。讓我們看看整個過程:

從第一原則推理開始,A)填充願望之盒,B)填充現實盒,C)從目標池中選擇目標,然後D)制定策略——之後你就可以去工作了。你已經運用第一原則思維決定了將精力花在什麼地方以及最有效的花費方式。

但是,想出達成目標的策略只是第一步。它是一個需要被測試的假說。你只能通過一種方式來測試假說:行動。將所有精力投入到策略之中,然後觀察會發生什麼。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數據開始湧入大腦——外部世界會生成結果、反饋以及新信息。策略假說中某些部分可能會被這些新數據強化,另一些可能會被弱化。通過經驗,新的想法可能在你的腦中迸發活力——不過,兩種情況下,你都需要做出一些調整: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這個策略之環運轉的時候,你完成目標的能力也在變強,下面是正發生著的其他事情。

對於某些從第一原則推理的人來說,任何時候,願望之盒都是他們最近認真思考過的內心願望的寫照。但是,願望之盒的內容也是假說,經驗證明,你會搞錯,以為那是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沒意識到自己確實想要那些東西。同時,你的內在也不是一座定型的雕像——而是不斷變化中的雕塑,內在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所以,即使某個時點上,願望之盒中的某些內容是正確的,但是,隨著人的不斷變化,它會變得不重要。願望之盒只是儘可能滿足當下你的內在需求,所以,你需要通過反思不斷更新它: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一個旋轉著的願望之環(Want loop),叫做進化。

另一方面,現實之盒也需要經歷這個過程。「可能的事」是一個假說,也許比其他的事更有可能發生。你需要考慮世界現狀和自身能力。而且,由於你的能力會變化和增強,世界也會加速變化。2005年世界可能發生的事,顯然不同於今天可能發生的事,有一個能夠及時更新的現實之盒,會是你的一個強大(和稀有)的優勢。

根據第一原則填充現實之盒很有挑戰性,實時更新這個盒子以便與現實同步是一項持續性工作。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對於所有這些部分來說,盒子代表了目前的假說,圓環代表了可以被用來調整這些假說的新信息源。我們必須記住,這些圓環才是大頭,而非這些盒子——這些盒子只是盡己所能的讓圓環驕傲。如果我們和圓環內容脫節,盒子中的信息就會過時,無法有效支持決策制定。

讓我們後退一步,把軟件視為一個整體。我們看到,下面是目標形成機制,上面是目標達成機制。實現目標通常需要精準聚焦。你需要放大微觀圖像,全新投入到目標當中,制定策略,瞄準它。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願望之盒和現實之盒會調整自己的內容,改變自己的形態,最終,其他情況發生了——目標池變了。

目標池正好是願望之盒和現實之盒發生重疊的地方,其形狀和內容完全取決於這些盒子的狀態。當你生活在位於上方的目標達成機制中時,確保你的奮鬥的對象與下方的目標池繼續保持一致,這很重要。——所以,讓我們再加上兩個大的紅箭頭: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通過大循環確認情況,要求我們從微觀任務中抬起頭來,從宏觀角度進行反思。當願望之盒和現實之盒裡的變化足夠多以至於當下追求的目標已不在目標池中了,此時就需要宏觀生活發生改變——分手、工作變動、搬家、交換優先性、態度轉變。

綜上,我描述的軟件是一個建立在第一原則堅實基礎上有生命、會呼吸的系統,敏感且誠實,能夠按需改變自己的狀態,為主人提供最好的服務。

如果讀過有關馬斯克生活的內容,你就能看到這款軟件在工作。

馬斯克的軟件如何譜寫他的人生故事?

開始

第一步,馬斯克需要填寫願望之盒。根據第一原則完成這一步是個大挑戰——你需要深層挖掘是與非、善與惡、重要與瑣碎、有價與無價的概念,你也需要確定哪些是你追求的,哪些是你鄙視的,以及哪些讓你開心,哪些讓你心煩,哪些讓你內心深處那個孩子般的你興奮。當然,不管什麼年紀的人,都無法對這些問題給出非常明確的答案,但馬斯克卻通過獨立思考和忽視不重要的事情將上述問題回答的很好。

我和馬斯克聊過他早期制定職業規劃的事情。他曾多次提到,自己深切關心人類的未來幸福——顯然,這是願望之盒裡的核心內容。我問他如何意識到這一點,他解釋道:

