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信託總裁劉燕松:「虛胖」的信託行業需「減脂增肌」

紫金信託總裁劉燕松:“虛胖”的信託行業需“減脂增肌”

對話資管30人

信託公司可以選取一些細分領域做深入,對於紫金信託來說,未來需要做的是“小而美好”,在聚焦領域上投入更大精力去挖深度,實現比較優勢。

於信託業而言,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資管新規下,去通道、打破剛兌等都將對信託業帶來全局性的影響。

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一季度末,信託資產規模出現近兩年來的首次負增長,行業不良也開始攀升。近日,紫金信託總裁劉燕松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闡述了他對信託未來發展的看法。

關鍵詞:取捨

《21世紀》:信託業2018年關鍵詞是什麼?

劉燕松:我覺得2018年信託業關鍵詞是“取捨”。資管新規之後,應該主動、積極的轉型,擁抱轉型擁抱變化。這種轉型核心就是取捨——一定要聚焦所選擇的細分領域,同時要有所捨棄。

新規之後,簡單通道做大規模、同業嵌套監管套利必然都要捨棄。未來不僅是信託規模增速會下降,絕對餘額也會出現負增長。原來信託公司有點“虛胖”,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銀行理財的規模,只不過在信託身上展現出來。未來,信託公司在“減脂”的同時,更多需要“增肌”。

金融行業中,信託不是核心主體,不可能像銀行那樣做大而全。從前信託公司是哪裡有機會就去做,從好的一方面看,將信託比喻成金融行業的“輕騎兵”,市場敏感度高、適應能力強。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就是什麼行業都涉足,但哪個行業都不夠專業,也同樣可以用金融行業的“遊牧民族”來形容,體現出一種“居無定所”的感覺。今天信託公司可以選取一些細分領域做深入,對於紫金信託來說,未來需要做的是“小而美好”,在聚焦領域上投入更大精力去挖深度,實現比較優勢。對於資產管理行業而言,細分領域的專業資產管理專家是對“小而美好”最直白的解釋,未來專業化、差異化一定是信託公司長期可持續競爭力的最核心部分。

《21世紀》:目前,資管新規給信託公司帶來了哪些影響?

劉燕松:對於資管新規,我更願意把它理解成資管行業未來趨勢性、導向性的文件,為未來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資管新規的影響一定是長期的,行業的調整也同樣需要一個過程。

對紫金信託而言,我們年初就根據資管新規和監管要求對部分業務進行了調整,如對通道業務進行限制等,同時對重點業務領域和業務模式也進行了調整。2018年,紫金信託逐步打造5個條線,即資產管理條線、財富管理條線、金融產品條線、金融服務條線、基礎支持條線。

不忘初心、迴歸主業

《21世紀》:就紫金信託而言,今年信託資產會著重拓展哪些方面?

劉燕松:我們不應該忘記金融行業本身是服務業,信託更是如此。在選擇業務方向時,首先要找到我們的服務對象是誰,實體經濟領域一定是我們服務的主體。其次,我們要考慮的是所提供的服務能否讓服務對象變得更好、創造更大的價值。這也就是我們從事信託這個行業的初心吧。

我們今年把原來平行的業務部門進行了重新劃分,形成了產業金融、不動產、資本市場、普惠金融等幾個業務條線,不同板塊的部門在各自的領域內加大研究、進一步細分市場、深挖資源,培養更專業的人、做更專業的事。

《21世紀》:為什麼選擇產業金融、不動產、普惠金融這幾個業務條線?

劉燕松:可能會有一定的路徑依賴,首先是選擇熟悉的領域,去掙相對確定方向中確定的錢,我們不會盲目地嘗試一些不確定性比較大的行業。另外,這幾個行業仍然有著比較好的市場空間和機會。

在產業金融方面,公司希望充分依託立足南京、江蘇、長三角區位優勢,聚焦服務民生的環保、健康,提升城鄉發展水平的智慧城市、特色小鎮等領域,實現業務升級轉型。

在不動產方面,著力發展存量市場,聚焦城市更新領域,充分利用長租公寓、聯合辦公,以及REITs市場機遇,助力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普惠金融方面,聚焦自僱人士、微型企業、個體創業群體,依託特定場景,解決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貸款難問題。

《21世紀》:從業經歷顯示,你對消費金融、產業金融理解深刻,如何看待當前的消費金融市場?

