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人的當代價值

文科人的當代價值


“重理輕文”的社會風氣依然還在,“讀文科以後不好找工作”的說法還時常聽說,就算讀到博士,文科博士大面上的就業出路就是進高校從教,而他們的到手工資普遍很低。想說什麼呢,文科的社會價值到底在哪裡?別說社會認可了,文科人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學科的價值呢?

從中國哲學的角度而言,中國傳統文化最精髓的部分都關乎於人的心性修養,自察內心,提升境界,變化氣質。從西方哲學的角度而言,西方追問的最高級的知識皆是抽象領域裡的、最純粹的知識,沒什麼用,但關於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理,自有一種不變的規律,所以西方人重基礎學科,其中就包括數學和哲學。

想來,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都強調“文科”的價值,中國文化把文科的價值體現到政治領域,才有了“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西方文化的科學精神直接脫胎於“文科”,源自人們對世界本質最純粹的好奇追問,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

文科有價值嗎,不言而喻。

只是當時代進入高速發展軌道,人們不再囿於知識之“無用”,而在乎發展之速度、實用之程度……不免就開始把眼光轉向了收益更明顯、更實用的領域。有個詞叫“異化”,此處不展開它的內涵,但看字面意思都知道,那就是在工業化進程中,人被物化,被自己的創造物奴役,看不到完整的“人”了,不知道人本身的價值了。

人本身的價值,指的可不是一具肉身的價值。要看到人的多維面向,有生理的,有心理的,有精神的……文科很大程度上關乎一些不那麼實用的東西,這意味著從最廣泛的意義而言,文科關乎人們的精神,關乎一些叫作真善美的東西。這在主要矛盾轉變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的當代中國,比較能夠理解,物質豐沛了,精神追求就是必須的。

文科人的當代價值


文科的社會價值開始抬升,也看到很多知識付費欄目都是文科類的,但更深奧的學科內容仍然只停留在學術界,但學術界由於其門檻太高,難以與社會對接。

同樣是高精尖知識,為什麼一般人覺得理工科不懂就天經地義,那都是專家的領域啊,不懂,但我們對專家都很敬佩。但文科,按理說是個人都懂啊,不就是說說道理寫寫字,理工科有標準答案,文科有嗎?因此人們對文科領域的學者就相對而言有些怠慢了。

理工科出成果我們很容易檢驗,類似的,文科的成果是人,即通過文科的塑造而得到一個更好的人,更幸福的人,更明智的人……但這個真的沒有整齊劃一的評判標準。確實,文科的學者們縱使很有真才實學,但真正能在社會上跟大眾進行價值對接的內容不易分辨——一來可能由於我們傲慢的天性,或出於人性本身的複雜,二來可能真的缺乏能貫通高深學問和日用常行的大師,總之,人人可講文科,然而文科的成果卻未必能落實於人人。

那些我們天天掛在嘴上卻未必真正重視的“道理”們,那些可能被大部分人認為是神經病式無窮追問的“為什麼”,那些當我們稍微從日常瑣碎中探出腦袋來、不可避免地遭遇的“我是誰”的追問……諸如此類,真的太沒用了……然而,真的沒用嗎?細細想來,這些問題才是拋開人的一切外在規定性,直指人本身的核心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人們最大化人的價值,所謂以人為本嘛,瞭解了人本身的本質問題,隨後不論做什兒,才能做到出色的地步。

因為種種原因,當文科的價值被架空,既是時代的遺憾,又是個人的遺憾。這麼說吧,文科既關乎於人,就是最高級的學問,只有看清了人——不論是個體精神層面的還是社會動力層面的,才能更好地組織資源,創造價值,因此,它廣泛地關乎政治、經濟、科技領域。

嚴格意義上說,文科不是一種實用知識,文科是一種智慧,是一種修養,是滋養人的,除非人忘了自己,才會忽略文科的重要性。

就像當年柏拉圖提出的哲學家王的構想,文科培養高級的人,文科理應成為其他社會建築——政治、經濟、科技的內在支持性力量,只有人到位,其他事情才能做好。

文科價值被架空,一方面由於人忘了人本身,忘了人的人性深度,另一方面也確實由於現行文科環境的孤冷清高,難以深入大眾。

我們需要能把人文價值理解深透,能夠貫通中西文化,能夠懷有最廣闊的情懷以深入淺出、惠及大眾的文科大師。這個時代需要有人把最精妙的人的學問傳遞給大眾。

注:本文主要觀點來自易鴻運首席導師劉昱誠導師,以及易鴻運小夥伴們的集體研討。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文科人的當代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