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走出新中國首位女大學校長 帶領復旦大學走向世界

她,求學於民族災難深重的歲月,懷著科學救國的抱負,學成於萬里海外,又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歷盡曲折毅然回國。

她,開辦中國首個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將現代物理的兩個重要分支引入中國,為新中國培養了幾代物理學家,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巴丁稱讚她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影響的人”。

她,就是中國半導體之母,也是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開創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大學女校長——咱厝人謝希德。

2000年2月24日,美國國會為謝希德在國會舉行一次特殊的升旗儀式,她成為美國國會升旗表彰的第一位中國公民。同年3月4日,這位被譽為“中國科學殿堂最美麗的女人”病逝,享年79歲。

■東南早報記者 張素萍 文\圖

海外深造學成 衝破阻撓毅然回國

1921年,謝希德出生於泉州一個書香門第,她的父親謝玉銘是我國五四時期的物理學先驅。謝玉銘籍貫晉江蚶江(今屬石獅祥芝),他是泉州培元中學的優秀學生,後考入北平協和大學(燕京大學前身),1917年大學畢業後曾在培元中學執教。


泉州走出新中國首位女大學校長 帶領復旦大學走向世界

上世紀80年代,謝希德回到泉州培元中學,尋訪父親當年工作生活的痕跡。圖為培元中學退休校長蔡奕鈞(右)向謝希德展示一本記載著謝玉銘相關事蹟的雜誌。

孩提時的謝希德,每天最喜歡泡書房,在父親“中國需要科學”的教育和激勵下,她幾乎繼承了父親在物理學上的天賦和刻苦耐勞的學者精神。後來,因父親到燕京大學任教,她離開了泉州。

抗日戰爭爆發後,謝希德全家隨父南下逃難,其間她考取了三所大學,卻無奈因診出股關節結核而休學,在床榻上躺了整整四年。憂患和痛苦中,她發憤讀書,靠著堅強的毅力重新站了起來,但終究是落下腿疾,一生行走艱難。

1946年,謝希德從廈門大學數理系畢業;次年,她遠赴美國著名的史密斯女子文理學院攻讀碩士,後又到麻省理工學院(MIT)深造。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時,祖國母親像磁石般吸引著這個遠在異國他鄉的赤子。“心情難以自抑,巴不得馬上飛回祖國!”謝希德生前動情地說。

“1951年,老師取得博士學位後就謀劃回國,但當時美國政府禁止中國理工科留學生回國,設置了種種障礙和困難。”謝希德的學生、中科院王迅院士回憶,當時謝希德以去英國結婚的名義,從英國偷偷轉道,歷經千辛萬苦回到中國。

許多復旦人至今記得,在一次教師節晚會上,當被問及:“50年代,是什麼力量使您衝破重重阻撓毅然回國?”謝希德對著話筒,一字一頓地說:“我、愛、中、國!”霎時,全場掌聲雷動。

培養國家棟梁 帶領復旦走向世界

1952年,謝希德回國後,在復旦大學物理系任教。短短五年內,她在復旦開設了固體物理、量子力學等8門課程,並與北大的黃昆共同主持開辦我國第一個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在她指導下,復旦建立了順磁共振等當時先進的實驗技術。

泉州走出新中國首位女大學校長 帶領復旦大學走向世界

擔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謝希德(右二)。(圖片來自半導體行業觀察官微)

1983年,62歲的謝希德出任復旦大學校長。她率先在國內打破綜合大學只有文科、理科的蘇聯模式,增設了技術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等5個學院,開創了新中國全方位綜合性辦大學的先河。

“把師生送出去,把知識請進來。”上世紀80年代,復旦出國的學者,大部分是由謝希德送出去的,也是從那時起,復旦在國際上聲名鵲起。值得一提的是,謝希德每年都要為出國攻讀研究生的物理系學生寫推薦信,初步估計百人以上,而且她送出去的師生,幾乎留學期滿後都回到祖國,併成為學術界的中堅、國家的棟樑。

濃濃家鄉情懷 特地回泉探訪母校

雖然謝希德在泉州只住了六年,但她一直懷有濃濃的家鄉情懷。“上世紀90年代,我曾多次拜訪她,她對故鄉的深厚感情,讓人印象深刻。”《文匯報》高級記者施宣圓也是泉州人,他回憶,1965年謝希德首次回福建,到母校廈門大學,“她想念蚶江老家,本想講學之餘抽空去蚶江,因上海家中有事,她匆匆回滬”。

當時,謝希德的親姨媽郭瑜珠住在蚶江,已年逾七旬。老姨媽思念外甥女,經多方打聽,終於請在上海工作的蚶江老鄉捎信給謝希德。1985年12月,一直苦於聯繫不上姨媽的謝希德,趁著在廈門開會時特地請假,趕到蚶江探望年邁的親人。“她的姨媽緊緊地拉著外甥女的手,她們談往事,談親人,談家鄉……”施宣圓說,當談到母親英年早逝,父親晚年不能團聚,祖母一生操勞時,謝希德忍不住潸然淚下。

上世紀90年代,晉江和石獅多次到上海舉行展銷會或博覽會,邀請謝希德剪綵,她總是欣然應允。“有一次,泉州僑鄉開發協會晉江石獅分會舉行五週年慶典,我和鄉親們恭請她出席,起初還擔心她不會同意,沒想到她一口答應。”施宣圓說,那天她與鄉親們歡聚一堂,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還題寫下“鄉誼情深”四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