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驅逐艦和二戰戰列艦在10公里的距離交戰誰贏?

孤獨的虎王


戰列艦這種武器是大炮鉅艦時代的產物,厚重的裝甲和超大口徑的巨炮是戰列艦的王牌。從航空母艦出現以後,飛機對軍艦的巨大優勢就逐漸挑戰了戰列艦海上霸主的地位。而在反艦導彈等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廣泛裝備以後,使用火炮作戰的戰列艦就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如果使用今天的現代化軍艦,去對抗二戰的戰列艦,毫無疑問這會是一場一邊倒的屠殺,現代化的軍艦能在上百公里以外,用導彈徹底消滅對手。然而我們不妨做一個有趣的設想,就是假設戰列艦和現代化的驅逐艦,在10公里的距離上互相發現對手並同時攻擊,這樣的話戰事會如何進行呢?
二戰戰列艦的火炮射程一般在30公里左右,但是在實戰的情況下,大多數交戰都是發生在15公里的距離內,而80%的炮彈命中都是在10公里的範圍之內。在10公里的距離上,戰列艦可以有效地攻擊現代軍艦。而現代化的驅逐艦由於主要採用反艦導彈作為攻擊武器,使用的火炮對戰列艦的威脅不大,二戰時期,各國的艦隊級驅逐艦的火炮口徑一般是在130毫米左右,二戰以後的現代化導彈驅逐艦的主炮也大多在127和130毫米之間。考慮到戰列艦的裝甲動輒數百毫米厚,因此驅逐艦上搭載的火炮,基本不可能對戰列艦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現代驅逐艦和二戰戰列艦交鋒時,火炮可以忽略不計。
現代化的驅逐艦通常以反艦導彈作為主要火力。各國反艦導彈型號太多,就以美軍普遍裝備的魚叉反艦導彈為例,這種導彈的最大速度為0.85馬赫,通常的巡航速度為0.75馬赫,大約是每小時900公里。10公里的距離,導彈只需要不到一分鐘就能攻擊目標。在一切準備就緒的情況下,現代化的導彈驅逐艦可以通過導彈射擊指揮儀,以2~4秒的間隔,在半分鐘內將攜帶的反艦導彈全部打出去。即使是戰列艦,在遭受這一輪攻擊之後,至八成會失去了戰鬥力,接下來驅逐艦可以用魚雷之類武器慢慢消滅對手。
相比之下,戰列艦的巨炮一發就能對現代的驅逐艦造成嚴重傷害,但是他們幾乎沒有打中目標的能力。首先二戰的戰列艦命中率非常之低,根據戰後的統計,戰列艦主炮的命中率只有2%~5%。考慮到5%的數據是在極近距離內取得的戰果,就以2%作為10公里處主炮的命中率。理論上說,戰列艦需要發射大約50枚炮彈才能命中一枚。更要命的是戰列艦在攻擊目標之前都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校射。二戰時期軍艦用火炮攻擊敵人的方式,是首先用指揮儀測量出敵人的航向和航速,並且確定對方的具體位置,用這個數據作為初始射擊諸元。隨後用火炮對對方進行校射,根據炮彈的落點指揮儀逐漸的修正射擊方向,直到對目標實現跨射,最後再進行齊射。
在校射這一步驟完成之前,戰列艦的主炮並不會像人類想象的那樣一通齊射,而完成這一步是需要時間的。在戰列艦能夠完成準備工作之前,現代的驅逐艦早就有時間將戰艦艦打得千瘡百孔了。因此,即使戰列艦和現代的驅逐艦在10公里距離遭遇,前者的勝利也是十拿九穩的。不過,隨著距離的進一步靠近,反艦導彈越近打得越不準,而火炮的命中率會逐漸加大,此時的優勢又重新轉移到了戰列艦這邊。而且,不能排除戰列艦走了運,一發重炮炮彈直接打中對手的可能,畢竟戰爭的偶然性太多了。

科羅廖夫


那得看是什麼水平的驅逐艦和戰列艦,只要是現役的驅逐艦都可以叫做現代驅逐艦,比如仍然還在服役的051,而且二戰時期的戰列艦也分不同檔次,強如衣阿華,笨如“扶桑”。


如果是055、052D這種水平的驅逐艦,戰勝“扶桑”這種水平的戰列艦不成問題,但如果是055近距離對抗“衣阿華”這種火控、觀瞄系統比較完備的戰列艦,就要看誰先下手為強了。



