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雖然從去年9月份開始新學期已經開學半年了,但依然有好多家長擔心孩子不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有不少孩子也對新生活存在一些擔心和畏難情緒。而這些情況一般都集中在初中、高中的孩子中,而且人數不少。

新環境中的學習生活要比原有的更緊張,壓力更大,而且無論從學習模式還是知識體系都會有高難度的升級,那麼孩子應該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呢?


孩子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什麼叫“適應”?

什麼叫“適應”?

“青蛙效應”的實驗大家都很熟悉,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也經常被用來闡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其實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總願意安於現狀,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願意去改變已有的生活。所謂的“適應”也可以叫做心理舒適區,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行為模式(比如熟悉的環境、人際互動、工作流程等),人會在這種習慣的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會覺得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建立舒適區、打破舒適區、建立新的舒適區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八個發展階段,一方面由於個體的自我成長需要,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制約,使其在適應上產生一種心理困難,埃裡克森稱之為“發展危機”。

孩子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如何打破自己的“舒適區”?

如何打破自己的“舒適區”?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和目標,也會遇到不同的社會適應問題。在規定的階段內完成了這些目標,說明你成功處理了“發展危機”,就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進入到更高一級的發展階段。如果處理的不好,就會形成發展障礙,影響一個人健康人格的形成。

所以說每個人的舒適區可以變大也可以縮小。一方面,那些對於變革秉持熱情態度的人,或者思維具有彈性的人,或者心理承受力強的人,他的舒適區會隨著改變自我、發展自我和超越自我而放大。另一方面,對於世界的變化秉持戒備態度的人,思想僵化的人,或者心理承受力差的人,他的舒適區會越來越小。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如果設定了新的目標,就必須離開原有的"舒適區",就必須挑戰原有的能力結構、資源範圍、智力水平和知識水平,也就是說意味著構建新的舒適區。


孩子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孩子該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建議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做到“兩找兩不找”。

一是找個好夥伴兒。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同伴關係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家長的影響力。往往家長苦口婆心的勸說都不如好朋友的一句話管用。所以作為家長要比較關注孩子交的朋友,可以請到家裡來玩或帶著出去一起活動,多觀察一下朋友的人品和學習態度。鼓勵孩子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交朋友,相互激勵,共同發展興趣愛好。

二找是找個特長。按照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發展理論,這個階段孩子的發展任務是要通過學業和生活實踐,探索自己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理想和價值觀,要回答“我是誰?”“我在人群中處於什麼地位?”等問題,進而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要順利完成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基礎是培養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二找二不找

“二不找”是一不找毛病。剛上初中的孩子,就像是剛拿到駕照的新手司機上路,總會有磕磕碰碰,家長要耐得住性子,不要干涉過多。批評也是一種“強化”,但是是一種有負作用的強化。總盯著孩子的不足之處,不僅不利於孩子改掉缺點,反而會抑制孩子優點的發揚光大。

二是不找藉口。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他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了,願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是因為能力不足,經常會把事情搞砸了。作為一個明智的家長,一方面要鼓勵和保護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良好動機,另外一方面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幫助孩子正確歸因,勇於承擔責任,不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不歸罪於他人。

只要努力做到以上幾點,你會欣喜的發現孩子能夠在你和老師的幫助下,順利完成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立,越來越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