我關心的是——當我展望未來,未來擁有不同可能性。你不得不問,如何做才能讓未來流向好的方向——這個能否創造美好未來?如若不然,當你往前看時,未來就會「黑漆漆」。如果你正在計劃未來,你會說「噢,我們的結局有點糟糕,」那也太讓人沮喪了。

清楚直接。談及達到目標的具體進路時,我提到了當代偉大物理學家,比如愛因斯坦、霍金、費曼,我問他,他是否考慮過從事科研而不是工程學,他回答:

我當然敬佩這些偉大科學家的發現。他們發現了業已存在的事實——深入理解了宇宙的運轉模式。這很酷——不過,宇宙已經多少對此有些瞭解。重要的是人類環境下的知識。我試圖確保人類環境下的知識在未來仍有可能存在(不會滅亡——譯者)。這有點像是——我更像是園丁,然後才有了鮮花綻放。沒有花園就沒有花。我可以去當花園裡的花,但我也可以去確保花園的存在。因此我試圖確保花園存在,未來才會有更多費曼綻放。

換言之,A和B都好,但是沒有A就沒有B。所以,我選擇A.

他繼續說:

我曾一度思考以物理為業——我確實學過物理——但是如今,為了真正推動物理研究,你需要數據。物理,從根本上受制於工程學的進步。這種爭論——「哪個更好,工程師還是科學家?科學家不是更好些嗎?難道愛因斯坦不是最聰明的人?」——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工程學更好,因為缺少工程學,就無法獲取數據。你會碰到瓶頸。是的,在你所擁有的數據範圍內,你可能真的很聰明,但是,除非你有辦法獲取更多的數據,否則你無法取得任何進步。看看伽利略,他製造瞭望遠鏡——這才使他看到了木星有衛星。限制你的那些因素就是工程學。如果你想推進文明,你就必須搞清楚這些限制你的因素。因此,你必須從事工程學。

A和B都好,不過,只有A進步了,B才能進步,所以,我選擇A。

在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幫助人類時,馬斯克說,大學時,他曾仔細考慮過第一原理的問題,「最能影響人類未來的是什麼?」他列出了五件事情:「因特網;可持續能源;太空探索,尤其是星際殖民;人工智能;重新編碼人類基因密碼。」

聽他談論這些他認為重要的事情時,你能看到整個願望之盒的推理過程,今天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源自這一推理。

他也有其他理由。願望之盒中,除了想要幫助人類,另一個想法是:

用神奇的新技術改變世界或影響未來的事情,我很感興趣,「這是怎麼發生的?何以如此?」

因為馬斯克對超級先進技術以及技術給大家帶來的興奮很感興趣。綜上,對馬斯克來說,理想行動會與工程學有關,會涉及到未來很重要的某一領域的事情,與前沿技術有關。單憑願望之盒中的這些內容,就大大縮小了目標池的規模。

然而,他曾經是個沒錢、沒地位、沒社會關係的青年人,所學知識和技能都十分有限。換言之,他的現實盒子以前並不大。因此,他做了許多年輕人都會做的事情——專注願望之盒中尚不能直接實現的早期目標,但是擴大現實之盒和「可能之事」的清單。大學畢業後,他想要合法待在美國,也想學習更多工程學知識,因此,他的一石二鳥之計就是申請斯坦福的博士學位,研究高能量密度電容器,這種技術旨在找到比傳統電池更高效的能量儲蓄方式。

向互聯網轉型

馬斯克在目標池選擇了斯坦福學位,然後搬到加利福尼亞,有一點很重要,那是1995年。互聯網行業尚處在飛速發展之前的早期階段。馬斯克不需要金錢、名譽,就能深入這個世界。因此,他在現實之盒中添加了一堆與互聯網有關的可能性。早期互聯網的精彩遠勝他的預期,結果,迅速涉足互聯網行業就在他的願望之盒中取得一席之地。

這些迅速的調整使他的目標池產生了巨大變化,以至於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不再是他的目標。

大多數人可能被斯坦福學位困住——因為他們已經告知了所有人,放棄它會顯得很古怪,因為這是斯坦福,因為這是一個更正常的途徑,因為這更安全,因為互聯網可能只是一時的狂熱,因為可能某一天他到了35歲,沒有學位無法找到好工作,會變成身無分文的失敗者。