劉燕松:去年下半年開始,在這一領域監管政策變化比較大,從嚴監管趨勢明顯。對於信託公司而言,我覺得恰恰是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一個機會。

因為不管監管政策多嚴,真正的普惠金融一定是被鼓勵的。原來很多非持牌機構把普惠金融的市場做壞了,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本應被普惠的群體反而變成被盤剝,過度消費、高利貸、暴力催收等亂象頻出。不過我們應該看到,還是有一批專業、專注、專心的人耕耘了十多年,培育出這個市場。信託公司可以與這批開拓者一起共同規範的開發這個市場,分享行業健康發展的收益。

《21世紀》:通道、政信、房地產被稱為信託傳統“三板斧”,目前去通道已成共識,那麼你認為,平臺業務、房地產業務未來會如何發展?

劉燕松:傳統平臺業務肯定是要捨去的部分,從轉型方向看,一方面更多的從資產角度出發,去尋找一些有現金流、有價值的底層資產,而不是簡單做企業融資,從依賴企業信用向依託資產信用轉變。另一方面基於既有的良好政府合作關係,切入到政府鼓勵、政策扶植的具體產業和實體經濟中去,從支持產業的角度出發,助力區域發展。

對於傳統的增量房地產業務,未來市場空間在萎縮,我們的側重點是逐步從做增量市場往存量市場轉。我個人比較看好房地產存量市場的未來,比如城市更新、REITs等,房地產存量市場對於金融行業而言未來的空間一定非常龐大,以不動產為基礎資產的標準化證券產品會更有市場。

《21世紀》有人認為,當前市場資金荒,不缺項目而缺錢,你怎麼看?

劉燕松:所謂資金荒、資產荒都是相對的,如果項目足夠好,其實也不缺錢。在今天市場風險有所增大的背景下,高信用等級的資產一定是有吸引力的,甚至可以說供不應求。所以,到底是資金荒還是資產荒?對低評級項目是資金荒,對高評級的可能就是資產荒。對於信託公司而言,可能更多的應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自身資管管理能力,在資產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相對更好的投資回報。

《21世紀》:對信託而言,有個判斷是不是資金荒的標準,比如項目落地會不會受到資金限制?

劉燕松:在今天這個時點上,不少信託公司在資產供應上是相對豐富的,資金是相對稀缺的。一方面確實與目前市場資金面相對趨緊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部分信託公司財富管理起步較晚不無關係。無論資產管理還是財富管理,業務模式和發展模式的轉型都將是信託公司繼續前進的必要條件。

發揮戰投作用推動公司發展

《21世紀》:金融業加大對外開放無疑為2018關鍵詞之一,紫金信託較早引入了日本三井住友信託銀行,且持股比例並未出現下滑,而行業內諸多外資都選擇了退出。就過往合作經歷來看,如何與外資股東實現良好磨合?

劉燕松:幾年來紫金信託兩次增資,外資股東都等比例參與增資。雙方良好關係的形成,有幾個方面因素。首先,最重要的是“三觀一致”,即價值觀、風險觀和行業發展觀,各方股東對中國信託業未來的發展有著共同的憧憬和信心、相同的經營理念和風險偏好。外資金融機構更關注風險,更希望掙有價值和可持續的利潤,在這點上各方股東達成了共識。

其次,在八年前引入戰投時,公司就制定了嚴格而詳細的議事規則,明確規定了股東權利和義務,避免一股獨大,充分尊重外資股東和小股東的利益。雙方的互相尊重,建立長期的互信,自然就會有足夠的支持。

再次,對外資股東而言,他們確實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投資中資企業是其分享中國成長的最有效、便捷的方式。

《21世紀》:你覺得加大對外開放會給信託業帶來什麼影響?

劉燕松: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肯定會利好信託業發展。

中國金融近年來的發展相對比較粗放,未來隨著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將考驗金融機構的核心能力,在這方面外資金融機構會給國內機構帶來幫助,如公司治理、金融技術、產品、經營理念以及面對風險時的經驗和教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