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揮鞭——連載之四

一個紛亂的天下,給所有的“有志之士”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漢朝末年就是個機會。雄霸一方的諸侯,心懷大志的文人,身懷絕技的武士,甚至雞鳴狗盜之徒,都看到了。

要想在這亂世中佔得先機,贏取主動,重要的是網羅人才。葛優說: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

對!一千八百年前的曹操也是這樣認為的。

曹操不僅有韜略,有格局,也有文人謀士,武士大將青睞的魅力。

曹操的魅力和他的韜略,眼光和格局分不開,在“人才大戰”中,曹操顯示出的大度,果敢,包容和責任擔當都使跟隨他的“人才們”敬佩不已。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這一點被後來的好多史學家和文人詬病,認為曹操用人的標準太“機會主義”,不注重“德”,用人選材的標準有問題。

其實不然,我們細細的品味曹操的人才觀其實是很科學的。

“德”這個東西不好品評,因為德都是在“行”的基礎上才能如實顯現,單說“德”很容易被“表面文章”和“道德文章”所迷惑,自古以來有多少“道德”的倡導者自己所做的事和自己倡導的“德”相去甚遠甚至背道而馳?所以,“德”不能成為選材的標準。

“才”是量化的,可視的。能行就是能行,不能行就是不能行。一目瞭然,刀下見菜。

曹操的“唯才是舉”其實只是選材觀,並不是這位老兄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用其才,觀其德”。

這個用人之道實在是高。因為最後被重用的一定是忠勇賢德之才,要品德有品德,要才幹有才幹。事實上我們基本上看不到曹操的手下骨幹有哪一個是“奸邪之徒”。相反,吳蜀之地還真的有。

這就是曹操的魅力所在。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操用人呢?用人必疑,疑人照用。使得人才基本上沒有特別的“恃寵而驕”之人,也沒有“心懷不公”之輩。

楊修是個人才,但是太過張揚也太自作聰明。實際上就有“恃寵而驕”的意思了,曹操殺他,連他自己都不覺得冤。

這就太難得。

曹操用人的格局,大度也是出類拔萃的,官渡之戰曹操抄了袁紹的老窩,搜到了好多書信,裡面有曹操陣營裡的好多人暗自和袁紹來往的書信,當時一定是有一大批人戰戰兢兢,惶恐不安,但是曹操一把火就把所有屬下的心裡陰霾驅散的乾乾淨淨,而且一番肺腑之言讓屬下熱淚盈眶:在我快撐不住的時候,我都想過投靠袁紹,就算是和袁紹有書信往來又如何,很正常!

這就是能揮鞭的魏武,胸襟廣闊。

史學家願意把這個解讀為曹操的奸詐和虛偽,很難讓人理解,如果沒有充分的自信和十足的個人魅力,這種狡詐和虛偽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

在赤壁之戰慘敗後,所有的武將都深深地揹負了負罪感,覺得丟了面子,在曹操面前丟了手藝,個個垂頭喪氣,一蹶不振。

打了敗仗,曹操很冷靜,他並沒有責怪任何一個將領,而是把全部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很認真的反思自己在戰略戰術上的失誤,不但如此,他還鼓勵他的將領振作起來,汲取教訓,同時也用實際行動來改正急躁冒進的錯誤,罷兵,休戰,休養生息。

大漢有此忠臣,江山甚幸,社稷甚幸。

對於反對曹操是大漢忠臣的人來講,認為曹賊篡漢是有證據的,那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麼,事實究竟是怎樣的?曹操究竟是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歡迎各位關注《魏武揮鞭——之五》。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