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新“亂象”:平價為名,圈地為實

光伏新“亂象”:平價為名,圈地為實

這場新的“圈地運動”再次為中國的光伏行業敲響警鐘,瘋狂囤地背後巨大的資源浪費值得深思。


/ 嚴凱


十年前,從甘肅敦煌10兆瓦光伏發電特許權招標項目開始,中國光伏從業者曾帶著大把鈔票攪熱了位於新疆、青海、甘肅等西部地區廣袤的荒漠和戈壁。

在過往數千年的歷史中,這些寸草難生的土地被棄之敝履。

但在光伏產業興盛的時代,來自政策的強力助推讓這些荒地成為中國光伏公司競相搶奪的對象。

這場著名的“圈地運動”已成過往。

但因當地電力消納有限、棄電現象嚴重等諸多原因,曾熱情高漲的荒漠“淘金客”不得不在“後遺症”中苦苦等待回收投資。

如今,當中國光伏公司仍在不時反思那場激進運動時,一場藉以推進平價上網項目為名的新“圈地運動”正在上演,戰火已燃及中國中東部多個省份。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角馬能源」,僅在河北承德,有近20萬畝地被“圈”,涉十數個平價上網項目,“但當地電網接入容量僅500兆瓦”。

承德僅是這場新“圈地運動”的一個縮影。

從中國的南部省份廣東,到最北部的黑龍江,大批寄望從中漁利的光伏從業者奔赴各地,如飢似渴地尋找著連片的土地。

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這些被當地農牧民嫌棄的土地,一如十年前的西部荒漠,一夜之間成為爭搶對象。

儘管按照當前的成本核算,平價上網很難大範圍實現,但這並不妨礙這些光伏淘金客們的“圈地”熱情,他們寄望政策在未來松閘放水,以坐收漁利。

圈地進行時

這場新“圈地運動”始於監管層去年中發佈的《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

該政策因發佈日期被業內稱之為“531新政”,意在倒逼光伏行業儘快實現平價上網。其中關於補貼大幅滑坡的規定,讓整個光伏行業一片哀嚎。

對中國光伏公司而言,即將失去補貼,被外界形象地稱之為“光伏斷奶”。

2018年8月30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無需國家補貼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事項的函》,將這項“斷奶”行動下放到地方,明確指出對不需要國家補貼的光伏項目各地自行實施。

但在這份《函》正式下發前,已有公司聞風而動。

《函》中提到,山東東營市河口區的一個300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向國家能源局申請無需國家光伏發電補貼。

這是中國第一個無補貼光伏項目。該項目由一家名為亨通光電(600487.SH)的江蘇公司申請,這家公司專注於光纖通信和電力傳輸業務。

讓亨通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崔根良未曾想到的是,治下子公司的這個無補貼光伏發電項目,打響了中國平價上網運動的第一槍。

僅僅半個月後,國家能源局再次下發《關於加快推進風電、光伏發電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

徵求意見稿指出,國家能源局對符合各省(區、市)可再生能源建設規劃、落實接網消納條件、符合有關監測預警管理要求的項目,不再實施年度建設規模管理。

這份文件的下發拉開光伏公司大規模佈局平價上網項目的帷幕。

繼亨通光電之後,2018年最後的兩個月,中節能、中電國際、隆基股份相繼在鄂爾多斯、遼寧省朝陽市、江蘇灌雲縣佈局平價上網項目。

其中,隆基灌雲項目規模達700兆瓦,是迄今規模最大的平價上網基地項目,預估用地總面積2.3萬畝,總投資達30億元。

來自央企和明星民企的項目需求讓“中間人”嗅到商機。

上述人士透露,僅在東營市,已有七、八撥人正在通過各種關係“圈地”,“每個人手上都有上萬畝地。”

這些手握項目用地的中間人轉身即與央企商談合作。

據光伏們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月,全國已有超過20GW項目開始籌備。

今年1月9日,國家能源局正式發佈《關於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將平價上網推向高潮。

此後,多個地方政府響應,出臺相應政策,助推平價上網。

“僅在山西,可能就有20吉瓦項目再申報,在該省中北部某市,即上報了8吉瓦平價上網項目。”上述人士說。

據智匯光伏統計,目前,已開展平價上網工作的省份為六個,分別為陝西省、廣東省、山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以及河北省。

