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房企不需要末位淘汰?!

千亿房企不需要末位淘汰?!

优胜劣汰、末位淘汰、强者生存……对于这套职场的丛林法则,身处房地产这个高工作强度行业的人早就习以为常,觉得本就应该如此。

甚至非常时期,公司要求全员营销,规定每周都要介绍一定数量的客户到案场,完不成任务就扣钱或开除。一些人会有怨言,但更多的人——特别是完成任务留下的人,可能也会隐隐觉得不妥,但更多会认为这就是优胜劣汰。

然而,万科董事长郁亮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万科不做高绩效组织,末位淘汰,组织效率虽然高,但是不近人情,很脆弱。

有人觉得郁亮是唱高调——你想要岁月静好,但现实是大江奔流。组织不高绩效,公司怎么存活,怎么发展?靠什么吃饭?

可是,明源君认为,郁亮的话也不无道理,对小房企来说,高绩效的组织甚至个人英雄主义可能就能够撑起整个公司,但一旦公司成长到一定的规模,就还需要在高绩效和组织韧性之间寻求平衡点,这样才能既走得快又走得远。

千亿房企不需要末位淘汰?!

1

狼性的意思是1+1>2

不是单打独斗

而且狼性或许不如人性

狼性,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很多房企也以此为荣。然而,不少房企对狼性的理解要么有误要么在实践中跑偏了,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

一、不少狼性,在实践中跑偏了

受《狼图腾》《狼道》等书籍的影响,很多人喜欢上了狼,“狼性”一说最早即来源于姜戎的《狼图腾》。

狼的个头较小,因此独狼并不强大,面对羚羊、斑马、野牛、长颈鹿等体积大它们几倍,奔跑速度和防御能力也毫不逊色的猎物,独狼基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甚至还可能被他们干掉。

但一群狼却可以表现出强大的攻击力。

狼群内各成员为了捕获猎物可以达成默契,互相配合,协同进攻。狼群猎食过程中,每只狼都敏捷地发挥着角色所赋予的最大潜能:有侦查猎情的,有骚扰弱敌的,有穷追猛赶的,有潜伏待攻的,有佯攻退却的,有冲锋陷阵的者,有啼嚎助威的,有围追堵截的,有防守自卫的,有锁喉毙敌的,有肆意猛扑的,还有有留守待命的……大家分工合作,相互照应,紧密配合,使狼群整体攻击力远远大于个体攻击力的总和。

同样的道理,最优秀的团队并不是由最优秀的员工组成的,而是由各个成员扬长避短,团结协作组建的。团队协作能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最强的力量,并且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这也是狼性精神备受推崇的缘故。

然而,不少地产人都向明源君抱怨:现实中谈及狼性,更多的是强调每个人都要成为一匹头狼,最后的结果是团队成员之间只有竞争,极少甚至没有协作。换句话说,企业培养的并不是一个凝聚力强的团队而是团伙。

千亿房企不需要末位淘汰?!

二、牛逼的狼性背后其实是人性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星巴克的秘密:狼性文化不如人性文化》特别火。作者直言极讨厌很多企业崇尚的“狼性文化”,因为“狼性文化”往往会演变成一种“狼狗文化”——

期望员工对待纪律的统一性像狼,但有希望员工对待公司的忠诚度像狗;期望员工对待竞争的进取心像狼,但又希望员工对待客户的迎合度像狗。一会儿狼性一会儿狗性的,员工不分裂吗?为啥就不能让他们拥有“人性”?

明源君对此深表认同。调研访谈了大量房企之后,明源君发现,其实那些以员工“狼性”自豪且做得好的房企,其实背后更多的是人性。

比如,某百强房企,创业之初,其所处的大环境都相当的粗鄙,供不应求的市场下,大多数同行想的是怎么把韭菜割到自己篮子里,没人在乎客户体验。但他们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即便对难缠的业主,也全心全意解决问题。这么一来,业主对公司员工充满敬意,员工除了高收入之外,还有精神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加之公司对员工的各种人性关怀,大家对公司的认同感非常强。由于大家都不想失去在这个公司工作的机会,平时工作起来自然而然的非常卖力……

2

大房企想寻求稳健和安全

就要牺牲一部分绩效

狼性精神,本来是强调团队的团结、协作等,但过于强调,却会变味。因此,郁亮在谈话中表示,不会搞不近人情的“末位淘汰”,这比较好理解。

但是,他还表示不再培养超级经理人,却让人有点让人不理解。其实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一、团队的兼容和稳定性很重要,全都用最强的效果未必好

略微懂电脑的人都知道,全部都用最好的配件组装出来的电脑并不一定好用,因为他们并不一定兼容和稳定;即便兼容性和稳定性尚可,但性价比也不高。

如果说,组织(一个公司)是一台电脑,那么员工就是一个个配件。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房企来说,适配、兼容和稳定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万科的员工去路子比较野的公司,往往不太适应;同样,后者的员工去到万科,通常也呆不久。但野路子的公司向万科看齐还是大势所趋。

所以,万科不再培养超级经理人,是进一步强化组织的能力,而非像那些路子野公司一样,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这跟公司发展阶段有关,也无可厚非)。就像一个球队,没有天皇巨星,但同样能赢得比赛。

当然,人的状态不像电脑配件那么稳定,有时好有时坏。直接干掉,重新换一个状态更好的上来是一种思路。万科倾向于巅峰期你就上场踢球,非巅峰期你可以退下来做教练,做啦啦队,让状态好的人上场。这也给了员工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机会。

