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搭建融資平台撬動民間資金 譜寫產業發展新篇章

  近年來,沿河自治縣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工作中,為了打破產業發展資金難的瓶頸,分別採取搭建融資平臺企業貸款發展、扶貧資金注入撬動民間資本、對口幫扶投資實現觀念轉變等方式,發展生態茶、生態果蔬、生態中藥材、生態畜牧業和旅遊業,逐步使產業走上了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之路,群眾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獲得的收入越來越多,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

  搭建融資平臺 企業貸款發展

  “今年全靠融資貸款來收夠茶青,要不然清明節前後那些茶葉就很難收進來,這對不僅對我們企業是一種損失,同時對老百姓也是一種損失”沿河自治縣懿興生態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田景懿說。

  該公司是“貴州省銅仁地區地級扶貧龍頭企業”,同事也是沿河自治縣生態茶產業建設項目招商引資企業,現有黃土、譙家兩座茶廠,茶園5000餘畝,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發展茶園15000餘畝,年銷售收入1000餘萬元。

  作為大型農業產業企業,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有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責任和義務,但在發展中缺資金在所難免。

  該縣為了破解縣域內中小型企業或合作社發展產業資金難問題,2014年併成立了烏江惠民擔保有限責任公司,隨後由擔保公司發起成立了中小企業促進會,並於與部分金融機構合作,設立了小微企業聯合基金,如今只要企業通過擔保公司擔保,即可貸款發展產業。

  同時,該縣與縣聯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沿河縣支行等金融部門分別推出了特惠貸“533”扶貧入股分紅模式和農保貸業務,以此解決企業或合作社、精準貧困戶發展產業資金難問題。

  縣聯社特惠貸“533”扶貧入股分紅模式,即就是精準貧困戶貸款5萬元入股企業或合作社發展生態茶、果蔬、畜牧養殖、加工等農業產業,企業或合作社按照每月300元資金分紅給貧困農戶,每戶貧困戶每年獲分紅資金3600元。同時每年按照300元資金分紅給村集體,作為村集體資金。這樣既解決了精準貧困戶自身發展難和村集體資金欠缺問題,又壯大了企業的發展,實現了企業或合作社、村集體和精準貧困戶三贏。

  據悉,該縣聯社到目前已累計投放“精扶貸”83965萬元,惠及16676戶貧困戶,其中按“533”模式向貧困戶發放用於入股縣域內企業110家14021戶,金額70105萬元,貧困戶用於自身發展2655戶金額13860萬元。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沿河縣支行農保貸是由縣財政局全額出資的政策性擔保公司提供風險補償基金,採取“郵儲銀行+政府+龍頭企業+貧困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支持農業企業發展養殖、種植等帶動群眾增收增收。

  沿河縣黃土鄉農特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年來主要以種植特色產業花生為主,去年在發展中為了及時兌現群眾勞務工資和收購群眾自行種植的花生,得到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支持,貸款了200萬元作為發展週轉資金,帶動了300多戶貧困戶增收。

  截止4月3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沿河縣支行累計發放農保貸5907萬元,受益種植、養殖、加工等企業52家,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100餘戶,帶動就業人數1600餘人。

  近年來,該縣為了讓更多企業或合作社在農業產業發展中資金有保障,分別與縣聯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沿河縣支行、貴陽銀行等多家金融部門協調,並通過搭建融資平臺,為企業融資貸款、投放“精扶貸”、農保貸等10多億元,帶動了10萬餘戶農戶增收。

  扶貧資金注入 撬動民間資本

  該縣思渠鎮紅巖村是典型的省一類貧困村。由於該村受自然條件差的影響,一直以來沒有規模的特色產業。今年,該村在幫扶單位、駐村幹部和村支兩委的共同努力下,積極向縣扶貧部門爭取,獲得了40萬元的產業扶貧資金用於產業發展。