就以衣阿華級戰列艦和055做對抗。衣阿華級戰列艦的的火炮數量眾多,406毫米主炮有9門,127毫米副炮也有20門,這些艦炮在10公里的距離上可以達到較高的命中率,即使是055這樣擁有強勁動力的驅逐艦,也難以逃脫火力覆蓋,如果被406毫米炮來上兩發,基本上就扛不住了。



055也有高招,鷹擊18反艦導彈通過垂直髮射,命中10公里外的大型艦艇不成問題,但前提是055的作戰系統能夠支持,如果艦艇受到重創,導彈武器就很難發揮威力,甚至會有殉爆的風險,現代驅逐艦的艦體除了作戰指揮室之外,厚度普遍只有3釐米左右,儘管現代軍艦的抗沉性很好,但艦上的很多關鍵設備都扛不住。



如果導彈無法使用的話,055就只能依靠130主炮還擊,可就算是發發命中,最多也只能保證每分鐘命中30-40發,而且055同時要通過高速機動來規避來襲炮彈,艦炮射速和命中率都會受到影響,只能寄希望於炮彈能夠擊中“衣阿華”的艦橋和煙囪等重要又脆弱的部分,打壞它的搜索雷達,降低其指揮作戰效率。

忘了一點,055還可以使用制導魚雷進行打擊,幾枚魚雷下去,就算打不沉戰列艦,也能讓其喪失大部分的戰鬥力。


止水興波


你擁有一艘現代武備的驅逐艦卻還去和戰列艦近戰似乎有點自廢武功,不過可以簡單對比一下兩者10公里時的主要交戰武器

從火炮數量來說,二戰時期戰列艦基本擁有9門以上400加毫米火炮,另有其他不同口徑火炮數十門,而現代驅逐艦以中國052d系列來看,僅擁有一門130毫米主炮和江門1130速射炮,口徑,火炮數量戰列艦遙遙領先

再看看火炮射速,戰列艦火炮基本靠人工操作,主炮射速在1,2發每分鐘,其他小口徑基本在數十發至數百發每分鐘,一分鐘內可以投送大概數百發炮彈出去。052d驅逐艦因為全自動操控原因,主炮射速超過40發每分鐘,速射炮甚至能夠達到10000發每分鐘,不過因為備彈量,速射炮基本只能點射,所以每分鐘彈藥投送量遠不及戰列艦

接著看看命中率,戰列艦時代火控雷達還處於起步階段,基本靠人工校準,而現代驅逐艦擁有完善火控雷達,首發命中率超過九成,遠高於戰列艦的人工校準

最後看看排水量,二戰時期戰列艦噸位突飛猛進,基本在3萬噸以上,比如著名的大和號戰列艦,排水量驚人的達到了6萬噸。而現代驅逐艦最多在萬噸左右,大部分集中在7000至9000噸,不過因為工藝材料的進步,防護能力應該與戰列艦差距不大

綜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到,10公里時的交戰,戰列艦的人工校準也能提供不錯的命中率,再加上投彈量遠超現代驅逐艦,特別是主炮基本命中一發即可讓現代驅逐艦失去戰鬥力。

不過,作為擁有完善雷達系統的現代驅逐艦,是不可能讓對手突破到離自己僅有10公里的,在幾百公里外就已經利用反艦導彈消滅對手了


學習成長的ouby


10公里範圍內驅逐艦輸的概率大,戰列艦副炮太多躲不了

如果是驅逐艦被拉到戰列艦10公里範圍的話,還是趕快拉煙霧跑吧,這個距離交戰太遲虧了。

驅逐艦最主要反艦武器是反艦導彈,撐死130mm的小水管炮顯然面對戰列艦完全是饒癢癢。但是驅逐艦攜帶的反艦導彈大多是中小型反艦導彈,主要打擊對象也是對方驅逐艦和護衛艦。目前驅逐艦裡面攜帶反艦導彈威力最強的還是前蘇聯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上面裝著8枚P-270日炙反艦導彈。重量接近4噸,末端3倍音速強襲,戰鬥部300公斤,有效裝藥量150公斤,8枚一次齊射恐怕除了亞碼頭外,其餘都很難承受。不過P-270最大問題是戰鬥部還是半穿甲戰鬥部,在轟擊戰列艦時恐怕沒有完成穿甲就要在主裝甲外爆炸,真正有效殺傷力有限。

