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让古城“复活” 重绽历史风韵

安徽亳州,自启动古城街区改造以来,白布大街、爬子巷、南京巷等18条街巷完成改造,一场新业态革命,也在这里徐徐拉开。昔日“一街一货”“一巷一品”,明清商业盛景正慢慢复原,古城老街开启“复活”模式。

“‘小南京’又回来了,这是老街居民的大喜事啊!”家住亳州古城爬子巷的居民吴刚高兴地说。让他和附近居民尤为赞叹的是,亳州自启动古城街区改造以来,白布大街、爬子巷、南京巷、兴隆巷、大小花子街等18条街巷完成改造,一场新业态革命也在这里徐徐拉开。老街坊的居住条件在得以改善的同时,昔日“一街一货”“一巷一品”的明清商业盛景正慢慢复原,古城老街开启“复活”模式。


亳州:让古城“复活”  重绽历史风韵


古城老街夜景

亳州:让古城“复活”  重绽历史风韵


古城18条老街巷喜迎重生

亳州古城,位于亳州市老城中心,北邻涡河,南至和平路。古城中,最多的就是老街巷,一条连着一条,道道互通。白布大街是直入古城的便捷通道,也是古城中一条重要的老街巷。如今,重新踏上这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映在眼前的是一副脱胎换骨后的全新模样。

平整干净的青石板路面、统一的黑门白封板、统一的仿古路灯、统一的灰墙绿瓦、古朴的木刻雕花……既保持传统风貌,再现历史风韵,又焕然一新,让人眼前一亮。而到了晚上,华灯初上,红灯笼高高挂起,朦胧复古的意境,给这里更添了一丝神秘感。真是移步换景,景景如画!

老五米线馆、李家香油、张家竹器铺、顺兴铁货、瑞恒昌糕点、青龙号铜铺……过去的老手艺至今大部分保留了下来,老街中尚能觅到踪迹,每个店铺就好似一个“活文物”,向游人讲述着古城老街巷的过往。

“自从这几条老街改造好后,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和游客前来闲逛游玩,店铺生意也好起来了。”白布大街居民蒋先生兴奋地说。

说到改造,就不得不提老街改造前的面貌。因历史久远,老建筑年久失修,门板虫蠹,墙体开裂变形,地面是损毁的青石板块,上空是盘根错节的蜘蛛网线。年轻人都搬出去了,只留不愿离家的老人独守历史。游客更是望而却步。

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辉煌于上个世纪前半叶,当时的亳州古城素有“小南京”之称。“五大码头,舟来楫往,吞吐不息;市肆店铺,星罗棋布;生意兴隆,人流如织。豪商富贾,比屋而居,高舸大艑,连樯而集,百货汇于斯,亦分于斯……”古城当年的盛世景象犹在眼前,又恍如昨世。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往日舟车马龙、川流不息的繁荣景象已不再。如何重现?成为摆在当下的一个重要话题。

2017年8月份,亳州市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为契机,正式启动亳州古城街区改造工程。在学习借鉴临海、平遥等古城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亳州市政府出台了老街改造实施办法,并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采取财政补贴的办法,自愿改,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规模外迁人口保留原住民的“三不政策”。改造内容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上改线,下改面,中间改立面,改好厕所才全面。”

据悉,此次古城老街改造是根据《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在依法依规、合理保护的基础上,分期进行。前两期共改造了18条街巷,包括白布大街、爬子巷、南京巷、兴隆巷、大小花子街等。目前,这两期工程已全部结束,18条街巷也全部喜迎重生。后续改造仍在推进。

“改造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老街店铺的黑门白封板、砖雕、石雕、瓦当、牛角弯梁等原有建筑构建,以还原老街的古风旧貌,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化重地。”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产业发展科负责人王志刚说,古城的老街巷见证着历史风情,少了这些“旧”建筑,积淀没有了,历史的联系就割断了。而“修旧如旧”即是将现代老街与历史文脉串联为一体的生命线。

旅游是带动老街发展、延续老街文化、改善老街民生最好的方式。据悉,此次老街改造也是为了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把运兵道、南京巷钱庄、花戏楼三个景点串联起来,从旅游产品供给侧方面解决亳州旅游景点小而散,旅游有价值没品牌、有旅游没产业、有文化没玩头的困局。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古城内传统民居的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做到对传统民居的有效保护、科学传承和合理利用。

细节中再现古城文化风貌

亳州古城中曾有72条街、36条巷、29个会馆、22座庙宇、32家钱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南京巷钱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淝公所均坐落于此。规模庞大的街巷、众多的商业和居民建筑,是这个街区的主体。一街一市的街市布局,古色古香的商铺民居,风格多样的商务会馆,是街区的特色景观。各街巷就地势而建,纵横交织,长短宽窄不一,看似自由随意,实则布局精巧。

老态,是古城老街的韵味。为了还原这种老态,老街在改造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细节、原貌的把握和修复。