最近腾讯裁撤10%的中层,相比其他公司,就要风平浪静得多,为啥?因为裁撤不是说让你卷铺盖走人,只是说,你已经不适合呆在这个位置上,但你还可在公司别的岗位上去发光发热。这也是腾讯能够成为伟大公司的很重要的一点——腾讯很多产品都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谁赢了就谁上,比如微信,当年广州做E-mail出身的团队领先了成都团队一个月,但成都团队的人并不会因此滚蛋,他们可以继续做新的产品,或者团队打散进入其他的团队开发。

去年,由于去杠杆等因素,不少中小房企一片哀嚎,甚至一些规模较大的房企,资金链也紧绷,不得不出卖项目或股权纾解困境。这些房企此前普遍十分激进,盲目的追求高目标高绩效,最典型的表现是在市场上疯狂高价挖人,被挖者一开始很开心,因为薪水很高,但很快发现,目标也超级高,根本完不成,进去没呆几个月就被扫地出门了。这对公司原有的员工也会形成巨大压力,结果就是跟随老板多年的员工也纷纷离职。给资本市场的印象非常差。

千亿房企不需要末位淘汰?!

二、除了当下的业绩,大房企还需要为未来发展储备好人才

高铁设计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500公里,但是平常一般也就350公里的时速,感觉非常浪费资源。为啥要浪费?因为要留有一定的安全冗余。

组织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大公司有一些“闲人”。他们干的活不多,工资却照拿不误。他们似乎拉低了公司的绩效,其实不然。

首先,大公司要冲刺,但更重要的是稳定性、持续性以及安全性。巴菲特的年复合收益率也就20%左右,很多人在某些年份的收益率比他高得多,但世界上只有他一个股神,因为他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现实中,小公司经常一个人身兼数职,大公司更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某个员工离职了,需要有其他员工迅速补上。所以某些职位可能4个人就能干好,但却招了5个人。大公司从一个项目到下一个项目之间可能隔有一定的时间空隙,你不能因为下个项目没开始,就把现有的团队全部干掉。

对此,郁亮有个形象的说法——飞机上一般会有两套航电系统,以应对小概率高风险事件,一套设备出问题,另一套设备可以马上替代,以确保最大可能的安全。这种备置不够追求高绩效,是为了长远安全。绩效是大公司的基础,但不是全部,不能够把所有的目标只围绕着绩效来展开。

其次,大房企可能要为了未来的发展提前储备人才。某百强房企老总就告诉明源君,2018年,很多房企都在缩招甚至裁人,但是我们公司却还在大力招聘,因为我是为未来提前储备人才,你不能等机会来了才去市场上招人,那个时候通常已经晚了。

最后,开拓新业务的人现在可能只赚很少的钱,甚至可能不赚钱,但是他是降低你系统风险的一种选择。

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在《第二曲线》中指出,如果组织和企业能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找到带领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并且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顶点前开始增长,弥补第二曲线投入初期的资源(金钱、时间和精力)消耗,那么企业永续增长的愿景就能实现。在寻找第二曲线的道路上,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向死而生,另辟蹊径……

这就是为啥很多房企在探索新业务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即便收缩了规模,但依然继续坚持探索的缘故。用郁亮的话说,就是“转型并非易事,尽管房地产行业还不错,但是不代表我们未来还能靠吃这口饭活下去,所以我们必须要做新业务。让赚大钱的人去赚小钱,难度太大。”

某近几年飞速发展的黑马房企,直接在集团层面引入大量顶尖人才,这些人会下放到项目上锻炼一段时间,但他们不是为了做开发业务的,而是集团为做商业、产业地产、长租公寓等新业态储备的人才。

该公司人力总给明源君算了一笔账,养这些人用不了多少钱,但是一旦机会窗口打开,我们兵强马壮,立刻就能冲过去抓住机会,相比之下,现在培养人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千亿房企不需要末位淘汰?!

3

小房企必须高绩效

否则只会越做越小

当然,对于小房企来说,则必须是要追求高绩效的。

第一,绝大部分小房企的业态普遍比较单一,基本就是做住宅开发(也有十几年坚持干写字楼的等等),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生存下去、赚到钱,在行业集中度快速提高的当下,如果你速度不够快,跟别人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现实中,一些中小房企为了提高速度,还不免玩野路子。

一小开发商老总说得最直白:我也理解,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压力山大,他们不只是想要那点工资,还想要丰厚的奖金甚至股权,我们公司小,不能像碧桂园、恒大、万科等巨头一样,能在工资之外给员工提供附加值,比如品牌溢价(指从这些公司跳槽出去获得高薪),如果慢慢发展,大家每年的薪水慢慢涨人家就不跟你玩了,继续要追求高绩效,飞速发展,给到大家高待遇。

千亿房企不需要末位淘汰?!

第二,小房企项目少,老板开个车很快就能把项目巡查一遍,决策特别扁平。如果这样绩效还高不起来,那真是没得救了。

第三,由于公司规模小,船小好调头。他不需要提前储备人才,或者寻求转型等等。明源君就碰到不少小房企的老板,手上就几块地,他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多招点人自己把项目干完,另外一种是跟碧桂园、绿城等合作开发。不少人选择后者,这样比较省事。对现有的员工来说,无形中也提高了绩效。(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 凌峰)

点击下方小程序,立即体验成本管理新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