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沿河:特色產業興 羣衆真高興

「脱贫攻坚」沿河:特色产业兴 群众真高兴

沿河自治縣作為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銅仁市唯一一個深度貧困縣,也是全省石漠化的典型地區,多年戰貧,仍有8萬多貧困人口。如何改變貧困群眾的低收入甚至是零收入,從根本上瓦解貧窮,是銅仁脫貧攻堅硬仗中最難啃下的硬骨頭。

「脱贫攻坚」沿河:特色产业兴 群众真高兴

曾經的革命老區,如今的脫貧攻堅主戰場。沿河自治縣幹部群眾向著脫貧攻堅宏偉目標,乘著產業革命的春風,在農村全面發動了產業攻勢,改變農民生產方式、收入模式,增收富民,吹響了決戰決勝貧困的攻堅號角。

「脱贫攻坚」沿河:特色产业兴 群众真高兴

“攻弱村拔窮寨”——農業產業革命在深度貧困村開花結果

「脱贫攻坚」沿河:特色产业兴 群众真高兴

新景鎮辣椒產業喜迎豐收

盛夏七月,思渠鎮一口刀村滿眼是綠,生機勃發。

行走村中,蔬菜、珍珠花生、琯溪蜜柚、空心李、中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隨處可見,傳統作物玉米、洋芋等身影難以尋覓。

“自己不種地了,收入反而翻了幾番。”村民朱永光說,同樣是經營土地,以前是費力不掙錢,如今是掙錢不費力。

去年,朱永光把自家3畝貧瘠地,以每畝300元租金流轉給合作社,朱永光到合作社務工,今年半年時間,就領到了1.2萬元工資。

像朱永光一樣,一口刀村群眾得益於產業結構的調整,走上了新型職業農民脫貧致富之路。

地處深山、大山之巔的深度貧困一口刀村,生存環境惡劣,人均不足半畝地,全村360戶1483人,其中,建檔立卡180戶470人。

通過選派得力幹部駐村、引進企業進山、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一口刀村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發展了一系列立體農業產業,昔日石漠化的土地,正長綠生金。

如今,一口刀村已發展種植150畝沙糖柑、700畝空心李、277畝軟籽石榴、200畝珍珠花生、200畝金絲黃菊……通過土地租金、就近務工、入股合作社分紅,一口刀村民去年人均收入6000元,今年有望突破7500元。

沙子街道辦事處魚塘村,與一口刀村的惡劣環境相差無幾,滿山石旮旯,全村192戶71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19人,去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發展產業是讓人頭疼的。”魚塘村黨支部副書記侯軍說,全村沒一塊像樣的平整土地,全是荒山坡。

直到去年底,魚塘村才通公路,才被外界所熟知。今年,貴州識禮農養科技有限公司的到來,為魚塘貧困群眾帶來信心和希望。

該公司流轉村民撂荒的貧瘠地,在石旮旯種下了800畝空心李,又在空心李下套種南瓜。時下,空心李苗茁壯成長,掛滿小南瓜的南瓜苗藤長勢正旺。

在沿河自治縣,一口刀、魚塘等村是全縣50個貧困村中的貧中之貧,該縣攻下了貧中之貧,也就解了困中之困。立足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走上產業脫貧致富路,農業產業革命正在悄然改變沿河的村村寨寨。

創新產業發展方式——選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脱贫攻坚」沿河:特色产业兴 群众真高兴

中界鎮孫家村鐵皮石斛仿野生種植園

思渠鎮紅巖村,距離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僅2公里,屬全省一類貧困村。全村565戶213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1戶167人,是今年整村出列村。

如何整村出列?產業結構調整是唯一的出路。

今年,該村引進了貴安新區金錢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震聯銀杏藥業有限公司、貴州一河千山農業有限公司等農業知名企業,採取“民心黨建+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與貧困群眾利益聯結,約定保底分紅、股份分紅、訂單約定等方式,大力發展特色立體農業。