而其他驅逐艦攜帶反艦導彈裡面,俄羅斯的俱樂部、我國的鷹擊-18和印度的布拉莫斯這些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至於其他驅逐艦攜帶的大多是發射重量不超過1噸,戰鬥部重量不超過200公斤的中型反艦導彈。這些反艦導彈如果打擊戰列艦上層建築的話,同樣戰列艦要跟當年致遠定遠一樣難受死,但遺憾的是,反艦導彈設定裡面最後攻擊點是距離2-3米的水線處附近以達到最好打擊效果,而這個部位正好是戰列艦防禦最結實的水線主裝甲,完全啃不動。

而另外一邊,10公里範圍對於驅逐艦來說實在太危險,因為戰列艦除了主炮外,還有一大堆副炮。當年戰列艦就指望這些副炮來防禦對方驅逐艦編隊拉煙、決死豬突、放魚雷的呢,衣阿華號上帶著10座20門MK12型127毫米副炮,每座最大射速達到22發/分鐘,最大射程15公里,一分鐘就是220發炮彈的副炮海彈幕,現代驅逐的裸奔脆皮捱到就是重傷。

所以讓現代驅逐艦10公里跟戰列艦火評純屬腦殘行為,戰列艦佔便宜是因為他是已經被淘汰艦種,因而在現代武器裝備設計時沒有考慮其特點。像俱樂部、鷹擊-18這些反艦導彈如果使用棗核型穿甲戰鬥部,恐怕戰列艦都不一定承受的了,而其他中型反艦導彈,提高最後命中點高度,去清洗戰列艦甲板和上層建築,同樣戰列艦會非常難受。


五嶽掩赤城


還是驅逐艦贏啊!

管子粗不粗不是決定性的,命中率才是王道。

以現代驅逐艦的觀瞄系統,首發命中是大概率事件,雖然127炮(大致口徑)不足以打穿戰列艦厚重裝甲,但誰說一定要把敵艦打沉才算贏?

洗甲板也可以嘛!

戰列艦主炮看似嚇人,其實受當時觀瞄水平限制,命中率不高,一場海戰下來打出上百發炮彈,命中不過三五發。一般情況下,不是走了狗屎運,至少要三到五發試射,才能打出跨射結果(即前後兩發炮彈分別打到敵艦兩側海面),然後才能談命中率。

這個過程需要兩三分鐘。

而這個時間足夠驅逐艦將上百發炮彈糊過去了,假定50%命中率,也肯定打爛戰列艦上層建築好不好?

這時候戰列艦就是死烏龜一個!

按照樓主設定。驅逐艦必須傻傻的等到10公里才可以開火,但是強大得多的雷達系統,以及更高的航速,完全可以確保驅逐艦搶佔更有利戰位,並做好準備搶先開火。這麼近的距離導彈全部命中沒有問題,戰列艦還有活路嗎?


真正鱷魚不哭


二戰時的戰列艦

火炮雖多

口徑也大

但射擊精度不敢恭維

反映速度太慢

若與當代驅逐艦交戰

十公里以內

驅逐艦的先進雷達

必先發現敵艦

率先攻擊

導彈將準確打擊敵艦的指揮中樞

各炮座

敵艦將喪失指揮能力

喪失攻擊能力

故,當代驅逐艦佔有先機

取得勝利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特別喜歡關公戰秦瓊的話題,因為可以無限聯想。要分哪一種驅逐艦和哪一種戰列艦。二戰的戰列艦中有很強的如大和、衣阿華、俾斯麥……當然也有像扶桑號這樣的“怪鳥”。

大和號戰列艦在很多男孩子心中是難以表達的

扶桑號的上層“違章建築”,真害怕它倒了砸人

現代驅逐艦較為先進的應當屬中國的055,056驅逐艦、美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以這類驅逐艦來說,主要反艦武器為艦載反艦導彈。二戰時期的戰列艦,秉承著“大炮鉅艦”的舊觀念,普遍在火炮口徑和裝甲防護方便都是能多大就多大,能多厚就多厚。以大和為例,該艦裝備有3座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口徑艦炮,主炮塔的正面防護盾厚達650毫米,舷側410毫米裝甲呈20度傾角,可以抵禦二戰期間所以火炮的轟擊。美國戰列艦稍微遜色但是也相差不多。

