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奧特萊斯項目總數超過500家 「亂象」叢生面臨苦戰

即便是發展“如日中天”的奧特萊斯,於經營者而言,在如今的商業環境中,想要立於不敗之地,並不容易;於消費者而言,雖然折扣可觀,但選擇有限的奧特萊斯,也很難成為他們的心頭好。

加速擴張

6月天津、7月武漢、8月成都……這是佛羅倫薩小鎮(以下簡稱:小鎮)各地週年慶的節奏,其間還夾雜著國際一線品牌入駐某個小鎮的行程。

小鎮是國內做得比較好的名品奧特萊斯(以下簡稱:奧萊)之一,隸屬於意大利商業地產RDM集團,2011年進入中國,如今在大中華區已經有7家奧萊(6家營業、1家在建)。然而,擴張依舊停不下來。

“在大中華區,我們還要再開4家;在東南亞地區,我們還將開三四家,年末會有定論。”小鎮及RDM Asia董事總經理魯墨睿對新金融記者說。

今年6月,天津小鎮週年慶,魯墨睿親臨。他對新金融記者說,7年7家小鎮的擴張速度令他滿意,中國的快速發展和消費者購買力的增強讓小鎮的發展速度以及“質量”都得以保障,而未來,“是美好的”。

相信未來美好的,不止魯墨睿。公開數據顯示,位居奧萊第一陣營的首創鉅大也準備在2018年再開4家。現實是,在我國,幾乎每個月都有關於奧萊項目的新進展——引入、進駐、落戶、再添……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新開業各類奧萊項目46個,比2016年多了2個。另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開業、停業、轉型、在建及規劃的被命名為“奧萊”的項目超過了500家。

“雖然,已開業、在建的奧萊並不都是小鎮級別、投資近10億元的體量,但全國幾百家以‘名品+折扣’形式存在的奧萊,還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本身就是一個可怕的夢魘 。夢醒了,就該哭了。”一曾在某知名奧萊有過從業履歷的行內人士對新金融記者說。

各色隱憂

“當然,蜂擁而至並非沒有道理。做得好的,利潤自然可觀。但同時,這個行業,也‘亂象’叢生。”前述行內人士表示。

數據顯示,入圍2017年前十的奧萊,全年的銷售業績均突破了20億元關卡,上海百聯奧萊甚至創造了45.8億元的新高。而2016年,突破20億元規模的奧萊還只有6家。但另一面,某某“奧萊”幾近空城、某奧萊業主拉起橫幅、某某奧萊關門歇業……去年,杭州餘杭尚億等陷入困境的奧萊項目也選擇了停業退市。

“早在兩年前,已停業抑或是轉型的奧萊數量就已經超過60家,目前這一數字也和奧萊的擴張速度一樣,呈現直線上升趨勢。還有很多地產商抑或是經營者借‘奧萊’之名,並未行其事。”一位在商業領域打拼十餘年的職業經理人對新金融記者說。

就他了解到的,那些並不是真正意義上想做奧萊的業主,已經佔到每年新增奧萊數量的一半以上。“結果可想而知,要麼項目擱淺,要麼招商困難;更慘的,根本無法開業。”

當然,還有慘烈競爭造成的惡果。

去年,僅長春一座城就開了4家奧萊,無論從哪個層面都是一場“苦戰”,更何況,一個奧萊的市場培育期需要3-5年,前路自是坎坷。

“更糟糕的是,渠道下沉竟也被用在了奧萊身上。去年,安陽、漯河、陽江、宿遷均首次出現了奧萊,雖然奧萊作為一種商業模式,並不一定非得有一線大牌入駐,但是這些城市的人均購買力以及商品資源的缺乏,都不得不令人擔憂。”前述職業經理人稱。

選擇受限

與奧萊是否成功息息相關的,自然是有購買能力的人了。

“這些人,大多有著較強的品牌意識,但經濟能力尚不能算富有,對消費正價商品頗感壓力,所以,奧萊便成了理想之所。” 中國商業地產資深專家張璋對新金融記者說。

但並不是所有的奧萊都能成功引進一線大牌,去年,正是因為項目眾多,導致品牌招商難度增大,有20多個項目延期開業到2018年。

不僅如此,“即便是一線品牌,在奧萊裡,能夠選擇的商品也是有限的,有些時候,能買到的,並不是自己最心儀的產品。”一位偶爾光顧奧萊的消費者對新金融記者說。

在他眼裡,相比一線大牌,奧萊裡的耐克、阿迪更受歡迎一些。也有運營高手提及,“奧萊的選址一定要與正價店有一定的距離”,這其中的道道也頗耐人尋味。

不僅如此,“入駐奧萊的商家們,充斥著品牌商、代理商、個體戶,甚至代購。”前述行內人士說,這意味著,看起來滿眼名品的奧萊,其商品的優劣並不好把控。

“與國外各種大品牌工廠特價店的奧萊沒法比,不論是品質還是更有競爭力的折扣。對尋求代購的消費者而言,無非是等的時間長一些。”在國內奧萊有過購物體驗、在美國做了4年代購生意的LI對新金融記者說。

在張璋看來,代購這種“民間力量”,勢必會擠壓掉一部分奧萊的市場份額,但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人均購買力的增強,倒不至於會較大程度地影響奧萊的生意。畢竟,好的購物體驗、能夠真實感受到產品等,都是代購無法逾越的優勢。

好在,魯墨睿和LI都認為,關稅的下降並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意。而奧萊作為一種商業模式,自2002年進入中國後,已有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了,這期間,“淘汰賽”一刻都不曾停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