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精彩伏擊戰:規模雖不大,卻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國運

1851年1月,老“童生”洪秀全發出一聲怒吼,帶領拜上帝教會眾在廣西金田村揭竿而起,建號太平天國,宣佈與大清爭奪天下。1853年3月,羅大綱、林鳳祥等統帥太平軍水陸兩師殺進南京,而後攻克鎮江,截斷大清漕運,佔據了大清東南半壁江山。1856年4月,太平軍接連摧毀“江北大營”、“江南大營”,一舉解除長達三年之久天京之圍,太平天國達到軍事上全盛時期,並準備再次揮師北上中原,推翻滿清,後因“天京事變”爆發而失去機會。1864年7月,九帥曾國荃麾下“吉字營”大將朱洪章攻破太平門,湘軍趁機殺入城內,幼天王洪天貴福狼狽出逃,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太平天國宣告滅亡。

一場精彩伏擊戰:規模雖不大,卻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國運

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太平天國與大清進行了14年戰鬥。期間,太平天國有兩次機會逆襲成功,可惜都沒能抓住,以致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無數烈士倒在血泊之中。但是,大清也不是贏家,而是實實在在的輸家,輸得一塌糊塗。太平天國運動後,滿蒙貴族勢力削弱,地方漢族勢力則強勢崛起,霸佔各省總督、巡撫等要職,主持“洋務運動”,組建近代化海軍,改變了晚清的政治格局。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下詔讓各省督撫進京“勤王”,張之洞、劉坤一等直接玩“東南互保”,與列強簽署協議,表示互不侵犯,慈禧有苦說不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沒了袁世凱等漢族精英支持,大清玩不轉了,隆裕太后被迫宣佈結束大清,接受共和。

一場精彩伏擊戰:規模雖不大,卻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國運

可以說,這場14年內鬥,太平天國與清朝都是輸家,真正贏家則是漢族地主集團,他們沉睡200餘年後再次崛起。其實,太平天國失敗,漢族精英崛起,早在一場伏擊戰後就埋下了伏筆。這場伏擊戰規模不大,卻悄然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帝國之命運,深刻影響著晚清政局。此戰,即是少受關注的蓑衣渡之戰。一起來看看。

1851年9月,蕭朝貴、羅大綱採取聲東擊西戰術,一舉攻佔永安(廣西梧州蒙山),這是太平天國興起以來攻佔的第一座城市。太平軍進入永安後,賽尚阿、向榮、烏蘭泰、秦定三等統帥4萬大軍趕到城下佈防,阻止太平軍突圍而出。此時,被稱為湘軍鼻祖的悍將江忠源提出“全面合圍,不留死角”之建議,可江忠源人微言輕,清軍前線統帥部壓根就不理他。為此,江忠源非常惱火,也料定清軍此戰必敗,於是乾脆請假回家,理由是回湖南剿滅天地會。

一場精彩伏擊戰:規模雖不大,卻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國運

果不出江忠源所料,太平軍被圍困半年後,彈盡糧絕,眼看就要被困死,卻偏偏能逃出生天。1852年4月,一個大雨傾盆之夜,羅大綱率2000精銳充任前鋒殺出永安,往清軍防守力量薄弱的東北古蘇衝方向突圍。羅大綱前鋒獲勝,殺出了一條血路,洪秀全、楊秀清等則隨即帶主力跟進,太平軍全體突圍成功,往桂林方向進發。此時,江忠源料定太平軍勢必會進入湖南,於是急忙趕到前線向賽尚阿獻計,建議大軍設伏蓑衣渡,全殲太平軍。可惜,建議再次被拒絕,

兩次獻策被拒絕,江忠源非常不滿,但又不想錯過全殲太平軍之最佳機會,於是他決定玩“單幹”,甩開賽上阿、向榮等人,直接率本部800“楚勇”設伏蓑衣渡。後劉長佑從新寧縣趕到,帶來1200人,江忠源手頭可用之兵有2000人,但依然捉襟見肘。由於兵力不足,賽尚阿又不願意支援,江忠源只好將這2000人部署在西岸險要之地,東岸雖崇山峻嶺,可卻沒一兵一卒守衛,後來太平軍正是從東岸殺出埋伏圈,逃過生死一劫。

一場精彩伏擊戰:規模雖不大,卻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國運

1852年6月,洪秀全從全州殺出後,便非常輕視清軍,認為他們必然不敢迎頭截擊太平軍,於是讓全體人員登船,順著湘江而下直奔長沙;湘江兩岸則並未派遣陸師護衛。當船隊通過蓑衣渡口,下駛到水塘灣過險灘時,發現狹窄的河道已被清軍“伐木作堰”所堵塞,船隻因無法前進而密集江面,遭到左岸獅子嶺江忠源伏兵居高臨下地猛烈轟擊。太平軍領導被殺得措不及手,於是急忙在江上搭起浮橋,連接東西兩岸,還擊江忠源大軍。可惜,江忠源“楚勇”居高臨下,佔據天然優勢,太平軍死傷慘重,卻難以突破重圍。

萬幸的是,清軍在東岸居然沒有伏兵,蕭朝貴、羅大綱、林鳳祥等猛將趁機從東岸殺出,太平軍逃過一劫,卻損失慘重, “賊屍蔽江,自焚其船,遺其輜重婦女,倉皇東奔、為賊從來未有之敗”。此戰,南王馮雲山陣亡,太平天國5000廣西老兄弟血染湘江,千里奔襲長沙之計劃宣告破產。

