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2009年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暢銷書《異類》的走紅,讓很多人將一萬小時定律奉為成功聖經。

你可能也見過山本耀司說這話: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圖為山本耀司,截圖來源於微博“這裡是美國”

《異類》中指出:1萬小時是“成就偉大的神奇數字”。與天賦無關,只要足夠勤奮,任何人都可以達到媲美專業人士的熟練程度,只要肯花時間。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1萬小時定律無疑給渴望成功的年輕人打了一劑強心針——當天賦不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每個人都有機會靠1萬小時的刻苦訓練成為世界頂級。

可是這本刷爆世界的成功學只堅持了不到10年,觀點就遭到了猛烈的抨擊。

2016年一篇名為Malcolm Gladwell Got Us Wrong(馬爾科姆大錯特錯!)的文章指出:

1萬小時定律只強調了時間長度,而忽略了訓練的方式——只有經歷長時間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practice),才可能讓你成為行業頂尖人才。

早在1993年,K. Anders Ericsson發表的論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中就曾經強調過“刻意訓練”的重要性,你必須不斷將自己推出舒適區,嘗試突破現階段的技能水平。

這個過程將是痛苦的,甚至是枯燥的。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換句話說,就算你照著1萬小時往死裡努力,也毫無效果。

道理很淺顯,出租車司機開幾萬小時也不會成為賽車手,中學生逃課打再多臺球也進不了斯諾克。

低水平的重複練習,可以熟能生巧,但無法勝人一籌。

手握過時的理論模型,每天一邊“努力”一邊感到奇怪自己為何毫無進步。

現在懂了吧,蘋果都要發佈新的iphone X了,你還拿著iphone 4去質問庫克:為什麼我的手機不好用?

你說呢?

一.1萬小時定律無效,不妨試試5小時法則

發現1萬小時定律並不是一飛沖天的法寶後,創業孵化公司Empact的創始人Michael Simmons對大量成功人士進行長達一年的觀察研究。

Michael很快發現,常年霸佔福布斯富豪榜的大佬們的成功秘訣,就是每天花一個小時(一週5個小時)做些工作以外的事情。

他將這種方法稱為5小時法則。

5小時法則來源於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學習方法。

富蘭克林你肯定不陌生,雖然不是總統卻被印在100美元鈔票上,可見他一生的成就有多麼傑出。

除了是酷愛發明的科學家,他還擁有許多開掛一般的其他技能:他會印刷,搞政治,寫文章,他懂多國語言,甚至還能帶兵打仗。

而他所有的博學強識,都來自於他多年堅持的一套訓練方式:

  • 早起進行閱讀或寫作
  • 設置個人階段成長目標並追蹤結果
  • 將想法進行實踐
  • 早晚思考問題

聽起來挺不可思議的,從平庸到成功,只需要每週花費5個小時?!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截圖來源於https://www.ivy.edu.au/blog/business-management/always-learning-5-hour-rule/

但包括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在內的所有成功人士都證明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聰明和最成功的人最終會是那些進行不間斷刻意練習的人。

二.工作絕不等於學習,效率並不重要

5小時法則讓人成功的秘訣在於刻意練習,但刻意練習卻常常跟認真工作混淆。

大多數的錯覺是職業成就取決於工作量。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二者毫無關係,效率和生產力的提升並不等於自身能力提升。

因為我們大家都是“認知吝嗇者”,怎麼解釋呢,就是說我們都圖省事,傾向於靠經驗和個人直覺作出判斷,從而避免費神費腦的分析系統,減輕認知負擔。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而單位時間內的改變效率才是進步的關鍵。合理利用5小時法則,可以跳出無效工作的怪圈,把重點放在提高“改善率”上。

億萬富翁馬克·安德森曾經在一次訪問中談到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改善率”:扎克伯格的神話完全是被一些人吹起來的,想象的成分居多。

他的學習能力、歸納推理技巧、工作技巧……這些統統被低估了。

馬克·扎克伯格都認識吧,僅靠一個機會、一個創意,從一個普通大三學生變身億萬富翁。

很多人做夢都希望這樣的劇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卻忽略了故事背後長時間的訓練和準備。

“如果你有機會和這些真正偉大的CEO交流,就會發現他們對多個領域都有深入的瞭解,而這些都是通過5-10年的刻意練習得來的。”