兩天後,馬斯克退學了。他的軟件給他指引出了大方向,學位已經不在目標池中了,出於對自己軟件的信賴,他做出了重大轉變。

他和弟弟創辦了Zip2,創業理念結合了早期黃頁和谷歌地圖。四年後,他們賣掉了這個公司,馬斯克帶著2200萬美元離開了。

作為一個以網站起家的千萬富翁,傳統思維是安定下來,一輩子當個富豪或者投資其他公司或者和其他人合資創辦新公司。但是,馬斯克的目標形成中心則不這麼想。他的願望盒子中充滿了雄心勃勃的創業想法,他想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他的現實盒子(現在裝著2200萬美元)告訴他,成功的可能性很高。在他的願望之盒和現實之盒中,從來沒有悠閒觀望的位置。

因此,1999年,他用第一桶金創辦了X.com,期望創建一個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在線金融機構。那時,互聯網仍不成熟,大多數人完全不信任「把錢放在網上銀行」的想法,許多人也告誡馬斯克「這是個瘋狂的計劃」。但是,馬斯克又一次相信他的軟件。以他對互聯網的瞭解,這個創業計劃完全位於現實之盒當中(切實可行——譯者注)——根據他的推理,與互聯網有關的創業,現實可能性遠高於人們預期——向前走,是他唯一需要知道的事情。位於軟件頂層的「戰略-行動-結果-調整」之環不斷轉動著,X.com的服務、成員、任務甚至是名字也隨之不斷變化。2002年eBay收購它時,它是個名為Paypal的轉賬服務公司。馬斯克賺了1.8億美元。

跟隨他的軟件進入太空

現在,年僅31歲、擁有驚人財富的馬斯克必須清楚下一步要做什麼。傳統思維認為「不論做什麼,一定不要冒風險虧錢」,在此之上還有一個更加常見的邏輯:「你在創辦互聯網公司上很了不起,但是你只瞭解互聯網,沒做過其它行業。你已經30歲了,在完全陌生的領域裡做出大動作為時已晚。這是你選擇的道路,你天生就是幹互聯網的。」

但是,馬斯克回到了第一原則。他看了一下願望之盒裡面的東西,反思著,他真的不打算再從事互聯網創業了。不過,促進人類未來進步的渴望始終沒變,特別是,他認為,如果人類想要有一個長遠的未來,必須在太空旅行上做的更好。

因此,當涉足太空領域時,他開始探索現實之盒的侷限性。

傳統思維咆哮著讓他停下來,這種思維認為,他沒接受過這方面的正規教育,對如何成為一個火箭科學家一無所知。但是,他的軟件告訴他,正規教育只是大腦獲取信息的另一種方式,同時「也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因此,他開始閱讀,會見業內人士,請教問題。

傳統思維認為,沒有企業家曾以這種方式成功,他不該冒風險把錢投在可能失敗的事情上。但是,馬斯克的哲學是,「對於重要的事情,放手去做,即使運氣不站在你這一邊。」

傳統思維說,他付不起造火箭的錢,因為火箭太昂貴了,而且從未有人造出便宜的火箭——但是,就像駁斥「地球存在了6000年」以及「地球是平的」等觀點的科學家一樣,馬斯克開始自己計算這些數字。下面是他重新計算的思路:

由於歷史上所有的火箭都很昂貴,因此,未來所有的火箭也會很貴。但實際上這並不正確。假如你問火箭是用什麼做的?答案是鋁、鈦、銅和碳纖維。你把火箭拆開,然後問,所有這些部件的原材料成本價是多少?如果讓人把這些部件堆在地板上,無需任何成本,只要揮舞一下魔杖就能重新排列這些材料的原子,那麼,火箭成本會是多少?我可能會說,哇偶,好吧,成本真的很低——僅為目前火箭成本的2%。所以,很明顯,火箭成本貴在原子排列上——所以,你必須想辦法以更有效的方式把原子排列成正確的形狀。我連續幾個週六和一些大型太空公司的專家開會,討論這個問題,看看有沒有我沒搞懂的地方,不過,沒找到。於是,我創辦了SpaceX。

