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的《大風歌》,到底有什麼魅力傳唱千年?

用戶72690088264


劉邦的《大風歌》能流傳,是因為他是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這首《大風歌》毫無特點,純粹是打油詩。中國人對官本位的推崇,成就了這首所謂的“詩”。

《大風歌》

中國人的詩歌情結

如果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喜歡詩歌的國度,我相信沒有多少個人會反對。來看看我們對詩有多痴迷!

春秋時期,孔子編寫六經,第一部就是《詩經》。

至於詩歌的黃金時代——唐朝,有名的詩人就有三千多人,收錄的唐詩就高達五萬多首。

李白斗酒詩百篇

其中有名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魔白居易等等,他們的作品傳頌至今,不少還是語文教材必選的內容。

歷朝歷代,可以沒有皇帝,但不可以沒有詩人!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寫詩!

正是中國人具有熱愛詩歌的情結,所以很多人都有一個詩人的夢。能成為一個詩人,是很多人覺得自豪的事。

好詩的標準

中國每天都產生很多詩,但是不是每一首都是好詩。

好詩有什麼標準呢?我是這麼認為的:

  1. 符合韻律。詩就是歌,詩歌的韻律就是符合一定的音樂節奏。在古代,作詩的人都會接受韻律訓練。可是現代詩興起,韻律沒有了那麼講究,但是也儘可能做到押韻,否則很難頌吟。
  2. 用詞講究。古人作詩都尚且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難道隨便講講就是詩嗎?之前網絡有一種梨花體的現代詩,把平常的一句話,斷開幾句就是詩。試問有人會看嗎?教育普及化後,好詩對詞句的要求更高。
  3. 含有哲理。哲理並不是講大道理,而是把符合自然規律基礎上適當加工。例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含有哲理,值得回味。
  4. 真情實感。詩是情感的表達,人的喜怒哀樂都要表達出來,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詩歌可以適當誇張,但不能無病呻吟。例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裡寫出詩人的寂寞,也顯露出作者豪爽的性格。但是“啊呦!你不來,我的生命就沒有價值了!”,就沒有意思了。

☞好詩不常有,貴在堅持

好詩需琢磨,寫出的是才與情。

《大風歌》不是什麼好詩

劉邦當了皇帝,回到家鄉,志得意滿,一時藉助酒意,隨口唱了句“大風吹來了,雲都在動了,我得到猛士幫助,平定海內,榮歸故鄉啊!”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西漢)劉邦·《大風歌》

沒有韻律,沒有情趣!純粹炫耀!這不是平常一些領導喝多了兩杯後常說的廢話嗎?如果在職場,我們只能違心獻上自己的掌聲。

在漢朝,沛縣的老百姓拍馬屁的水平不比現代人差到那裡。劉邦隨口說說,下面的人就說是好詩。劉邦聽了也假裝糊塗,忘了自己根本不會寫詩,畢竟被人稱為“詩人”是一個崇高的榮譽。

於是劉邦這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順口溜”——《大風歌》列入了詩歌的行列。因為劉邦是皇帝,文人墨客不好冒犯龍顏,只能歌功頌德,流傳到現代。

詩歌“不為三鬥米折腰”

☞詩歌開始的時候是勞動人民創作的,但是經過文人加工後,它已經由原來的下里巴人演變成陽春白雪。

☞藉此提醒寫詩的朋友們,切記自己的初心,不要寫應酬詩、馬屁詩、打油詩,多磨練心性,琢磨用詞,方能寫出好詩。


我的17號書桌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劉邦“御駕親征”,去鎮壓淮南王英布叛亂,剿滅英布後還軍途中,劉邦回到自己的故鄉——沛縣,召集故舊親友,鄉鄰開懷暢飲,在宴席上,劉邦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詩歌只有三句,前兩句寫作者霸氣側漏,豪情萬丈,雄渾有力,第三句卻突然流露出作者內心隱隱的不安。全詩渾然天成、質樸簡潔、氣勢磅礴,把兩種感情有機地融為一體,新穎別緻。《大風歌》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以及他對國家未來充滿憂慮的複雜心情。