三.第一步,每週5小時閱讀

現在你可能覺得開始5小時法則需要從長計議,才能保證每天能花1個小時為自己創造價值。

事實上這套方法沒有那麼複雜,只要手上有本書就行了。

閱讀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習慣,同時也是一個種極便捷的學習方式。

把書放在你的包裡,在通勤的路上翻開看幾頁,規定自己每天讀一章,或者每月讀幾本,試著給自己設定一個閱讀目標。

當然了,不限於紙質出版物,電子書或者播客也行。

股神巴菲特每天的多數時間,都是獨自一人在書房或辦公室度過的。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每天按時起床,花大量的時間來閱讀。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你可以從閱讀開始踐行5小時法則,但要保證每週都有一定量的閱讀時間。當然了,看書也是有優先級的,找到那個對你最有幫助的主題,然後開始閱讀。

想改善和提高商業技能,那麼就去讀談判技巧、商業諮詢類的書籍。如果想要了解自己的個性,那麼你可以閱讀心理學書籍。

《復仇者聯盟3》裡的洛基之死,讓不少粉絲心生惋惜。

而洛基的扮演者Tom Hiddleston之所以能夠出演《雷神》,而後被中國觀眾追捧,其實少不了讀莎士比亞的功勞。

奔著雷神索爾的角色,卻陰差陽錯接演了洛基,Tom其實一開始對於這個角色有些抓不準。

但以往大量閱讀莎士比亞的經驗給了他許多靈感:洛基是一個私生子,野心巨大、詭計多端、心靈破碎……就像莎士比亞的很多作品裡的角色那樣。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於是他靠著以往閱讀的積累,成功地把洛基演繹成了漫威系列中最深入人心的反派。

每個人的生命有限,沒辦法親自去體驗所有的生活。但透過文字,我們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彌補自身眼界的缺陷。

四.第二步,學會反思

5小時法則的核心概念在於創造留白空間。

留白是國畫中一個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國畫講究適當留有餘地,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行得之於形外”,藝術如此,生活也如此。

Michael Simmons通過調查後發現,有張有弛的日程計劃更利於思考。放鬆後的大腦不再只是無意識地重複做事,而是更能頭腦清醒地刻意練習達到持續進步。

著名新聞人白巖松就曾表示,他相當多的創造力和點子是在發呆的時候得到的。

他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當我做具體的事情時,我沒有時間想太多;但是大量我想講的東西,要寫的東西都來自於一邊讀書,一邊聽音樂,一邊發呆一邊喝茶的時候。

很多時候人們忙著到處跑,和別人見面,忙於無計劃的實踐,卻忘了思考的重要性。

每天拿出十幾分鍾來思考,雖然乍看之下當天的工作量有所減少,但無疑是一筆最划算的時間投資。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思考之後,試著用寫日記的方式來記錄通過閱讀所學到的東西。這會給你一個機會回顧你最近工作中學到的東西,並且為你的未來創造新的想法。

五.第三步,付諸行動

5小時法則的最後一步是實踐。閱讀、思考後產生的新想法,不管瘋狂與否,只有嘗試後才能驗證它是否有實現的可能。

來看看5小時法則的初創者本傑明·富蘭克林是怎麼做的。

他不放過生活中每個機會試驗,比如走進一家餐廳,一般人頂多看看菜譜點菜,然後開始玩手機。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但是富蘭克林會先注意菜價是否合理,服務員態度如何,菜是怎麼做的比例是否協調等等,然後回去立即動手寫一篇文章評價餐廳,這就又多了一次思索和進步的機會。

另一個離我們生活比較近的例子是世界級超模Karlie Kloss。

出道短短一年多已經晉升至“世界超模Top 50排名”榜單中第2名,Karlie Kloss25歲便入選《福布斯》30歲以下最具影響力人士之一。

但是Karlie Kloss卻選擇在事業的巔峰期急流勇退,與維多利亞的秘密解約,放棄年薪500萬的職業,去紐約大學進修學習編程。

她熱愛編程,也想用行動證明:只要敢付諸實踐,模特也可以成為優秀的程序員。

Karlie Kloss付出了大量時間進行訓練。入學之後不久,她已經可以為無人機編程,讓它自動運送餅乾去其他教室。

同時,她還設立了“Kode with Karlie”獎學金,鼓勵更多女性參加編碼訓練營,和她共同訓練編程能力。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圖為Karlie Kloss

沒有付諸行動的想法一文不值。機會不會來自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創新的想法只會在實踐中得到檢驗。

寫在最後

5小時法則是關於深思熟慮的學習:為自己設定具體的學習目標,給自己時間去實現它們,把思考的問題加以實踐。

如果你總是專注於當前的工作,而不是長期的自我提升,你將永遠看不到發展。

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如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樣,其不良影響都是長期、潛在的。

每週五小時的學習時間,雖然很難立竿見影,但是從長遠來看,你會為此感謝自己。

就如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CEO曾經在《紐約時報》的一次採訪中開宗明義地說:“信息爆炸時代,如果不能每週拿出5到10個小時來學習,終究會被時代淘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