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烽火:南斯拉夫是如何成為西方棄兒的

二戰後,南斯拉夫雖然也是社會主義的國度,但由於對蘇聯一直保持著戒心,甚至拒絕加入華沙條約,因而得到西方的垂青,被當作了反對蘇聯的樣板和緩衝器,美國為首的西方不遺餘力的支持鐵托,把南斯拉夫打造成一個經濟比較成功的社會主義“異類”國家,並用南斯拉夫的模式來吸引其它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但是蘇聯崩潰之後,南斯拉夫失去了作為樣板和緩衝器的用途,相反作為最後一個共產主義的國家,反而成了西方的眼中釘。在蘇聯瀕臨崩潰之前,西方就決定通過肢解南斯拉夫,來為控制巴爾幹半島掃清道路,一個社會主義的地域性強國,是不能被允許存在於巴爾幹半島的,特別是在西方盯上了蘇聯的中亞里海油田之後(當初希特勒也盯上了這塊油田,於是有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他們把巴爾幹定位為中亞石油的輸入通道。此時南斯拉夫政府和民眾,還繼續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享受“冷戰紅利”,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已經被遙遠的大洋彼岸的政客和金融家們決定了。

1988年,美國派遣了“國家民主捐贈基金”(NED)的一個“民間顧問團”來到南斯拉夫,這個顧問團在南斯拉夫大肆活動,廣泛接觸南斯拉夫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士,同時也在各個加盟共和國活動。這個NED與索羅斯基金和其它一些歐美的基金會一起,慷慨資助南斯拉夫的反對派、“持不同政見者”、媒體記者、人權活動人士、大學教授以及各種“獨立”的非政府組織。特別是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和波黑的民族主義份子,他們不僅給予大量經費支持,還直接參與到各種“爭取民族自決”活動的策劃中,同時還利用西方的媒體為他們造勢,而這些披著“培養民主”的活動背後,若隱若現的卻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身影。

1990年蘇聯垮臺之後,東歐各國也相繼被西方“收編”,但唯獨南斯拉夫還保持著政治的獨立,但大潮之下,南斯拉夫政府也不得不應西方的要求,進行“改革”。1989年,NED、索羅斯基金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各種手段搞亂南斯拉夫的經濟,然後再以此為由,要求南斯拉夫政府實行“經濟結構改革”,主要是實行“私有化”。結果短短兩年,南斯拉夫的經濟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所謂“改革”帶到溝了去了,GDP斷崖式下降超過20%,工業生產同樣也下滑20%以上,大量企業破產,大批民眾失業,到1991年,失業率超過20%。這三個20%,可以說徹底擊垮了南斯拉夫的經濟,全國不僅陷入經濟混亂,政治也陷入困境。

而為了粉飾自己、同時讓南斯拉夫政府進一步破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工資水平保持在1989年不變,但這直接導致了南斯拉夫通貨膨脹的迅猛上升,實際上到1991年底,南斯拉夫的通貨膨脹就達到了150%,民眾生活陷入極端困苦。然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使出了最後的殺招,要求南斯拉夫政府“與世界接軌”,把南斯拉夫第納爾變成自由兌換貨幣,同時明確限定南斯拉夫政府的貨幣發行額度,結果不僅把南斯拉夫外匯儲備一掃而空,還剝奪了南斯拉夫政府對社會和產業的資助能力,這事實上已經把南斯拉夫中央銀行驅逐出局了,南斯拉夫中央政府也由此喪失了對其它加盟共和國的經濟統管能力。實際上,南斯拉夫的政治分裂,只是經濟分裂的必然結果。隨後,得到西方許諾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的政客們,迫不及待地宣佈脫離南斯拉夫,同時波黑的民族主義分子也蠢蠢欲動。