反艦導彈內部結構

戰列艦460毫米主炮炮彈,可以造成直徑80米,深度10米的彈坑


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和它要對付的對手有很大關係。二戰時期的海軍主要敵人是那些皮糙肉厚的“鋼鐵水怪”。所以,它的發展方向就必須是裝甲越來越厚,炮彈越來越大。而現代海軍,對付艦艇的任務基本落在飛機身上,並且由於有衛星,通訊,雷達,計算機等高科技的加持,主要發展方向在於機動性好,隱蔽性高,通訊能力好,抗干擾能力強,導彈飛行速度快,具備電子戰能力等等。但這些新科技,如果在10公里這個前提條件下,基本等於沒有。在海上,10公里是很近的距離,在這種距離上戰列艦可以憑藉光學儀器發現目標並調整射擊諸元,現代驅逐艦的隱身能力已經基本失去作用,但是現代驅逐艦的防護水平遠不及二戰戰列艦,如果在10公里距離上,現在驅逐艦隻要捱上一發基本上就完了。而現代驅逐艦不依靠導彈很難迅速對這種鋼鐵巨獸造成致死打擊。

科技越發達,對設備的依賴程度就越強。現代戰艦自動化程度很高,對衛星、通訊、雷達、計算機依賴程度很強,反而二戰的戰艦沒有什麼依賴(因為本來也沒有),侷限10公里這個距離,等於把現代驅逐艦按在戰列艦炮口上打,這不公平。


兔窩雜記


二戰時部分新建戰艦有簡易雷達,而當代艦船雷達、隱身性、導彈化早已根深蒂固。但是戰場不是一個10公里就能圈定的,天氣呢?10KM直視還是有海島阻隔?誰首先開火?這麼說吧!對等條件下,保持10KM距離,不限制大航速大機動規避條件下,即便現代驅逐艦無法一發入魂,也能將戰列艦耗死。前提是能躲過406mm炮彈的齊射!如果有一枚炮彈擊中驅逐艦,那就很難說了!如果將距離限定在100KM上,我保證戰列艦死都不知道自己是被誰殺的!


裝機帝


10公里這個距離內,甭管是誰家的、多先進的驅逐艦,在戰列艦面前那只有送人頭的份。在15公里的距離內現代的無論啥戰艦、也無論多先進,在戰列艦的炮火範圍內那都是隻有捱打的份,就算你驅逐艦使出渾身解數,要麼邊反擊邊高速機動撤退,否則不用戰列艦的主炮,戰列艦的副炮分分鐘都能讓現在藍星任何一艘最先進的驅逐艦沉入海底。就算驅逐艦有厲害的反艦導彈,可是就算你穿了戰列艦的裝甲就能擊沉戰列艦嗎?而戰列艦的設計是除了名的扛揍,戰列艦敢接你驅逐艦的所有反艦導彈,但沒有裝甲的驅逐艦敢接一輪戰列艦的副炮嗎?



都說術業有專攻,戰列艦作為海戰火炮的集大成者,在它的範圍內基本上是無敵的,而現代驅逐艦雖然先進,但其設備都是針對防空的,反艦都已經相對弱化。所以在戰列艦的射擊範圍內任何先進的驅逐艦都不值得一提,沒有裝甲的驅逐艦隻要捱上一顆副炮炮彈就絕對難受,要是打中火控、雷達什麼的,那驅逐艦基本也就瞎了,所以驅逐艦一旦被打中,戰鬥力就會嚴重下降,但戰列艦隻要沒有被擊沉,那上面密密麻麻的火炮就都可以還擊,而且導彈攻擊的都是水線上的目標,戰列艦的水密結構沒有被破壞的話就不會沉。



別老想著戰列艦那大口徑艦炮射速慢,戰列艦副炮口徑最大155毫米口徑,一側10多門副炮也是正常的事,再加上防空炮放平了打,大大小小能打到10公里的一次齊射20多發各種口徑的炮彈,而且沒有一個是現代驅逐艦能受到得了的,而驅逐艦除了幾枚反艦導彈外就剩下艦首主炮可以使用,就算你百發百中,可對於裝甲厚重的戰列艦來說只能算是撓癢癢,頂多也就是打打上層建築洗一下甲板,可是現實不是遊戲,戰列艦可不會因為大火而燒死,相反,驅逐艦會。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憑藉設備和火控優勢,先把戰列艦的觀瞄設備和雷達用主炮點名,然後迅速釋放煙霧加速和戰列艦拉開距離,同時導彈攻擊!然後開始放風箏,吊死戰列艦問題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