歷史、傳統的思維以及朋友們的勸諫是一回事,但是,馬斯克自己的軟件,它從第一原理開始推理,就是另一回事了。他又投資成立了SpaceX,一頭紮了進去。公司的任務是:顯著降低太空旅行成本,讓人類生活趨於多行星化(自由往返於多行星之間——譯者)。

特斯拉和其他

兩年後,SpaceX不斷壯大,一位朋友把馬斯克帶到了一家名為AC Propulsion的公司,這家公司製造了一個速度超快、續航持久的電動汽車原型。馬斯克被迷住了。馬斯克軟件中的現實之盒告訴他,這個創業項目還不太現實,不過這也表明當時的馬斯克並沒有意識到鋰電池發展到了什麼地步,他在AC Propulsion身上看到了關於世界的新信息,於是把「創辦一家高端的電動汽車公司」放進了現實之盒中。

電池成本問題上,他同樣遇到了傳統思維的反對,一如火箭成本問題上遭遇過的質疑。電池的製造成本從未低廉到可以製造出面向大眾、續航持久的電動汽車,因為電池製造成本實在太高了。運用第一原理邏輯推理和簡單計算,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大問題出在中間商,而不是原材料價格,實際上,傳統思維是錯誤的,未來電池也會變得很便宜。所以,他聯合創立了特斯拉,目的是加速「以電動汽車為主流的世界」的到來。馬斯克先是給公司投資,接著又投入個人時間和能源資源,逐漸成為公司CEO。

兩年後,馬斯克和他的外甥合資成立了 SolarCity,這家公司旨在通過創造龐大分佈式設施,把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到千家萬戶,變革能源生產方式。馬斯克知道他的時間/精力十分有限,不論你是誰,精力都會用盡,不過他仍然有很多權力資源,因此,他將這些權力資源專注於目標池中的另一個目標。

最近,馬斯克在另一個對他很重要的領域掀起了變革:城際交通。他認為應該用一種全新的交通方式,通過成百上千英里的管道傳送人,他稱之為 Hyperloop。他並沒在這個項目上花費自己的時間、精力或資源。相反,他在白紙上寫出自己最初的想法,然後舉辦了工程師競賽,測試他們的創新能力,他正在利用他的關係和說服力去創造改變。

世界上有各種製造軟件的科技公司。多年來,他們一直苦苦思索著如何最好、最快地做出產品。馬斯克把人視為電腦,大腦軟件就是自己最重要的產品。既然沒有設計大腦軟件的公司,他就自己設計,每天測試,不斷更新。這就是他做事如此有效率的原因,也是他可以很快顛覆多個巨型行業、快速學習,巧妙安排、清晰想象未來的原因。

這不是火箭科學,而是常識問題。你的整個生命靠大腦軟件來運營,為什麼不最大限度的優化它呢?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不僅不在意大腦軟件,甚至不明白它的工作原理和運行方式。讓我們找出其中原因。

大多數人的軟件

你總是聽說一些有關人類發育的事情,比如:早年的經歷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一個新生兒的大腦如同可塑性極強的硬質粘土球(a malleable ball of hardware clay),確保嬰兒出生時迅速瞭解其所處的任何環境,逐漸發展成幫助嬰兒適應各種環境的最佳生存工具。這就是小孩子容易掌握新技能的原因。

隨著年齡增長,黏土球開始變硬,大腦的運作方式也變得難於改變。我和奶奶的同時開始使用電腦,但是,我用起來舒適自如,兒童大腦可塑性強,容易掌握基本計算機技能,反觀奶奶,她對著電腦的那副表情和我養過的一隻烏龜表情很像,有時把烏龜放在玻璃桌上,它會以為自己懸在空中,表情很掙扎。需要時,奶奶會用電腦,但是,他們絕壁成不了朋友。

因此,談到大腦軟件——我們的價值觀、觀念、信仰系統、推理技術——都是在關鍵早期階段習得的嗎?