“明清时期,亳州老街两旁都是林立的店铺,关于店铺外木门的样式、色彩,我们走访了亳州好几位民俗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决定恢复沿用黑门白封板的店铺样式。”王志刚说,亳州是商汤故都,商朝崇尚黑色,而亳州又是道家故里,有着“知其白,守其黑”的说法。所以明清时期的亳州老街店铺采用的都是黑门白封板的样式,这种朴拙而深沉的色调,让人一下子回到了昔日亳州老街的独特氛围。

除了对黑门白封板、砖雕、石雕、瓦当、牛角弯梁等细节的修复外,琉璃瓦、石墙雕花、廊道镂雕,以及那静静地贴在门楣之上的门牌,每一处细节,在后期改造中都修旧如旧,再现明清时期的古色、古香、古韵、古风。

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屋顶的基层设计比较考究,椽子间多用望砖和望板铺设。古城老街的沿街建筑在改造过程中,也融入了这种构造艺术,文保单位用望砖,普通民居用望板。这些铺在椽子上的薄砖和木板,完美突出了古建筑梁、柱、檩、砖的自然结合。

在改造好的南京巷钱庄和旁边的民宅里,记者分别见到了这两种屋顶结构,站在屋内抬头望,通过椽子间隙可清晰看见一块块黛色的薄砖和一条条原木色板块。青砖、木板,尽显老街建筑的古朴、雅致、稳重风格。

如果说每一条老街都记载着城市的一段经历,那么,把这些经历连接起来就是这个城市的一部简史。而那一张张小小的门牌,就是这部简史的索引,它记录着老街的每一寸芳华。

王志刚告诉记者,亳州古城内的一街一货、一巷一品,各有千秋,每条街巷都有自己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历史,而这些独特的文化就印在那一张张小小的门牌中。所以,门牌的巧妙设计,也是老街巷改造中的一个亮点。

其中,耙子巷是因经营竹耙等竹器而得名,其门牌上就设计了一个耙子的形状。后来,“耙”字演变成“爬”字,源于一位孝子,传说这里曾经有一位下肢瘫痪的孝子,为了养活双目失明的母亲,每天爬着出去乞讨。此孝道故事,至今盛传。

南京巷的门牌是一枚铜钱。南京巷旧时是银行一条街,用铜钱做门牌,外圆内方中阐释着中国人古老的处世哲学。同时,铜钱代表着财富,在这条街巷中生活的人们,生活之富庶可想而知。

兴隆巷的门牌则由四只如意围拢而成,做生意的可不就图个四时如意、八方来财?从中可见这片街区昔日的繁荣与兴盛。

……

“一张张门牌如同一只只眼睛,它深邃的瞳孔中,装满了历史!”王志刚说,在老街改造过程中,这些门牌的设计,心思巧妙,寓意深厚,透过它可以联想到街巷的命名渊源,街中人的性情,街巷的商业功能,亦可看出一座城市的社会文明和经济发达程度。而对于不经意间走进古城的游客来说,门牌就是导引系统,是一座建设在门楣上的博物馆。

居民共享老街改造获得感

没有居民的支持与参与,古城老街改造犹如无鱼之水。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居民积极性,亳州市在实施中通过开间补助法和总额补助法对其进行补贴。比如,以临街开间宽度为计费依据,高度为一层、二层和三层的,每米最高补助分别为2万元、3万元、3.5万元;对于落架重建的,按照造价总额的60%进行补助。

改造过程中,市委书记汪一光、市长杜延安、副市长曹振萍等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并提出听民声、顺民意、惠民生,保护第一、适度开发,多留遗产、少留遗憾的建议,让人们从改造中共享发展成果。

“万事开头难。尽管如此,老街改造工作的推进仍然比较繁琐和曲折,由于老街原住人口多,沿街建筑多,思想不统一,整个过程可以用‘四千四万’来总结:协调工作‘千头万绪’、摸排工作‘千家万户’、宣传工作‘千言万语’、实施工作‘千辛万苦’。”市文旅体局局长雅浩海说,好在,一期改造的9条街道效果明显,给居民带来的居住、收入等实惠,让他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些都极大提高了老街居民持续参与改造的激情和乐趣。

吴刚从小生活在古城老街爬子巷,对这里感情深厚。这条街也是一期改造完成的街巷之一。“通过改造,道路顺畅了,环境美了,也越来越热闹了,一辈子呆在这里都不嫌烦!”吴刚说,他家房屋院落还算宽敞,准备把它们捯饬成旅游民宿。

若说改造前后的变化,单从店面房租的上涨就可见一斑。同样的门脸,过去三四千租金没有市场,如今涨到上万元,成了黄金地段的招牌门面。

“现在,这儿的门面租金涨得飞快,我这间门面通道马上也要改造,改造好后,我就租出去,能收不少租金呢!”75岁的王守贞告诉记者,她目前居住在沿街建筑内院,唯一一间门面因年久失修、墙体开裂而成了危房,所以,她希望改造的春风能快点吹进她家。