一場精彩伏擊戰:規模雖不大,卻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國運

歷時14年的鬥爭中,蓑衣渡大戰之規模不算很大,甚至可以說相當小,與田家鎮之戰、九江之戰、寶慶會戰、安慶會戰、雨花臺之戰等沒可比性。但是,蓑衣渡大戰之影響卻相當大,某種程度上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之國運,是一場影響晚清政治格局之戰。

其一、南王馮雲山陣亡,太平天國內部權力失衡,為“天京事變”埋下隱患

若說蓑衣渡之戰慘敗所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麼,無疑是南王馮雲山陣亡,太平天國失去了一位精明能幹的領導人。馮雲山,廣東花縣人,與洪秀全是老鄉兼同學關係。太平天國運動早期,馮雲山貢獻最大,是拜上帝教的實際創始人,若是沒有他不辭辛苦、深入不毛,在遠離家鄉千里之外的紫荊山傳教,將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胡以晃等骨幹成員拉入拜上帝教,為洪秀全賺取第一桶金,金田起義估計玩不起來。因為馮雲山才幹(組織與宣傳)突出,貢獻巨大,他成為太平天國早期“三駕馬車”之一,地位舉足輕重。馮雲山一死,“三駕馬車”失去其一,蕭朝貴又不擅長政治,楊秀清自然就一家獨大了。沒了馮雲山從中協調,楊秀清與洪秀全之間的矛盾不斷惡化,最終釀成“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由盛而衰。

一場精彩伏擊戰:規模雖不大,卻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國運

其二、5000餘廣西老兵陣亡,太平軍精銳損失殆盡,不得不招收天地會武裝入夥,太平軍戰鬥力由此大減

此次大戰,不僅南王陣亡,從廣西帶出來的近5000老兵也血灑湘江,成為江忠源“楚勇”的槍下冤魂。若是太平天國後期,陣亡5000兵馬根本不算什麼,就是陣亡5萬也不算太大損失,畢竟都是些烏合之眾,戰鬥力、戰鬥素質、革命信念均堪憂。不過,這5000廣西老兵可不一樣,他們幾乎都是金田“團營”出身的客家人,戰鬥經驗豐富,且經過幾年拜上帝教教義灌輸,戰鬥意志、戰鬥信念非常頑強,是精銳中的精銳。這5000老廣西陣亡後,太平天國可投入戰鬥之力量不足4000,形勢萬分危急。為此,洪秀全、楊秀清等不得不得大量招收湖南天地會武裝入夥,這幫人雖然戰鬥經驗豐富,但組織性、紀律性堪憂,極大影響太平軍整體作戰能力。

一場精彩伏擊戰:規模雖不大,卻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國運

其三、錯失攻取長沙之機會,給了曾國藩興辦“湘軍”之土壤,太平天國迎來最大勁敵

從永安突圍後,太平天國便定下攻取長沙之計劃。為何要攻取長沙呢?答案很簡單,想引爆湖南全省天地會起義,而後佔據湖南、湖北,並以此為基地,奪取南方九省,將半壁江山納入囊中。只要能在南方站穩腳跟,憑藉南方壓倒性的經濟實力,北伐滿清,“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將不再是夢想。可惜,太平軍在蓑衣渡之戰中損失太大,元氣大傷,已經無力攻取湖南省會長沙,實現既定之戰略目標。此外,長沙保全,曾國藩就有了興辦“湘軍”之土壤,而“湘軍”後來則成為太平天國的掘墓人。試想,若是長沙淪陷,湖南全省天地會暴動,曾國藩怎能順利編練出“湘軍”呢?若是沒“湘軍”,僅靠八旗、綠營的清廷,如何能抵擋得了太平軍之凌厲攻勢呢。

一場精彩伏擊戰:規模雖不大,卻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國運

其四、江忠源“楚勇”表現突出,清朝對地主武裝刮目相看,這對漢人地主之崛起大有幫助

金田起義以來,八旗、綠營這兩支正規軍是一敗再敗,在兵力佔據絕對優勢之情況下,硬是屢次讓太平軍突出重圍,眼看他們呈滾雪球似做大而無可奈何。在廣西前線,敢與太平軍正面對抗,且不落下風的就兩支隊伍,一是向榮麾下張國樑“捷勇”,二是江忠源所帶之“楚勇”,這兩支部隊均屬於私人武裝。象州中平一戰,江忠源力戰太平軍,率500兵馬追著石達開打,初露鋒芒。永安圍城時,江忠源提出“全面合圍,不留死角”之建議,可惜不被採納,被困半年的太平軍得以順利從缺口突圍而出。蓑衣渡大戰時,江忠源、劉坤一僅2000兵馬就可以將太平天國打得半死,展示出漢族地主武裝之巨大威力。江忠源之突出表現,不僅給了曾國藩興辦“湘軍”之信心,也讓清廷對“漢族武裝”刮目相看,這就為後來漢族地主勢力之崛起,晚清政局之改變奠定了最初之基礎。

一場精彩伏擊戰:規模雖不大,卻改變太平天國與大清國運

綜上所述,蓑衣渡之戰規模雖不大,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改變了太平天國與大清之國運,估計這是當時大夥都沒想到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