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人的当代价值

文科人的当代价值


“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依然还在,“读文科以后不好找工作”的说法还时常听说,就算读到博士,文科博士大面上的就业出路就是进高校从教,而他们的到手工资普遍很低。想说什么呢,文科的社会价值到底在哪里?别说社会认可了,文科人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学科的价值呢?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最精髓的部分都关乎于人的心性修养,自察内心,提升境界,变化气质。从西方哲学的角度而言,西方追问的最高级的知识皆是抽象领域里的、最纯粹的知识,没什么用,但关于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理,自有一种不变的规律,所以西方人重基础学科,其中就包括数学和哲学。

想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强调“文科”的价值,中国文化把文科的价值体现到政治领域,才有了“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直接脱胎于“文科”,源自人们对世界本质最纯粹的好奇追问,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文科有价值吗,不言而喻。

只是当时代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人们不再囿于知识之“无用”,而在乎发展之速度、实用之程度……不免就开始把眼光转向了收益更明显、更实用的领域。有个词叫“异化”,此处不展开它的内涵,但看字面意思都知道,那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人被物化,被自己的创造物奴役,看不到完整的“人”了,不知道人本身的价值了。

人本身的价值,指的可不是一具肉身的价值。要看到人的多维面向,有生理的,有心理的,有精神的……文科很大程度上关乎一些不那么实用的东西,这意味着从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文科关乎人们的精神,关乎一些叫作真善美的东西。这在主要矛盾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的当代中国,比较能够理解,物质丰沛了,精神追求就是必须的。

文科人的当代价值


文科的社会价值开始抬升,也看到很多知识付费栏目都是文科类的,但更深奥的学科内容仍然只停留在学术界,但学术界由于其门槛太高,难以与社会对接。

同样是高精尖知识,为什么一般人觉得理工科不懂就天经地义,那都是专家的领域啊,不懂,但我们对专家都很敬佩。但文科,按理说是个人都懂啊,不就是说说道理写写字,理工科有标准答案,文科有吗?因此人们对文科领域的学者就相对而言有些怠慢了。

理工科出成果我们很容易检验,类似的,文科的成果是人,即通过文科的塑造而得到一个更好的人,更幸福的人,更明智的人……但这个真的没有整齐划一的评判标准。确实,文科的学者们纵使很有真才实学,但真正能在社会上跟大众进行价值对接的内容不易分辨——一来可能由于我们傲慢的天性,或出于人性本身的复杂,二来可能真的缺乏能贯通高深学问和日用常行的大师,总之,人人可讲文科,然而文科的成果却未必能落实于人人。

那些我们天天挂在嘴上却未必真正重视的“道理”们,那些可能被大部分人认为是神经病式无穷追问的“为什么”,那些当我们稍微从日常琐碎中探出脑袋来、不可避免地遭遇的“我是谁”的追问……诸如此类,真的太没用了……然而,真的没用吗?细细想来,这些问题才是抛开人的一切外在规定性,直指人本身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人们最大化人的价值,所谓以人为本嘛,了解了人本身的本质问题,随后不论做什儿,才能做到出色的地步。

因为种种原因,当文科的价值被架空,既是时代的遗憾,又是个人的遗憾。这么说吧,文科既关乎于人,就是最高级的学问,只有看清了人——不论是个体精神层面的还是社会动力层面的,才能更好地组织资源,创造价值,因此,它广泛地关乎政治、经济、科技领域。

严格意义上说,文科不是一种实用知识,文科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是滋养人的,除非人忘了自己,才会忽略文科的重要性。

就像当年柏拉图提出的哲学家王的构想,文科培养高级的人,文科理应成为其他社会建筑——政治、经济、科技的内在支持性力量,只有人到位,其他事情才能做好。

文科价值被架空,一方面由于人忘了人本身,忘了人的人性深度,另一方面也确实由于现行文科环境的孤冷清高,难以深入大众。

我们需要能把人文价值理解深透,能够贯通中西文化,能够怀有最广阔的情怀以深入浅出、惠及大众的文科大师。这个时代需要有人把最精妙的人的学问传递给大众。

注:本文主要观点来自易鸿运首席导师刘昱诚导师,以及易鸿运小伙伴们的集体研讨。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文科人的当代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