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山野古茶樹百姓搖錢樹

沿河自治縣塘壩鎮榨子村馬家莊組,幾乎每戶村民家都有自己的古茶樹,每逢春暖花開,便開始採摘茶葉。正在茶林裡採茶的陳霞,是土生土長的馬家莊人,她一邊和鄰居聊天,一邊手腳麻利地從樹上掐下嫩芽。

“平時我都在外面打工,都是母親在家裡採摘茶葉,這幾天我正好在家,就來幫著一起採。我們馬家莊的人吶,採茶可都是一把好手。”陳霞說,從開始採茶到結束,大概有兩三個月時間,一棵樹能摘2斤左右,採回來的茶葉有專門的公司收購,一斤能賣到40元,採摘茶葉的收入,幾乎夠家裡的日常開銷了。

陳霞只是沿河自治縣保護和利用古茶樹受益的群眾之一。近年來,該縣以古茶為依託,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茶旅、農旅一體化發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興茶和集群發展茶葉產業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

目前,該縣已有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15家、縣級龍頭企業12家。同時,建立省內外銷售點108個,其中洲州茶業、千年古茶、新景生態茶業、天馬茶葉、韻茗春茶業、懿興茶業等茶企的產品遠銷國內外。茶葉產業涉及該縣22個種茶鄉鎮(街道)、156個行政村,全縣擁有茶園基地面積20.72萬畝,投產茶園面積15.01萬畝。

同樣來自馬家莊的徐磊,走的是另外一條茶葉銷售路子。沒有大公司的銷售模式,沒有規模化的管理形式,馬家莊的古茶該怎麼賣,怎麼讓更多的人聞到塘壩鎮的茶香,是徐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農村電商的興起,徐磊便想著把自家茶葉放到網絡上進行銷售,既能節約經營成本,又能讓更多的人嚐到塘壩鎮的古茶。於是,網絡銷售成為徐磊家“古茶”銷售的主要渠道。沒有華麗的包裝,沒有品牌的宣傳,只是用“茶”本身的口碑和味道吸引人,顧客之間一個傳一個,一個帶一個,徐磊家的茶葉賣得越來越紅火了。

"從採摘、加工到銷售都是'一條龍',一年下來的收入有十萬元左右。"徐磊說,過了採茶的時節,父母就會做一些其他的農活,而自己也會去跑一些其他業務增加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塘壩鎮由於海拔高、地勢緩、土壤肥沃、氣候溼爽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低緯度、寡日照、多雲霧、無汙染"的優越環境,為茶樹提供了最佳的生長條件,古茶樹便在這片土壤裡紮根,最年長的已有1200多年。據調查資料顯示,馬家莊古茶園是貴州面積最大和樹齡最長的人工種植茶園。

近年來,當地政府一邊引導群眾保護好古茶園、一邊整合項目合理開發利用古茶園,而今隨著古茶樹盛採期的到來,這片被賦予了千年古茶純正的品質和厚重的文化古茶園,也迎來了它們的春天,茶農們摸準春茶開採的時節,早已作好了採摘的充分準備,這是綠了荒山、富了百姓的特別"綠色銀行"。 (銅仁日報融媒體記者 蔡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