繁华落尽后的民业坚守是古城中的另一番景象。总有一些念旧的人,用传承了百年的老工艺表达对老街的绵绵深情和依依不舍。打铜巷中的打铜匠李绍武就是其中一位。

铜盆、铜壶、铜锅……在打铜巷的店铺内,各式铜器制品布满展柜。58岁的李绍武,祖上均以打铜为生,手艺传承到他这里已是第五代。“在这里做铜器生意已有上百年,虽然门脸小,但自从老街改造后,游客多了不少,生意比从前景气了。”李绍武说,他从小跟着父辈打铜,古城街区的兴衰和复苏,他是看在眼里的,当年,生意最好的时候,这条街上有四十多家铜铺,敲打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而今,他一直盼着老街能重现当年小南京的繁华,改造后的景象,让他觉得,这个愿望就快实现了。

曾经,古城老街,被称之为蹒跚的老人,听到的是“当当”的拐杖声。如今,随着改造的持续推进,环境改善了,宜居宜业了,“当当”的拐杖声渐渐淹没在电车、汽车和纷杂繁多的脚步声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重回这里安居、经营,延续古风、传承民业。

一场新业态革命正在拉开

随着老街的改造升级,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落户这里,一场新业态革命正在这里启幕。

位于白布大街42号的大飨堂,是古城老街中的首个新业态试点。里面主要经营牛肉馍、板鸡、麻糊等亳州特色小吃。为迎合更多人口味,大飨堂还对这些特色小吃进行改良、整合,以满足不同游客不同口味的需求。在这里,游客可以吃到最正宗的亳州特色小吃,感受到最本土的乡情文化,也可以找到“家”的味道。

乡村田园风、精致唯美风、庭院野趣风……分布在各个街巷中的民宿,也赢得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一致赞声。云香衣珊、幽兰小筑、半窗竹影、芝兰芳庭、风来水榭……只听这些诗情画意的房间名,就能让人一梦千秋。

位于爬子巷中的“燕归处”是古城老街中最早投入使用的民宿。其室内设计以“竹”材为主,走的是皖南民宿风格路线。竹桌、竹椅、竹床、竹顶,就连每个房间的名字中也都有一个“竹”字。茶道、书吧、屏风、玻璃栈道、老照片墙、鹅卵石地面,一步一景、景景如画。

该民宿由在亳经商的湖北籍人士周奔来投资开办。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带头经营民宿,看中的就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老街改造带来的广阔前景。起名字时,院内房檐下的燕子窝给了他灵感,燕归处,这个名字也契合了民宿想要表达的“家”的理念。

“投入使用后,特别受宠,房间根本不够用。”周奔来说,他打算在后院再增加几个房间,并在楼顶设计两个阳光房,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入住需求。

去年国庆期间,一位来亳旅游的北京游客韩宝暖就入住了老街一家民宿。回京五天后,她给亳州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亳州民宿给了她不一样的旅游体验。“里面有大床房、套房,还有阳光房,晚上能看到美丽的星空,‘家’的感觉扫除了我一天的疲劳……”这种感觉,韩宝暖至今难忘。

亳州古城老街经过这两年的整治,已经成为游客来亳州旅游的必去之处,独具特色、静谧温馨的民宿犹如镶嵌在老街里的粒粒珍珠。截至目前,古城老街内已有6家民宿投入使用,另有5家正在装修,可满足230余人同时入住。后期,还会有更多民宿落户这里。它们,为老街新业态革命打响了漂亮的一枪。

大飨堂、民宿,只是古城老街新业态革命的一个缩影。随着老街改造工作的持续深入,酒肆、承庆堂、非遗直播间、知亳文创实体店等一批批各具特色的新业态也纷纷进驻古城街巷。

传统商业的兴起和新业态的进驻,得益于古城老街改造的结果,亦得益于政府出台的政策支持。以居民利用自有房屋发展民宿为例,经营满1年,根据年入住率不同,最高可一次性给予11000元/间的奖补。

据雅浩海介绍,古城老街改造是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居民自愿加入”的原则,按照“点状突破、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思路,先做好试点,利用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居民的积极性,激活古城老街的商业和旅游。同时,积极引导北关老街的业态提升,将北关历史街区建设为皖北传统建筑及民俗文化的展示区、传统商业文化及市井文化示范区、旅游商贸及文化休闲娱乐区,打造皖北乃至全国著名古商业街。可以说,这场全新的改造,带来的是民生改善、旅游繁荣与居民创收的三赢局面。

目前,亳州古城一期改造的5条街巷也有了明晰“定位”。白布大街将以“记忆亳州”为主题,根据白布大街的位置及现状,将其打造为特色餐饮、特色旅游商品、非遗展示及亳州“老字号”为主的特色旅游商品一条街;爬子巷以“休闲亳州”为主题,根据爬子巷公房较多及相对幽静的现状,将爬子巷打造成以清吧、酒吧、茶吧及特色民宿为主的城市慢生活一条街;南京巷以“养生亳州”为主题,因南京巷钱庄景区坐落其中,且街道较为宽阔,准备将南京巷打造成特色中医诊疗及中医花茶旗舰店等为主题的中医养生一条街;兴隆巷和羊市街以“文玩亳州”为主题,这两条街巷多为一层建筑,且街道较窄,建议将其打造成工艺美术旅游纪念品、古玩字画为主的文化休闲一条街。

这场新业态革命完成后,亳州古城将重现当年一街一货、一巷一品的明清商业盛景。(郭玉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