光伏專家、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稱,目前平價電網項目儲備已有30吉瓦,2020年預計能達到50吉瓦。

不過,在這些項目中,“圈而不建”現象頗為普遍。

“現在幾乎沒有一家光伏電站開發、投資企業不在做平價上網項目。”上述光伏業內人士稱。

但在狂歡背後,新的危機開始浮現。

這場新的“圈地運動”再次為中國的光伏行業敲響警鐘,瘋狂囤地背後巨大的資源浪費值得深思。

“虛胖”的平價

在平價上網仍不具備大規模建設情況下,光伏公司對平價上網項目熱情不減的原因或許多出於消化過剩產能的考慮。

自“531新政”後,光伏公司業務受挫。早期的擴建導致產能出現過剩,它們急需一個新的通道來釋放這些產能。

“另一個原因是,按照現在的政策,‘平價’和‘補貼’只能申報其中一種,但補貼項目在過去4個多月仍無進展,財政補貼缺口很大,所以大家不願等了,選擇爭取平價上網項目。”來自一家光伏公司的高層人士說。

據測算,截至2018年底,中國光伏行業補貼缺口達841億元。

王淑娟則分析稱,導致“圈而不建”的原因有三:一是因客觀原因所致;二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託底方,或是價格未談妥;三是先圈地,期待未來政策傾向。

1月9日,在國家能源局正式下發《通知》的當天,協鑫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朱共山在一次會議上稱,2019年是光伏發展的“非補貼”元年。

“儘管國家能源局已明確2022年前光伏發電仍有補貼,但在電站指標競爭性配置的制度設計下,2019年必然會是以點帶面,開啟光伏平價時代的一年。”朱共山說。

這位能源大亨的底氣來自光伏發電成本過去十年下降超90%。成本的大幅下降主要得益於上下游產業鏈各端製造成本的下降。

但平價上網的時代真的已經到來了嗎?

根據《通知》中的表述,光伏平價上網的標準是光伏電站在不需要補貼的情況下,上網電價等於當地燃煤標杆上網電價。

“能否平價上網跟日照小時數密切相關。”上述光伏公司高管稱。據他分析,現在用戶側平價上網價格是0.52元,如果照此完全能實現。

但發電側的價格與規模、日照等因素有關,很難釐定。不過,電網一般是按照0.3644元/千瓦時的脫硫煤上網標杆電價收購。

在王淑娟看來,“今年平價上網只適合做平價示範項目”。據她分析,黑龍江、吉林、海南三省最具備平價上網條件。

但海南地租高,少成片土地,電網基礎設施相對差,大型光伏電站併網缺乏接入口,成為制約其實現平價上網的重要障礙。

“黑龍江、吉林儘管光照好,土地租金也低,但在當地投資的隱性成本太高,所以實際上也不太合適。”上述光伏公司高管說,各地脫硫煤電價不同,日照也不同,因此發電側成本很難給定。

據他分析,平價上網的主要考慮要素是特定區域。

例如,張家口屬於II類日照條件,但是按照III類地區執行標杆電價。在土地成本、日照條件和入網、電價都合適的情況下會才能實現平價上網。

制約平價上網項目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當地電網接入容量。電網接入容量是各省電網公司根據當地情況測算的電力消納上限。

“以承德為例,當地的電網接入容量僅為500兆瓦,但實際圈地的項目遠超過這個數字,超出部分怎麼上網?”上述光伏業內人士稱,“這才是影響平價最大的因素。”

此外,圈地項目所在地距離升壓站的距離也直接關係到光伏發電成本的增加。

在不久前召開的一次公開會議上,面對光伏行業新起的“圈地運動”,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曾作出警示。

“非技術成本過高是平價上網最大障礙,政府並沒有完全做好準備,雖然做了很大努力,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大。”王斯成說。

他所說的“非技術成本”包括開放容配比、支持自發自用市場、最大限度提高光伏滲透率、解決儲能配置等問題。

如果上述問題得到解決,“2019年光伏平價市場三分天下有其一,2020年與補貼市場平分秋色,2021年光伏平價市場將會一統天下。”王斯成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