雖然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但是,我認識的大數人,他們的成長過程是這樣的:

父母和老師教授我們各種各樣的東西,什麼是對錯,什麼是安全和危險,你應該和不應該成為哪種人。但是,他們的想法其實是:我是成年人,所以我對這方面的瞭解遠比你多,不要爭論和辯解,你只需服從。這就是他們對付「為什麼?」時候的陳詞濫調(用馬斯克的語言,「被束縛的為什麼(the chained why)」)。

孩子不僅本能地想知道自己該或不該做什麼,更是想要了解所處環境的規律。要了解這件事,就必須要獲得一種認識——事情是如何做成的。當家長和老師告訴孩子服從他們的安排做事,就像在孩子的頭腦裡安裝一款已經設計完的軟件。當孩子問出一連串為什麼這樣做或那樣做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在嘗試解構這些軟件,看看其中有什麼第一原理,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自己衡量是否該重視大人所堅持的道理。

孩子們一開始問為什麼的時候,父母們通常會覺得這可愛。但是,許多家長和教師很快就厭煩了。為了減少孩子的提問,他們想出一種通用的辦法:

因為是我說的。

「因為是我說的」這句話像一塊水泥板,封住了孩子的努力解構,接下來也就沒有為什麼了。它告訴孩子,「你想要第一原理?好,我告訴你,原理就是沒有必要再問為什麼。現在照我說的做,少羅嗦,穿好鞋,快走。」

想象一下,這在科學世界裡,會是什麼結局。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平心而論,父母的生活通常很糟糕。他不得不做所有糟糕透頂的事情,除了最重要的事情——還有一群需要照顧的自戀又麻煩的小傢伙,他們覺得父母就是負責伺候他們的。忙了一整天,心情鬱悶,還有一大堆事情要做,再和孩子們玩為什麼的遊戲,簡直是一場噩夢。

但是,它卻是一個值得忍受的噩夢。給孩子一道命令、一條訓誡或一句至理名言,卻不給他們任何洞察邏輯基礎的解釋,就只是在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方式成長,等把魚全部吃完後,就會發現自己既沒有魚竿也不會釣魚,因為我們只學習瞭如何使用安裝好的軟件,卻沒有能力為自己編寫代碼。

學校會使事情變得更糟。我最喜歡的一個思想家、作家Seth Godin(他的博客充滿了第一原理的智慧),曾在一期TED節目裡談論學校教育。他說,現行的教育體制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那個時代重視生產力的爆發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隨著工廠越來越多,也就需要更多的工人,所以,我們的教育系統圍繞這一目標進行了重新規劃。他解釋說:

其結果是:普遍的公共教育僅有的目的,就是培養願意在工廠裡工作的人們,而不是培養明天的學者(因為我們已經有很多學者)。訓練人們循規蹈矩,適應工業生產。「我們花費整年的時間對你進行塑造。如果你有缺陷,我們還會把你召回來,然後繼續加工。像所有的工廠一樣,我們把你安排在某個位置。我們建立了一個系統,這個系統中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被替換,因為工廠就是以可互換部件為基礎的。」

無獨有偶,另一位我喜歡的作者James Clear,最近也在自己的博客上對此進行了解釋:

20世紀60年代, 創造力行為研究學者George Land對1600名五歲的孩子進行了一項測試,其中98%的孩童極富創造力。之後每隔五年,Dr.Land都會對每個孩子進行重新測試。當這批孩子長到十歲時,只有30%極富創造力。這個數據在他們15歲的時候下降至12%,在他們25歲時下降至2%。當這些人進入成人階段,便不再有創造力了。用Dr.Land的話來說,非創造力的行為已經潛移默化。

這也不難理解。創造力思維本來就和第一原則推理同宗,它們都需要思考者培養出自己的思維方式。人們總說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天賦,但其實遠沒有這麼簡單:這如同在白紙上作畫,需要我們的大腦不斷練習,產生新想法,但是學校的教育觀念卻恰恰相反,比如服從領導、向隊列看齊、變成考試機器。相較於在白紙上作畫,學校更像是在給孩子們一本填色書,告訴他們不能塗到線框以外。

而最終結果便是在我們大腦可塑性最強的時候,家長、老師和社會把我們這團粘土球塞進了模具裡,然後塑造成了預設的形狀。

等我們長大一些,由於在早期並沒有學會如何產生自我的思維方式和獨立看待問題的能力,我們便習慣性地依賴已經預設好的模式,那些來自父母老師的、有可能早在30年前就產生的舊思維。

30年也許還算是好的了,不信你仔細想想。

假設你有一個含辛茹苦的母親,一直用她固有的價值觀把你培養長大,她的價值觀,她所恐懼的和希冀的東西都會影響你。當你面對為什麼的時候,也許你會說,因為我媽媽說這是最好的安排,因為外面的世界太未知,因為某某某是權威,因為我媽媽就是這麼說的。

也許今後你面對人生任何問題你都能用「因為我媽媽就是這麼說的」來回答。如果你在工作中習慣於發問,那也許你多問幾個為什麼就能找到原因;但很可能你更多的是捶胸頓足解釋說因為你媽媽就是這麼告訴你的。

但為什麼你媽媽這樣說呢?

