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泣”比劉邦的“哭”強太多了

在我們普通人的印象裡,項羽是一個馳騁疆場、南北征戰的一代英雄、當世豪傑,但是,我們都忽略了一點,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項羽對於虞姬是最為重感情的了,“霸王別姬”的故事也是因為他們的重情重義而被世人所傳頌。

項羽的“泣”比劉邦的“哭”強太多了

霸王別姬

司馬遷曾經記載過,陳平在前去投奔劉邦的時候,告訴劉邦他背叛項羽的原因,因為項羽所重用的人基本上都是他的兄弟,或者是他妻子的兄弟,從司馬遷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測項羽是有原配妻子的,虞姬也許只是他的妾室。只是,時常陪伴項羽的女人,是虞姬,由此不難看出,虞姬在項羽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麼重要。

項羽想得到江山,也很愛美人。他南征北戰,馳騁疆場,痴迷於西楚霸王的權力,他想得到江山;他很愛美人,所以虞姬才會一直伴隨在他左右。

項羽在面臨四面楚歌的被圍境地,半夜起來飲酒,慷慨的唱著悲歌,那一首有名的《垓下歌》讓人感到萬分悲涼,彷彿看到一個英雄走到了末路,“虞兮虞兮奈若何” 體現了霸王對虞姬的柔情。

項羽的“泣”比劉邦的“哭”強太多了

霸王別姬

在《楚漢春秋》中有過記載,項羽在慷慨的唱完《垓下歌》,虞姬緊接著對唱的一首,虞姬對唱的歌詞是:“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歷史研究學者們認為虞姬的這首歌是後人所創的,但不管事實到底如何,項羽在南征北戰之時一直把虞姬帶在身邊,這是不可爭辯的。也正因為這樣,歷史上才留下了這麼一段,令人可歌可泣的英雄美人的愛情故事。

數遍高歌之後,力拔山河的豪傑項羽流淚了,項羽不但是一個英雄豪傑,更是一個重情重義的真英雄。項羽落下的淚水中,包含了對虞姬的不捨、悲憐,以及刻骨銘心的愛;同時也包含著對戰馬的愛惜,對將士的體恤,更加包含了英雄在走向末路的無奈。眾將士們聽到也滿心悲愴,潸然淚下。

項羽的“泣”比劉邦的“哭”強太多了

霸王別姬

班固曾經在《漢書》裡,把“泣數行下”修改成了“泣下數行”, 順序顛倒過來,其中的靈氣大失。“泣下數行” 是一種靜態的描寫,“泣數行下” 是一種對於動態的深刻刻畫,更加傳神的渲染出當時那種英雄末路悲壯的氛圍。

古代英雄們落淚的人有很多,然而像項羽這樣如此動人心魄的,卻前古未有。

把項羽逼到窮途末路的劉邦,他也哭過,而且很會哭。

在公元前205年,劉邦為那個被項羽害死的義帝熊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禮,大哭了一場。“哭”完以後,他立刻藉著為義帝復仇的藉口,討伐項羽。項羽在烏江自刎了之後,他又立刻以魯公之禮安葬了項羽,在項羽墓前又大哭了一場。劉邦為什麼會哭項羽呢?是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還是面對項羽心中有愧,又或者是喜極而泣?沒有人可以猜出劉邦的心中到底想的是什麼?

但是劉邦哭項羽總給人這樣一種感覺,就像多年以後劉邦的後代劉備摔孩子。其實,劉邦哭項羽是有一個複雜一點的背景,楚懷王曾經封項羽作魯公,項羽死了以後,楚地的人都向劉邦投降了,只有魯地一直不肯投降,最後一個投降的就是魯地。

古代的漢語裡面,哭和泣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既有淚又哭的有聲音,這就叫哭,有眼淚但卻沒有哭的聲音,這就叫泣。劉邦的那種就叫哭,是帶著很大的哭聲,哭給別人聽的,是做給別人看的。而項羽的叫作泣,是發自內心、發自肺腑的,是不想被任何人所看到的,是內心悲涼以及自己真實情感的表露。

烏江的水一直在流淌著,他帶走了楚漢時期的風雲鉅變,親眼目睹了一個英雄走向末路,也見證了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