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不拼經濟 只打“反中牌”

民进党不拼经济 只打“反中牌”

韓國瑜的大陸之行,為高雄市帶回來53億元(新臺幣,下同)的輝煌成果,蔡政權一點也不喜歡,“陸委會”不但要找韓市長談話、調查,已經決定了罰韓國瑜50萬元。

臺“陸委會”曾一再警告韓:去大陸不可以談兩岸政治方面的事,那些都屬於“陸委會”的職權範圍,你是一名市長,出去拼經濟就好。事到臨頭,又改變主意,前後矛盾。“陸委會”要對韓國瑜開罰,根據的是哪一條哪一款呢?

蔡政權舉出許多數據,說臺灣地區的經濟表現很好。

但臺灣地區長期面臨“外來直接投資”萎縮。“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UNCTAD)最新的2017年資料:臺灣地區在該年度吸引到的“外來直接投資”(FDI)淨額僅33億美元。中國大陸每年獲千億元美元以上的外來直接投資、香港、新加坡每年也有百億美元以上的外來投資。人口只有400萬的新西蘭都能吸引到36億美元投資,超越了臺灣地區的33億美元。外資視臺灣為畏途,經濟怎麼會好的起來?

景氣不好,臺北市諸商圈的人潮大不如前:臺北市的東區延吉街商圈,是個商業精華區,開始了“倒店風暴”,有店面屋主持續賠錢好幾年,黯然收檔出場,認賠600萬元至千萬元的有不少。倒店風暴如病毒,正不斷地擴散。

光是拿著一堆統計數字來充門面,老百姓照舊年年過著不見起色、賺不到什麼錢的日子,執政者還在那裡吹噓:臺灣經濟狀況,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升斗小民陷入無所適從的狀態。

為什麼臺灣的經濟環境,在各國際評比中不錯,卻無法吸引外資來臺灣呢?臺灣著名評論家徐宗懋撰文分析指出:臺灣缺乏國際貿易和投資上兩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稱之為:“兩個方便性”。一是主要生產資源取得的方便性;二是產品和服務接觸市場的方便性。

在生產資源的取得上,臺灣對大陸做“嚴加敵我之辨”;大陸許多生產效能更高的創新企業,只要島內的企業和其有競爭關係,臺灣當局使盡全力冠上“影響安全”的罪名,排拒於外。臺灣企業不能僱用大陸的優秀幹部和員工,更不能和陸資企業合資,利用其商業關係方便在大陸營銷。島內的麥當勞曾抱怨:無法利用價廉物美的福建馬鈴薯來製作最好的薯條。

東協十國和韓國均與中國大陸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產品可以免關稅相互出口。若他們在臺灣島內投資生產,產品出口到大陸或東協都要負擔關稅。服務業還可能因當地市場沒對臺灣開放,根本無法去投資或銷售。

於是國際大型金融機構紛紛撤離臺灣市場,臺灣的金融業南向或西進也面臨重重困難。東亞的外商公司的區域性會議,都設法避免在臺灣召開,因為其大陸籍員工無法來臺參與會議。在這種情況之下,外資企業沒有意願來臺投資?沒有投資,經濟好不起來?

韓國瑜說:“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絕非是指純農產品的需求,臺灣的整體經濟政策必須改變。蔡政權只想繼續“執政”,猛打“反中、恐中牌”,加強兩岸對抗,必然導致外資卻步、薪資降低、人才流失;“貨出不去,人進不來,外資跑光光”,臺灣經濟將陷入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

馬淑靜 曾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