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天京事變後,清朝為什麼還讓叛亂又持續了8年之久?

1856年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實力大損,按常理清政府應該趁機調集兵力迅速平定叛亂。但是太平天國依然堅持了八年,直到1864年才被鎮壓。

關於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其實並非清政府不想,而是所謂“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1856年天京事變後,清朝為什麼還讓叛亂又持續了8年之久?


天京事變的時間背景

天京事變是1856年9月,因對太平天國的實際軍政領袖東王楊秀清不滿,北王韋昌輝在太平天國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天王洪秀全的默許下從前線秘密返回天京,夜襲東王府,將東王楊秀清在內的東王府家眷部屬兩萬人全部屠殺。隨後韋昌輝不滿從西線戰場趕回的翼王石達開的指責,又將翼王家眷全部殺光,並索性圍攻天王府。逃出天京的翼王返回西線戰場召集部隊討伐北王韋昌輝。同年11月,眾叛親離的北王韋昌輝被殺。歷時近兩個月的天京事變結束。

隨後首義六王中僅存的翼王石達開執政,但是天王洪秀全又猜忌牽制石達開,1857年5月,石達開負氣出走,帶走大批太平天國的部隊,至此天京事變的影響達到最大化。

1856年天京事變後,清朝為什麼還讓叛亂又持續了8年之久?


從上述時間背景來看,太平天國兩個月之內死了包括首義兩王在內的幾萬生力軍。隨後又在第二年導致翼王出走,嚴重分化了太平軍的軍事實力。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國賴以起家的宗教體系和精神支柱開始全面瓦解。但是即使如此清政府仍然不能迅速消滅太平天國,原因有以下幾點:

當時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的主力部隊尚未完全形成

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的主力是湘軍,輔之以淮軍和楚軍。但在天京事變發生時,這些主力部隊中只有湘軍已經建立,但是卻剛剛被石達開的西征軍打的連主帥曾國藩都尋死了幾次(著名的典故“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就是指的這段歷史)。而左宗棠的楚軍要到1860年才能組建,而李鴻章的淮軍更是在1862年才正式成軍。此時在南方除了湘軍外,剩下的清軍正規軍幾乎都龜縮在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裡面,而這些人不僅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而且在天京事變前三個月,剛被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根本無力再戰。由此可見當時的清政府在太平天國活動的南方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去剿滅太平天國。

1856年天京事變後,清朝為什麼還讓叛亂又持續了8年之久?


當時的清政府也是自顧不暇,禍事連連

說起來咸豐皇帝也真是一個倒黴皇帝,剛剛登基不久的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就爆發了

(1850年登基,但是咸豐的年號從1851年開始使用)。結果短短几年時間,就蔓延到長江流域,並且攻佔南京,隨後更是發起北伐差點打到北京。好不容易圍剿了太平天國的北伐軍,結果南邊的江南大營又被太平軍攻破,湘軍所在的西線又被太平天國的石達開打敗。好不容易在1856年聽到好消息,太平天國內部發生天京事變,感覺總算可以鬆口氣,準備調集兵力乘機消滅太平天國。結果卻禍事連連,始終騰不出手來。

  • 1855年秋,即太平天國北伐軍被消滅後的幾個月,天京事變前一年左右,北方的捻軍在安徽雉河集會盟。公推張樂行為盟主,從此,捻軍由分散漸趨統一。從此這支起義軍一直威脅清朝的北方統治區,一直到太平天國都被鎮壓後的1868年才被徹底撲滅。
  • 1856年10月,即天京事變期間,英法兩國藉口“亞羅號事件”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本來內部就有太平天國和捻軍等起義,又加上這些外國侵略軍,清政府已是疲於應付,焦頭爛額。
  • 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清政府繼續面臨既要剿滅太平天國,又要抵抗英法聯軍的窘境。
  • 1858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直逼北京,同時美俄日等列強紛紛跟進,逼迫清政府,瓜分利益。疲於應付之下,太平天國在陳玉成和李秀成的帶領下,取得三河大捷,重新攻破江北大營,聲勢復振。
  • 1859年,清政府和英法聯軍再戰大沽,擊退侵略者,但是英法再次增兵,清政府形勢依然嚴峻。
  •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倉皇出逃,英法侵略者火燒圓明園。
  •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是咸豐皇帝駕崩,清政府又忙著權力交接,慈禧發動政變奪權成功,但是這一系列的變動也使得清政府難於集中精力進剿太平天國。但是唯一的好消息是1861年初,曾國藩終於攻佔安慶,取得了對太平天國的重大戰略性勝利,從此太平天國開始處於下風。
  • 1862年起,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籤訂大量賣國條約滿足外國列強的利益後,外國列強開始撕下中立的面具,配合清政府的“借師助剿”決策,公開協助清政府剿滅太平軍,太平天國形勢於是急轉直下直至1864年失敗。
1856年天京事變後,清朝為什麼還讓叛亂又持續了8年之久?


天京事變雖然對太平天國影響很大,但是太平軍實力猶存

其實天京事變的對太平天國的影響最大的還是在宗教體系和精神支柱上的破壞(這種破壞是不明顯的和緩慢的,但卻是致命的,此後的太平軍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撐,逐漸淪為徹底的流寇,後期投機投降者比比皆是,而且也徹底失去了地主階級士人的支持)。單純從軍事上來說,其實實力受損不是特別大。畢竟對於當時的太平天國來說,幾萬人的損失不是說無法彌補(天京事變直接損失也就幾萬人,石達開雖然帶走了許多人馬,但是後來這些人中有不少又離開石達開,重新回到太平天國的建制中來),再加上剛才說的清政府自顧不暇、疲於應付的情況下,太平天國很快又恢復了軍事上的力量。

正因為當時清政府沒有辦法集中力量進剿,太平軍的軍事實力也實力猶存,所以湘軍只能採用穩紮穩打的方式,緩慢沿著九江、安慶、南京的戰略進攻路線推進。

1856年天京事變後,清朝為什麼還讓叛亂又持續了8年之久?


綜上所述,天京事變後,清政府禍事連連,深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泥潭,再加上捻軍在北方統治區的有力牽制,使得清政府根本沒有能力集中力量迅速消滅太平天國。直到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慈禧開始執掌大權穩定內部權力,滿足外國列強的利益要求後,才騰出手來集中力量,在湘軍的基礎上,發展壯大了左宗棠的楚軍,創建了李鴻章的淮軍,勾結了外國列強的常勝軍,才終於在1864年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