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黨建+深扶貸+」助推脫貧攻堅

深秋時節,瓜果飄香,到處是一派豐收景象。在沿河自治縣甘溪鎮關聯村的獼猴桃基地裡,一根根白色的水泥樁整齊排列著,樁上掛滿了一串串獼猴桃。村民們揹著揹簍,一邊有說有笑,一邊採摘著獼猴桃,一幅農村豐收圖景展現眼前。

“今年如果不是縣聯社的‘深扶貸’資金支持,得以及時施肥和鋤草,我們的獼猴桃就不會結得這麼好!”關聯村黨支部書記蔣正龍說。

甘溪鎮關聯村是沿河自治縣一類貧困村,有276戶1000餘人,其中精準貧困戶12戶42人,是該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結對幫扶村。2016年,該村兩委與群眾協商,確定由關聯村龍新獼猴桃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通過土地流轉,採取“民心黨建+信合+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獼猴桃120畝,解決了貧困黨員、群眾就地務工增加收入的問題。

為了確保產業順利發展和見成效,該村兩委通過積極向上級爭取,獲得縣財政扶貧資金10萬元,提供了33戶貧困戶抱團入股合作社發展的機會,入股農戶前3年每年按入股金的5%分紅,每戶貧困戶每年分紅資金150元左右。3年後獼猴桃投產,入股農戶則按照股份產值的30%分紅。

該獼猴桃基地自2016年建立以來,如今已投入了60餘萬元。特別是今年初,合作社的幾個負責人都沒有資金投入,眼看獼猴桃就該施肥和鋤草了,大家十分無奈和著急。

在這關鍵時刻,駐村第一書記田堃提出找信用社,於是合作社幾個負責人與駐村幹部一起來到鎮信用社,商談貸款發展事宜,得到了鎮信用社和縣聯社的大力支持,從今年全縣的“深扶貸”資金中貸款了30萬元來發展。並動員貧困戶貸款入股基地建設,到時可分到更多紅利。

精準貧困戶何天明為了今年能脫貧,申請了“深扶貸”資金10萬元入股合作社。“今年獼猴桃收入肯定不多,但平常有空的時候自己還在外做泥工有工資收入,脫貧肯定沒有問題!”何天明信心十足地說。

合作社有了資金,並組織該村黨員、群眾參與到基地施肥、鋤草,共同享受務工收入。獼猴桃今年第一年投產,但因氣溫比較高,長勢受到了一定影響,預計收入2500公斤左右。

據悉,“黨建+深扶貸+貧困戶”是該縣聯社今年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為大力支持“一縣一業”產業發展,運用人行扶貧再貸款,專門發放給農業產業發展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小微企業、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等的貸款。

該貸款產品單戶最高可發放500萬元,其中200萬元以下可採用信用方式發放,超過200萬元的,由縣烏江惠民擔保有限公司擔保,貸款月利率執行3.625‰,比一般商業貸款低一半。

該縣聯社在發放此貸款的條件中,有一條硬性規定,就是產業發展主體必須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貸款金額在50萬元以內的,必須在年內至少帶動一戶以上貧困戶增收脫貧,利益聯結方式包括吸引貧困戶到企業務工、流轉貧困戶土地、收購貧困戶農副產品、吸引貧困戶入股分紅。100萬元以上帶動2戶精準貧困戶增收脫貧,以此類推。

同樣,該縣泉壩鎮沿河高山冷涼綠色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年來流轉土地種植高山蔬菜150畝,每年收入40餘萬元。

合作社法人田茂兵介紹,他種植蔬菜已經4年,以前是在本村種植,但由於本村基地交通不太方便,種植兩年收入不是很好。為了減少成本投入,去年他將基地建在了泉壩鎮龍塘口的公路邊,即德江縣高山鎮與泉壩鎮的交界處。

如今基地裡種植了花菜、冬瓜、辣椒、番茄等10多種類型的蔬菜,長勢喜人。“我發展蔬菜產業,既可以解決自己家庭的勞力就業,同時還可以帶動周邊這些出去打工沒有特長和家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顧的貧困勞力。”

蔬菜基地用工首先滿足租賃土地的群眾和精準貧困戶。讓群眾既有土地租賃收入,又有打工收入。泉壩村貧困戶田維玲一家7口人,因為前幾年幾個小孩讀書,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

如今,她在家裡依託這個蔬菜基地,每年可掙部分收入。“從他們這個蔬菜基地建立以來,我一有空餘時間就來這裡打工,每天工資80元,每年收入6000多元,基本可以保證家裡的日常開支!”田維玲說。

該蔬菜基地建立以來,帶動了周邊10多戶精準貧困戶在基地務工,助推精準貧困戶如期脫貧。同時,每年支出土地、勞務等費用20萬元左右,生產了生態、綠色蔬菜上萬斤,主要銷往德江、沿河縣城及周邊鄉鎮、部分學校等。去年,該合作社共計收入30多萬元。

截至8月底,該縣聯社已發放“深扶貸”3898萬元,89個發展農業的企業或合作社受益,帶動了70餘戶貧困戶增收。(楊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