巴爾幹烽火:南斯拉夫是如何成為西方棄兒的

南斯拉夫最後的捍衛者:米洛舍維奇

南斯拉夫的末代總統米洛舍維奇企圖做最後的努力,甚至不惜訴諸武力,但很可惜,當時的俄羅斯不是普金執政,他只能是孤軍和整個西方對抗。在西方這個龐然大物面前,他個人和國家的悲劇命運是很難改變的。1990年,美國布什總統頒佈《外事行動撥款法》,煽動南斯拉夫各個加盟共和國進行“獨立公決”,並要求在美國國務院的直接監督下進行投票,這是美國要求南斯拉夫自我解體,正是他們蓄意點燃了巴爾幹的烽火。

1992年,美國政府對南斯拉夫實行了全面經濟制裁和封鎖,使南斯拉夫經濟基本癱瘓,通貨膨脹達到天文數字,失業率更是高達70%。而西方則大肆宣傳,這是由於米洛舍維奇共產黨政府的獨裁和腐敗造成的。同時在戰爭期間,美國和西方大力支持極端民族主義組織和一些帶有法西斯色彩的組織,並把他們打造成所謂的“民主鬥士”來欺騙國內民眾和國際輿論。

1995年,戰場上卻出現了讓西方不願看到的局面,米洛舍維奇有贏得波黑內戰的可能,於是西方赤膊上陣了,以南斯拉夫“侵犯人權”和“維和”為名,悍然捲入南斯拉夫內戰,並迫使米洛舍維奇政府簽訂《戴頓協議》。但這只是西方為保住波黑的第一步,隨後,他們決定徹底剷除南斯拉夫和米洛舍維奇,搬掉巴爾幹的最後一個絆腳石。

事實上美國政府為了解決厲害石油的輸出問題,在1996年啟動了南巴爾幹地區發展計劃,計劃的核心就是裡海石油的輸出管道問題,美國政府和第一波士頓銀行一直在推進這個計劃,而冥頑不靈的米洛舍維奇政府現在卻堅決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同時堅決反對北約在巴爾幹的軍事存在。這個地區性軍事強國的存在,無疑使華盛頓長期控制裡海輸油管道,同時控制中亞的戰略企圖會受到巨大的威脅,現在到了必須要終結米洛舍維奇和塞爾維亞共產黨政權的時候了。

1999年初,美國向米洛舍維奇提出要求:“為了預防可能的種族主義屠殺,美軍必須進駐科索沃實行人道主義,必要的話可以進入塞爾維亞。”這是赤裸裸的帝國主義的最後通牒,米洛舍維奇憤怒的拒絕了,而他的拒絕正好為西方軍隊的侵略找到了“正當”的理由。華盛頓不顧聯合國憲章、北約憲章(北約成員國沒有遭到進攻或威脅,則北約軍隊只能處於防禦狀態)、美國憲法(只有國會才有權宣戰),悍然發動了對塞爾維亞的侵略。

在北約對塞爾維亞民用設施和平民的瘋狂打擊下(美軍為了恐嚇中國,甚至以“誤炸”為名,轟炸了中國使館),孤獨的米洛舍維奇屈服了,後來他被政客們出賣給了西方,在海牙的法庭上,他仍舊堅持戰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相信,很多年以後,塞爾維亞的民眾會重新看待這個為了國家像唐吉柯德一樣英勇戰鬥的無畏鬥士,貝爾格萊德的街頭,也一定會出現他的塑像。

科索沃戰爭結束後,美軍在科索沃東南的吉里拉尼地區建立了在巴爾幹最大的軍事基地,同時南巴爾幹石油管道的工作正式交付哈利伯頓公司推進,該公司的總裁是前國防部長切尼。2000年5月,後來成為美國副國務卿的美國大使阿米迪奇發表演講說:“對於在科索沃戰爭中支持北約的周邊國家,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和馬其頓,他們將獲得西方的慷慨補償,你們可以把這稱之為‘炸彈紅利’”。而這三個國家,恰恰是裡海石油輸出管道在巴爾幹要通過的三個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