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士兵每天的伙食明明能吃得飽,為什麼打仗時總不夠

畢竟士兵是要打仗的,他主要攜帶作戰裝備,除了刀劍長矛什麼的的,他還要帶上晚上睡覺禦寒的東西,兩隻手也帶不了太多的東西,所以不要指望他自給自足,不然他就會失去作戰能力。


糧草不是有就可以保證供應的。古代的道路和運輸方式我們都能想象得到。主要靠人力畜力,又沒有高速公路,一遇到下雨什麼的,基本就得歇菜了,不然糧食也得發黴生蟲,所以艱程度難可想而知。

不管是古代還是近現代戰爭,歷史上因為糧草不濟而失敗的戰爭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可能長平之戰得算一個。戰國末年,秦趙兩國獨大,究竟誰能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兩強之戰,在所難免。

古代的士兵每天的伙食明明能吃得飽,為什麼打仗時總不夠


誰曾料到,這一戰既然打了三年多時間。戰爭開始沒多久,就轉入僵持階段。趙國雖然是防守的一方,以逸待勞,最終也糧草耗盡,甚至發生同伴相殘的悚事。而秦國更是槽糕,長線作戰,糧草需要不斷運輸補給,好在秦國國力更強,縱使這樣,秦王也命令全國,從上到下都喝粥度日,不僅如此,秦國還歷盡千辛萬苦,重新開通了蜀道,把蜀地的糧食給運出來支援前線,真的是勒緊褲腰帶,拼了命也要打勝仗。最終,因為趙國的糧草耗盡,不得已選擇主動出擊,被秦國打敗。


還有三國時期的漢中之戰,曹操劉備僵持不下。最終也是糧草短缺,雙方都無法取勝,曹操便心生退意,想要丟棄漢中。曹操又好面子,所以才發生了有趣的“雞肋”典故,食之無味,棄還可惜,即反應出糧草短缺,就連身為主帥的曹操也只能喝一碗雞骨湯,也反映出一旦發生糧草匱乏的情況,戰爭的目標也瞬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成了雞肋,畢竟保命才是是第一位的。

古代的士兵每天的伙食明明能吃得飽,為什麼打仗時總不夠


還有著名的二戰,據說德國的失利就是因為戰備物資的匱乏,已經供應不上。尤其是石油,大量的坦克卡車等機械化裝備沒有油料供應,就是一堆廢鐵,希特勒不得已採取兩線作戰,分出相當一部分兵力進攻俄國,搶奪石油,這無形當中給了盟軍反攻的機會。

綜上可以看出,糧草短缺是戰爭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它不僅關係到一場戰役的成敗,甚至還成為了打擊對方的殺手鐧。總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之於古代戰爭,當之無愧是第一考慮因素,沒有充足的糧草,有關戰爭的一切都將毫無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