媽媽這樣說可能是因為她的媽媽這樣告訴她的,一個1932年出生在波蘭成長的人,她的觀念可能是從她的爸爸那裡得到的,這個克拉科夫的牧師,有可能是受了他祖父的影響。這個目睹了1866年西伯利亞起義的老人,可能給予他兒孫最重要的人生經驗就是不要和鐵匠為伍。

由於長期從事電話工作,你的母親可能看不起那些整天接電話的辦公室文職工作,而你會認為最好的職業歸宿是出版業。但如果有人刨根問底,你到底為什麼要這樣選擇,可能你自己也會迷惑。你不確定的原因是因為最深層的促使你產生這些想法的基石,來自於這些不同年代和生活背景的他人的價值觀,而不是你自己的。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很多我認識的人,他們從小被受到過大蕭條時期影響的人養大。如果你所有的職場規劃都遵從於1920年代出生的人的建議,那接下來你得到的答案可能就會遵循以下的模式: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假設一個從大蕭條時期走過來的人一直活到了2015年,如果他沒有自我反省和發展,那他深層的思維還是大蕭條時期的模式。當他把這種固有觀念傳代代相傳下去的時候,後代們可能會在追求創業或者藝術事業奮鬥的道路上退縮。他們永遠不會意識到這一切都是大蕭條時期的陰影在作祟。

當舊有的軟件被裝到了新的電腦裡,儘管人們多次內心苦苦掙扎以及猶豫彷徨,但是他們會開始認為,那些自己深層思考生成的價值觀沒有必要,那些基於現實生活感悟出的信念也沒有必要。

換句話說,這些堅信的東西都不是基於現實數據。我們稱之為

教條

我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麼了:他們不從自己的理解中去學習,而是通過其他方法——比如死記硬背或者別的什麼。他們的知識體系太脆弱了!

—–理查德費曼

教條無處不在,也有很多表現形式。但總體意識形態是一致的:

X是對的,因為(權威)就是這樣說的。這裡的權威可以代指很多東西。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教條,不同於第一原則推理,它並不是根據信仰者自身和周遭環境而設計的,也不會根據事物的發展而改變調整。它不是可以編譯的軟件,而是已經寫好的規則教科書。它可能是特定時間特定地點,一些特定的人根據特定情況歸納出來的,來自很久之前或者很遙遠的地方,又或者根本沒用任何原因可循。但這也無關緊要,因為毋庸置疑,你不會刨根問底,你只會接受它,擁護它並靠它指導生活。

你可能也不喜歡按照別人的教條生活,但是,你沒有太多的選擇。當童年時的疑問得到的回答卻是「因為我就是這麼說的」的時候,你開始得到這樣的暗示「我自己的歸因能力一塌糊塗,如果不想搞砸自己的人生,就乖乖聽從前人的經驗,別去努力了。」成長的過程中,你開始對自己的思辨能力沒信心。當你不再嘗試靠自己的思維去理解事物的因果,你便失去了揭開表面探尋自我價值的機會,也無法在痛苦的實踐過程之後學會自我調整。你沒有了自己的推理,你充其量只是一個推理愛好者。

只有強大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規劃出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之路,如果沒有它們,教條很快就讓你和其他人的人生一樣。教條並不瞭解也不關心你,有時候甚至完全誤導你。這會讓一個本來能成為快樂畫家的人成為了律師,反之亦然。

但是,如果不知道如何推理,你就不知道如何進化或者適應。如果伴隨你成長起來的教條並不適合你,你可以拒絕它,但是,作為一個業餘推理選手,獨立走過一段路後,最終你會跳上其他人的船,遵循其他模式。你不知道怎麼編寫你自己人生的代碼,所以你只好安裝其他人的程序。

人們不會有意識地去做這樣的事情,通常,如果拒絕某類教條,其實就是想要掙脫教條思維下的生活,勇敢獨立思考。但是,教條思維是種很難打破的習性,特別當它是你唯一知道的思維方式的時候。

