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仙与秦淮八艳,朴素迷离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热映一时带动了许多人对于秦淮青楼女子的探究兴趣。于是,从《金陵十三钗》想到“秦淮八仙”、从《金陵十三钗》想到“秦淮八艳”的文章纷纷见诸报端,那么,“秦淮八仙”与“秦淮八艳”是不是同一青楼妓女群体?如果不是,那她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而哪一青楼妓女群体更接近“金陵十三钗”呢?

秦淮八仙与秦淮八艳,朴素迷离

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说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满目疮痍,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4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2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女大学生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12个妓女们救下,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和那个人虽小却责任心强的小男孩,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不难想见,电影《金陵十三钗》歌颂的是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那些挺身而出的青楼风尘女子表现的极大勇气和高洁品格。正因为她们是一群内心世界极为美好的女性,因而引起了当代千万人情感的共鸣。

秦淮八仙与秦淮八艳,朴素迷离

电影《金陵十三钗》虽是影视文艺作品,但是其中的人物还是具有历史原型和依据的。在清末民初的旧书《白门新柳记》和《秦淮八仙小谱》中所描写的金陵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秦淮八仙”,的样貌体态身世,堪称真实版的“金陵十三钗”,也为那些曾在南京红极一时的风尘女人们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据有关史料记载,《白门新柳记》是清末文人许豫所编,出版大约在清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2左右。“白门”是过去南京的别称。“新柳”指的是太平天国灭亡后,在南京艳帜高张、名满一时的风尘女子,一共收录有数十人之多。书中以这些风尘女子为题,各自单独成篇,详细描写这些名妓们的籍贯、相貌、特长、才艺和风月故事。许豫自认:“金迷纸醉,不知天上之浮云;粉碎珠啼,且喝酒边之倒月。曲中擫笛,答寥雁之吟;画里堆蓬,趁闲鸥之话。”

而出版于民国十七年,即公元1928年的《秦淮八仙小谱》则记载了民国年间秦淮河边八名歌女的事迹。所谓“八仙”,分别是“梅仙张喜龄”、“蕊仙安宝珠”、“金仙陈擎珠”、“琴仙任双全”、“畹仙方兰因”、“月仙吴月娥”、“蓉仙曹桂珍”、“云仙王小玉”。这“秦淮八仙”和电影中的“金陵十三钗”时代接近。从她们身上,更容易看到抗战时期南京妓女的真实面貌和身影。

有关史料表明,太平天国灭亡之后,由于常年战乱,南京市面上无比萧条,灯影桨声的秦淮河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门前冷落车马稀”正是此时秦淮青楼衰败的真实写照。当时,曾国藩来到南京就任两江总督,见此景象,就立马开放了秦淮灯船。这无疑在客观上推动了秦淮河上娱乐业“夜生活”的发展。不久,昔日纸醉金迷的秦淮景象再度出现,到清末光绪年间,南京城南尤其是夫子庙秦淮河两岸,出现了妓业畸形繁荣的景象。

秦淮八仙与秦淮八艳,朴素迷离

据说,这两本旧书堪称“风月场指南”,从名字,到居住地,基本信息俱全。翻开泛黄的书页,一个个名字映入眼帘:文玉、小翠龄、双凤、郑二娘、妙红、安月娥、汤小聪、施文霞、小素贞、金仙、大金凤……她们大多来自苏北地区,如小玉红是六合人、岫云是兴化人、如意是广陵人、小文卿是盐城人、巧龄是金陵人……此外,当时名妓们集中在夫子庙内秦淮河两岸的小街小巷里,有的街巷如今已经消失。住在沉香街的有陈喜林、蒋素云;住在东花园的有冯月莺、冯藕香;住在姚家巷的有陆爱龄;住在贡院附近的李小如、高翠凤、王筱玉、涂翠玉;住在钞库街的有王宝琴、张双凤;住在白塔巷的有方双喜、王双龄;住在石坝街的有文凤音等等。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称妓女是“钓鱼巷来的”,这与史实相符,钓鱼巷历代就是妓院歌楼青楼集中的地方。《白门新柳记》记载的多数名妓,就长期住在钓鱼巷。如“如意,广陵人,居钓鱼巷之西。圆颊丰肌,其秀在骨,人以‘肥环’目之。”

“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爱情故事的八位才艺双绝的名妓,又称“金陵八艳”。“秦淮八艳”之名最先见于明末清初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最初他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合为“秦淮八艳”。余怀与“秦淮八艳”是同时代人,又久居金陵,为秦淮河上的常客,因此,他对“秦淮八艳”的凄美哀婉、魂断秦淮的爱情故事描述十分细致而且生动。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气而名冠金陵的“秦淮八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者难以计数。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命运皆与她们有着重大关系。美女爱英雄,妓女爱才子。她们的艳丽不仅令凡俗之人动心,更令许多英雄才子为之神魂颠倒,乃至历史随之改变。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栏瓦肆,歌舞升平,笙歌彻夜的景象。其中青楼林立,尽是风尘女子的世界,俨然成为明代最为繁华的歌舞地。许多青楼都收留有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童女。她们教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舞。待其长成后便成为青楼中的招牌。金陵八艳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郑妥娘、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董小宛皆是由雏妓成长起来的雪明花艳的绝色名妓。

“秦淮八艳”不仅个个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与继东林党之后的复社文人来往密切,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当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与“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风流韵事被时人传为美谈。而柳如是和江南三大家之一钱谦益的坎坷爱情更是成为千古佳话。

岂知是“明末四公子”在当时文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成立的复社是继东林党之后又一重要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明末四公子”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双全,为大明朝作过很多贡献。他任崇祯帝翰林院检。明亡后他为光复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讲官,永历帝的宰相。当清朝一统天下成定局之后,他又积极筹备反清复明活动。当时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万。

“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朝灭亡后,她们之中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到追捕。陈圆圆、董小宛,也由此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尤其是陈圆圆,她的命运多舛,曾让无数人动容和唏嘘。

当时,明末将领吴三桂手握五万关宁铁骑,控制着山海关要塞,抗击清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圆圆被献与吴三桂倍受恩宠。两人感情笃深。后来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其麾下将领杀入吴家,绑架吴三桂的父亲,并抢去了陈圆圆。吴三桂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连一女子也保护不了!”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立即起兵投清倒戈相向。李自成兵败如山倒,清军入关,如风卷残云般将其歼灭。这不仅让李自成功败垂成,成为了历史上的悲剧英雄;同时也鲸吞了大明朝的万里江山。清朝统一天下后,吴三桂因其功高而被封为平西王。若当时李自成送还陈圆圆,吴三桂未必会倒戈相向,历史上是否真会有大清朝也未可知。这种说法当然只是笑谈,但是,陈圆圆最后离开了吴三桂,出家为尼,了此一生,这不能不说是这位秦淮歌女与一个无耻汉奸划清的最后界线。

综上所述,“秦淮八仙”与“秦淮八艳”虽同为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但是,这两个群体之间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秦淮八仙”除了身材面貌和歌舞弹唱可与“秦淮八艳”有得一比外,而在政治阅历、人格品质和民族气节上都无法与“秦淮八艳”比拟。“秦淮八艳”不仅个个容貌艳丽,人人风姿绰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懂得与时俱进,她们身处青楼,却指点江山,笑看风云,激扬文字,浪遏飞舟,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这些都让“秦淮八仙”难以望其项背。因此可以说,虽然“秦淮八仙”的样貌体态身世,与“金陵十三钗”相近,但是,在人格品质和民族气节上“秦淮八艳”更接近“金陵十三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