此詩每句中都帶有“兮”,是因為劉邦的故鄉沛縣曾被楚國和魏國佔有多年,文筆不免沾染了大量楚風和魏風。因楚地民風彪悍,楚辭便有了彪強和華麗婉轉的風格。魏風的特點是既婉轉又大氣磅礴。所以劉邦的詩既表現了他對家國興亡的擔憂,又富有王者之氣。

劉邦的詩不去寫壯闊、慘烈的戰爭場面,而是用咆哮的大風、奔騰漫卷的飛雲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只一個“威”字就表現了劉邦的霸氣,神武,細想一下,自高祖當年斬蛇起義開始,率領千軍萬馬,歷經三年血戰,掃清宇內,氣吞八荒,如今眾臣朝拜,萬邦匍匐,作為一個“成功男人”,該有何等的豪邁!

但詩篇的著重點乃是後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這一句裡,劉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而且是筆峰一轉,寫出了深藏於內心的巨大的擔憂。它寫出了劉邦無奈的發問,誰能幫他守住這片大好河山呢?原先的大將們都背棄了他,只剩他一個老叟在此苦撐危局,此時此刻,也只能發出幾聲痛苦的悲吟。


綠葉小杏


謝邀!歡迎關注麥初齊,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

我想能夠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一定是因為我曾寫過一篇關於劉邦的文章,在此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首《大風歌》的魅力。


創作背景,瞭解劉邦的心情

這首詩是劉邦擊敗淮南王英布凱旋,路過自己的家鄉沛縣的時候所創作的。當時劉邦已經步入晚年,而且身體狀態也極其不好,但是英布也是瞅準機會在此刻叛亂,而朝內卻無人能夠平叛,他只能是御駕親征。


此前已經出現了諸多藩王叛變,雖然也已經被鎮壓,卻讓西漢王朝國力受損,同時西漢王朝也面對這周遭勢力的覬覦。回到故鄉把家裡的親朋好友召集在一起,古人好酒,喝酒了就會詩性大發把內心的想法表達了出來。

創作風格,兼有魏風楚韻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整首詩歌只有三句,卻大氣磅礴。劉邦的家人是魏國人,所以文筆中也體現了魏國的文風一種雄偉;文中每一句都帶有一個“兮”字,這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的標誌性文字,雖說是一個語氣詞,卻是為整首詩增添了韻律和豐富的情感。

詩者,表情達意的最好方式

我們都知道詩歌是優美的,原因在於兩點:韻律和情感。那麼這首《大風歌》表達了劉邦的什麼情感?


首句所表達了的他的雄心壯志,“大風”是一種英雄的氣概,象徵這戰場,正所謂萬馬奔騰開疆拓土男兒爭戰四方。“雲飛揚”更是一種心情的遼闊,天高任鳥飛啊,劉邦更希望擴大西漢的疆土,建立更強的國家。


“威”字直接將自己是帝王的身份地位表現得淋漓盡致,“加海內”是說自己統御這遼闊的地域,擁有萬千子民歸順自己,也是對於凱旋的一種驕傲,似乎在說我就是帝王,誰不服打你到服。“歸故鄉”這就很簡單就是路過家鄉,但是我已不是當年的那個泗水郡的小亭長了,我這是衣錦還鄉了,怎麼樣老子混得不錯吧。


“安得”這句話表達了劉邦的一種求賢若渴的態度,剛打完英布,雖然勝利了但是勞民傷財的內戰沒有什麼意思,而且與自己創立大漢的功臣元勳都死光了。沒有了這多的英雄漢,所以引出“猛士”的想法,就因為國家需要有才能的將領帶兵打仗戍衛邊疆,最後三個字“守四方”就是最好的表達。


作為一個帝王能夠在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尤其是暮年還想著國家的安危,心繫百姓的確是很難得,這種居安思危的想法值得歷代統治者的學習。

結語:詩歌的魅力所在

魅力不在於詩詞的本身,在於的是表達的一種豪情和憂國憂民的思想,也是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為後代子孫尋找輔佐的人才,希冀漢朝可以千秋萬代,畢竟自己打下的江山也是不容易的。


男兒的血氣方剛、仗劍走天涯的精神和建立一番卓絕功績與這首詩不謀而合,詩歌表達了很強的號召力和感染力。

個人淺見,歡迎各位老師討論點評。

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