“原來土地還能這麼種。”村民宋光英感慨。

去年,宋光英把自家的2畝撂荒地,以每畝300元租金流轉給合作社,自己則在合作社務工,每天能有80元的務工收入。宋光英還拿出部分積蓄入股合作社。

同村的謝天成每天到村裡產業基地務工,能掙到70元的工錢。60歲的他只需務工半月,就能維持老兩口的生活。但勤勞的謝天成,每月都是滿勤,月月都有結餘拿到銀行存上。

在紅巖村,像宋光英、謝天成這樣的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掙錢,脫貧的群眾越來越多。他們依靠企業和合作社,還是種原來的地,掙的卻是與城裡人一樣的工錢。

目前,紅巖村已發展種植100畝空心李、400畝銀杏(中藥材)、150畝魔芋基地、150畝獼猴桃基地,覆蓋全村建檔立卡貧困群眾61戶167人。

談及未來,該村駐村第一書記趙金海說,下一步,將藉助毗鄰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讓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既吃上農業飯,更要吃上“營養豐富”的旅遊飯。

隨著該村“五改一化”亮化工程的開展,產業路、入戶路等基礎設施的改善,紅巖村的群眾端上旅遊飯碗未來可期、可盼。

在塘壩鎮榨子村,千株古茶樹吸引四方茶友及其遊客慕名而來,村民們吃上了旅遊飯。

村民馮大英見到來客進村,滿臉是笑容。她家靠著祖輩留下來的125棵古茶樹,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

塘壩鎮古茶最早培植於宋朝,歷經1000多年形成古茶樹園,其中,全國最大的古茶樹周長約2.73米,樹齡1000年以上的有13棵、100年以上的有4萬餘棵,是國內最集中的古茶樹園之一,屬極為罕見的珍稀茶樹庫源。

近年來,沿河自治縣依託“中國古茶樹之鄉”的美譽,堅持打造生態茶葉,使得千年古茶再次綻放新活力,而發展得風生水起的茶產業也讓這裡的貧困群眾嚐到了致富的甜頭。

綠葉一片,致富一方。目前,沿河共發展了生態茶18.61萬畝,實現總產值10億多元。如今,依託自身良好的生態,優質的茶葉品質和響亮的品牌,沿河正在探索一條獨具自身特色的茶產業發展之路。

“作為沿河五大主導產業之一,生態茶業正逐漸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該縣縣委副書記、縣長何支剛說,下一步,該縣將培育諸如茶產業這樣的10億級支柱產業,實現村村產業全覆蓋。

長綠生金——村美民富產業興

「脱贫攻坚」沿河:特色产业兴 群众真高兴

南莊村村民種植空心李喜獲豐收

夏日炎炎,沙子街道辦事處南莊村遊客絡繹不絕。全村100多戶800多人,有農家樂、鄉村旅館等22戶,每年接待遊客經濟收入達500萬餘元。

得益於空心李產業的發展,南莊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產業村、旅遊村、小康村。

村民梁偉經營一家農家樂,兼賣副食。他說,今年上半年李花節期間,農家樂每天收入3000多元。李花節後,遊人減少,但每天收入能保持在200元到500元之間。上月開始,採李節又到來了,每天輕鬆收入四五千元。他家還種有500多株空心李,去年空心李收入6萬多元。

南莊村依託空心李這一產業,當地村民或開辦農家樂,或種植空心李,或專門靠空心李種植技術打工,或專門做空心李營銷等,依靠一棵空心李樹,輕輕鬆鬆脫貧致富奔小康。

沿河自治縣地處烏江沿岸,水土流失、石漠化嚴重是出了名的。而空心李對於土層量的要求並不高,多生長於石縫間的小土塊。於此,沿河近年來堅持“沙子空心李”綠色精緻農業定位,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在全縣範圍內的生態脆弱區域推廣空心李種植,不僅實現了全縣空心李產業的壯大做強,還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縣內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目前,全縣10萬多群眾直接或間接從事空心李產業,全縣已建成空心李基地7.85萬畝,投產果園4.8萬畝,去年產量2.88萬噸,實現產值4.6億元,今年有望實現產量、產值翻番。

把空心李小水果做成了精準脫貧的大產業的探索實踐,只是沿河諸多農業產業中的一項。

該縣計劃用2到4年時間,將千年古茶生態茶產業、白山羊生態畜牧業、鐵皮石斛和白芨為主的中藥材種植、空心李為主的經果產業以及大健康產業運用等五大支柱產業培育成十億級產業。(安慧芳)

「脱贫攻坚」沿河:特色产业兴 群众真高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