  面對4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面對產業發展缺乏經驗和技術等問題,要想發展100畝以上的產業,對於村支兩委幹部和群眾來說,感覺十分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該村通過召開群眾會,徵求群眾意見,最終確定用這40萬元作為產業發展入股資本金,引資企業到村裡發展,撬動企業投入更多資金和民間資本入股,群眾每年只負責按比例分紅,這樣降低了群眾自身發展的風險。

  通過築巢引鳳,該村引進了貴安新區金錢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採取“民心黨建+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訂單”的發展模式,發展了空心李100畝、銀杏(中藥材)400畝,魔芋基地150畝、獼猴桃基地150畝,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61戶167人,有效帶動20餘人就近務工,實現了群眾務工收益6萬餘元。

  村民宋光英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我們就是種點稻穀、包穀、紅苕等,每年種出來只夠吃,沒有經濟收入。如今,我們的土地流轉給公司發展,除有土地流轉費外,還有務工收入。待魔芋、獼猴桃、中藥材等產業有收成後,我們還要參加分紅,每年收入比以前高啊!”

  60多歲的村民謝天成接過話茬說,我在這裡做了11天,每天70元工資計算,收入了770元,可以買大米200多斤,夫妻兩至少可以吃3個月以上,如果繼續做下去所得的工資就是結餘的錢,致富也大有希望!

  該村用扶貧資金撬動企業投入和民間資本入股的模式,只是該縣扶貧資金注入撬動民間資本發展產業模式的一個縮影。

  今年,該縣國有投資公司積極與產業辦對接,及時編制、申報產業項目,積極向上爭取省產品扶貧子基金、財政資金等,在貴州銀行、貴陽銀行、農商行共獲得產業扶貧授信資金94760萬元,目前到位資金23234萬元。

  同樣,該縣利用扶貧資金引資貴州識禮農養科技有限公司在沿河三年內分期建設經果林基地10萬畝,其中空心李5萬畝,基地建設採取“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模式建設,發展中公司本身投入上1000萬元。

  據悉,該公司2018年完成建設2.5萬畝,2019年完成4萬畝,剩餘的2020年完成。待經果林投產後,該公司並按照國家扶貧資金投入比例與貧困戶實行分紅,確保貧困戶增收。

  對口幫扶投資 實現觀念轉變

  “自貴州烏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結對幫扶沿河以來,每年投資都是上1000萬元,真的得感謝他們”該縣扶貧辦主任劉洪友說。

  據統計,該公司從2015年投入沿河縣幫扶資金2018萬元,其中職工捐資1018萬元,2016年幫扶投入1200萬元,2017年投入1300萬元,分別在淇灘鎮三壺村、官舟鎮黃龍村和中界鎮獅子山休閒農業示範園建設等共實施水、路、產業等項目覆蓋精準貧困戶437戶1074人得實惠。2018年計劃投入1500萬元。

  與此同時,張家港市對口幫扶該縣以來,2017年安排幫扶資金470萬元,推進實施了沿河電子商務產業園、官舟鎮高效農業園區、思渠鎮空心李種植區、農村公路修建等11個幫扶項目。還在該縣成立“張家港·沿河助學幫扶基金”,首期100萬元,重點幫助沿河貧困學生解決就學問題。

  2018年,首期投入對口幫扶資金80萬元,用於入股貴州沿河梓瑜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淇灘鎮銅鼓村擴建肉牛養殖基地,按每戶7843.14元量化到10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肉牛100頭以上,採取‘保底分紅+股份分紅’方式運行,這次分紅是保底分紅。項目建成可覆蓋銅鼓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2戶,含務工收入在內,預計戶均能增收2000元以上。據悉,張家港市今年計劃在沿河縣投入對口幫扶資金500萬元左右,用於該縣的農業產業發展。

  像貴州烏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張家港市、省聯社等國家、省、市單位部門和企業,對口幫扶該縣的幫扶資金每年共計可獲近億元左右,用於發展產業、人才培訓和基礎設施建設。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資金籌措是關鍵。該縣為了決戰決勝這場輸不起的脫貧攻堅仗,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戮力同心,砥礪前行,不斷書寫著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新篇章。(楊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