我有一個朋友剛有了孩子,她告訴我說,她比她父母的觀念更為開放,因為她父母要求她有一份固定的事業,但她允許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過了一會兒,她解釋道,「當然,我的意思是,如果她說她要在蒙塔納的農場度過一生,我會覺得還好,這點我爸媽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如果她說她會在一個對沖基金公司做事,我會殺了她。」她意識到她並沒有從教條思維中解放出來,相較她的父母,她只是換了一個教條的外殼罷了。

這就是教條的陷阱,很難逃脫。特別是當教條遇到一個強有力的同盟——團體時,威力更為顯著。

部落

我認為一些東西是很保守的,或者是非常不嚴謹的。一些人以不變應萬變,對此我很懷疑。每一件事都用相同的方法解決,對我來說毫無意義。

—Louis C.K.

最教條的想法可以用Seth Godin的名言概括:想成為我們這樣人,就做一樣的事。

這是部落文化( tribalism)的口號。

還有個重要的區別,部落文化總是具有消極含義,但部落概念本身並不消極。一個部落僅僅是一群有共同點的人集合起來,同樣的信仰、種、國籍、家族、人生觀、目標等。基督教和美國民主黨都是部落。

澳大利亞人是一個部落。Radiohead迷是一個部落。阿森納迷是一個部落。紐約音樂劇場景是一個部落。天普大學是一個部落。大而鬆散的部落包含許多小而緊密的次級部落。你的大家庭是一個部落,而直系親屬是一個次級部落。美國人是一個部落,德州是一個次級部落,對於阿馬裡洛的福音教徒來說,德克薩斯州是更次級的部落。

部落文化的好壞取決於部落成員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一個特別簡單的區別:

當部落和部落成員各自擁有獨立身份,只是碰巧有交集時,這樣的部落文化就是好事。部落成員選擇成為其中一員,因為部落正好和自己很搭。如果部落或者部落成員不再適合彼此,成員就會離開這個部落。我們將此稱為「自覺的部落文化( conscious tribalism)」

當部落和部落成員身份同一時,這樣的部落文化就是壞事。這種情況下,部落成員身份取決於部落教條。部落改變了,部落成員身份也隨之改變。成員身份的改變無法獨立於部落,因為他們沒有獨立身份。我們將此稱為「盲目的部落文化(blind tribalism)」

自覺的部落文化認為,部落成員及其身份是首位的。成員身份是帶頭老大,他是誰決定了他加入哪個部落。但是盲目的部落主義認為,部落第一。部落是老大,它決定你是誰。

這不是非黑即白——是一個光譜,一個範圍——但是,長大後沒有強有力的推理能力的人會缺乏強大的自我認同,在各種事情上,易委身於盲目部落主義,特別是他們出身時接觸到的各種部落教條。這也是愛因斯坦下面這句話的意思,「很少有人能擺脫自己所處社會環境偏見的影響,平靜表達不同的觀點,大多數人甚至都無法形成這樣的觀點。」

一個大的部落,比如信仰、民族或者政治團體,會包適整個光譜範圍中的各種成員,從盲目到具有自覺意識。但是,一些部落本身會成為吸引特定成員的部落類型。邏輯上,一個部落越嚴格、越教條,就越可能吸引到那些喜好盲從的人。ISIS擁有的盲從成員的比例會遠高於倫敦哲學俱樂部。

教條部落的誘惑也在情理之中——它們吸引著人性的核心部分。

人類渴望聯繫和友情,核心教條能將不同個體聯結成一個整體。

人類需要良好的國內治安,而且對於那些對自己獨特性格特點搖擺不定的成年人來說,部落及其核心教條會是至關重要的生命線,為其提供一站式全套觀點和價值服務。

人類也渴望確定性帶來的舒適和安全,沒有什麼比盲目部落主義的集體思維更具代表性的了。儘管科學家根據數據得出的觀點僅在證據範圍內很有道理,並且本質上是不確定的,但是,部落教條主義卻不依賴數據,盲目部落成員很確定自己相信的東西。

我們討論過為什麼數學會有論證,科學會有理論,而且在生活中,我們或許會把自己限制在假設範圍內——但是,盲目部落主義卻以數學家般的自信進行推理:

  • 假定(因為部落這樣規定)A=B

  • 且假定(因為部落這樣規定)B=C+D

  • 因此(因為部落這樣規定)A=C+D

既然許多其他成員對某事很肯定,那麼,你自己的確定性也會得到保證和加強。

但是,這種舒適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解決安全問題可以很難,也可以很簡單——給人們提供簡單的意見,教條部落會幫你免去沉重負擔,你不用辛苦進化成一個具有內在認同的獨立人格。教條部落正是以那種方式彌補成員的無能。

嚴格部落教條和盲目成員最鬼祟的地方是,他們喜歡裝成一副思想開明的樣子,就像擁有自覺意識成員那樣。我們中的許多人遠比自己承認的還要盲目——而且,我們所在的這些部落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思想開明。

我們(us)的使用強度,是測試這一點的好辦法。「人們喜歡我們這樣做」這句當中的關鍵詞會立刻讓你陷入麻煩。

我們(Us)感覺很棒。成為部落成員的主要誘惑就是你能成為我們(Us)的一部分,這也是一種生理需求。鬆散的我們(Us)也不錯,比如,自覺、獨立成員中的我們(Us)。

但是,盲目部落文化中的我們(Us)很恐怖。盲目部落文明中,當部落人員認同了核心教條後,其作用力會加倍,我們(Us)這個因素會強化核心教條。自覺部落成員是推導出結論,但是,盲目部落成員自己就是結論。和一個盲目的我們(Us)在一起,如果你碰巧是個有自己想法、特點、原則的人,而這些東西又恰好落在教條允許之外,局面就會變得難看。挑戰所在部落的教義,意味著挑戰成員從中獲取力量的確定感,挑戰他們依賴的那些清晰的認同界限。

我們——他們(Us—Them),這對天敵就是盲目我們(Us)的最好朋友。沒有什麼能像共同仇恨反對我們(anti-Us)的那些人更能促進我們的團結了。而且,通常情況下,盲目部落幾乎都是靠仇恨他們(Them)教義、遵守我們(Us)的教義來定義自身的。

當你敢於承認他們(Them)教義中的任何一部分內容時,你自己的部落生活所具有的任何一種盲目文化元素就會顯現出來。

比如,下次你和部落成員在一起的時候,你說你要改變想法,就某一問題,要與被部落視為他們(Them)的人達成聯盟。如果你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你就在教堂裡告訴對方,你不再確定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你是一個波德藝術家,在下一個宴會上,你說全球變暖有可能是一個自由的騙局。如果你是一個伊拉克人,告訴你的家人,說你最近感到親以色列。如果你和丈夫是堅定地共和黨人,告訴他,你正在接受奧巴馬醫改。如果你來自波斯頓,告訴你的朋友,你今年正在為洋基佬鼓勁,因為你喜歡他們現在的球員。

如果你所在部落有種全然確定的盲目心態,你可能會看到一副驚恐的表情。你的觀點不止是錯的,它就像是邪教。他們可能會生氣,否則,他們就會信心滿滿的盡力去說服你,他們或許會打斷你們的對話——但是,你們之間不會有思想開明的對話。由於盲目部落中,身份認同與信仰問題糾纏在一起,因此,至此以後,人們真的不會跟你親近了。因為對於嚴格意義上的部落人來說,共享的教條在密切關係中扮演著重要作用,比他們承認的還要重要。

人們劃分這個世界,多半都以盲目部落文化作為起點,它是光譜的一個極端——處在這裡的人們,完全是羊群——盲目部落文化會引發恐怖事件。就像歷史上某些時候,少數魅力十足的壞人僅靠施展力量與激情,即可建立起一支臣服於他的龐大軍隊。盲目部落文化是史上最大規模暴行的幕後真兇——

重磅 | 伊隆·馬斯克的思維模式——破解硅谷鋼鐵俠的成功密碼(上)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不會加入納粹,因為絕大部分人並不處在光譜極端位置上。但是,許多人也並不處在光譜的另一極端。相反,我們通常位於懶惰的中間地段——廚子的地盤。

未完 | 上篇結束

閱讀下篇,請點擊本日(12月12日)推送的第二篇文章。

✄------------------------------------------------

加入機器之心(全職記者/實習生):[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尋求報道:[email protected]

廣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機器之心網站,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