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催肥虛胖的「紙老虎」

一頭催肥虛胖的「紙老虎」

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民投”)含著幾十根“金鑰匙”出身,2014年成立時,由59家實力顯赫的民營企業共同出資,註冊資本多達500億元。

到2018年底,中民投背靠的63位股東,實繳資本超過了400億元。依靠這筆龐大的股東出資,中民投已經擴張成了一家總資產3100多億元的控股集團。

風頭最盛時,中民投在2014年底參與拿下了上海的總價地王——上海董家渡地塊,248.5億元,這是一宗全國總價第二高的土地。

但中民投照樣遇到了流動性緊張的問題。如今,中民投賣掉了手裡這塊總價高昂的土地,以此緩解了它在資金上的燃眉之急。

中民投將上海董家渡地塊出售給綠地集團之前,其所持地塊項目公司的股權,全部被上海金融法院凍結。

綠地集團以股權交易形式,受讓了上海董家渡項目一半股權,交易價格121億元,還不足土地款的一半。

到2018年底,上海董家渡地塊項目公司總資產453億元,總負債353億元,淨資產100億元,中民投合計持有項目公司一半股權。

綠地集團出價121億元的收購款,除了50%的股權對價,還有地塊項目公司欠付中民投的股東貸款。

中民投在上海董家渡地塊項目上投資龐大,當時地塊出讓時,上海市國土部門要求開發企業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後一個月內,一次性付清全部土地款。

上海董家渡地塊實在太燒錢了。2017年底時,項目公司總負債不足300億元,2018年底總負債接近353億元,一年裡淨增加債務50多個億。

項目公司向外部金融機構獲取的貸款,中民投要提供連帶責任擔保,不完全統計,近20筆貸款總額超過110億元。

儘管持續投入資金巨大,但上海董家渡地塊項目的開發進度反而沒有那麼迅速。

作為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到2018年二季度末,該項目仍處於“地上工程前期手續辦理、地下工程建設推進

”階段,既不屬於上海市的“竣工一批”商業項目,也不屬於“開工一批”項目,而是屬於“推進一批”商業項目。

上海董家渡地塊出讓時,上海市國土部門要求交地後1年內開工,開工後3年內完成投資總額的70%,開工後5年內竣工。

按照上海市國土部門規定的建設週期,如今留給綠地集團的時間,至多也只有2年了。

中民投出身顯赫,僅用了4年時間,就將總資產擴張到了3100多億元。但它是一家迅速“催肥吃胖”的控股企業,“虛胖”伴隨的還有後遺症。

即便手裡攥著“老爹”給的400多個億,但其實也不夠花。

中民投成立的2014年,它隨即巨資拿下了上海董家渡地塊;2015年,中民投收購了港股上市地產商上置集團,並實現控股;2016年,中民投斥資26億元又對另一家港股上市地產商億達中國實現了控股;同一年,它再次耗費166億元獲得了一家境外保險公司的全部股權。

對上置集團與億達中國的收購併表,中民投開始有了房地產業務,這也是中民投旗下地產板塊最主要的兩個經營實體;而對這家境外保險公司的全資收購,又讓它拓展了保險業務。

2017年,中民投接近286億元營業收入構成裡,保險業務貢獻了約24%,房地產業務貢獻了26%,這兩項主要業務的營收佔比達到一半。

當然,這是會計準則上要求的並表收入,中民投收購這些公司後形成控股關係,但不意味著可以不受限制地動用它們名下的收入與資金。

2018年三季度末,中民投合並報表內,貨幣資金超過了220億元,但其中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這兩項有息借款合計達到了828億元。

中民投手裡的220億元資金,遠不足覆蓋掉它一年內即將到期的有息債務。另外,這220億元資金,也並非中民投可以隨意支配,因為其中合併了上置集團、億達中國等諸多子公司的現金資源。

在中民投的母公司資產負債表內,這種差異體現得淋漓盡致。

2018年三季度末,中民投母公司在手貨幣資金不到29億元,但同期照樣扛下了215億元短期借款,另外還有161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也許大家都記得,重慶東銀控股集團2017年10月份出現了多筆債務違約,它是上市公司迪馬股份的控股股東,但在債務違約之後,迪馬股份將自己與東銀控股之間的資金往來關係“摘得”一乾二淨,而且確實一直以來,東銀控股幾乎很少能夠佔用迪馬股份名下的資金。

目前,中民投作為直接借款主體,與20多家銀行等金融機構,發生了幾十筆借款,絕大部分都是為期一年的貸款,即要求在2018年償還,以短期負債推動業務擴張,償債壓力可想而知。

一旦中民投出現流動性進展或資金困難,合併報表內的現金資源,不過是空有其表一堆數字,華麗但卻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