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可能是最容易讓你一蹶不振的事情之一


愛情可能是最容易讓你一蹶不振的事情之一


孩子過度自責?

文 / 河童


“努力想得到什麼東西,其實只要沉著鎮靜、實事求是,就可以輕易地、神不知鬼不覺地達到目的。而如果過於使勁,鬧得太兇,太幼稚,太沒有經驗,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個小孩扯桌布,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只不過把桌上的好東西都扯到地上,永遠也得不到了。”

——卡夫卡『城堡』


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對失敗和犯錯誤感到沮喪。

童年裡遭遇的失敗——玩遊戲輸了、作業寫不完、畫畫的時候手抖了……對於剛剛接觸這些“不完美”的孩子來說,這些事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看到畫錯了一筆的孩子勃然大怒的時候,成年人就疑惑:這不就是錯了一筆嗎?修改一下、重新畫過不就好了嗎?孩子很痛苦,我們卻不理解孩子的反應為什麼會這麼大,也不知道怎麼讓孩子好受一點。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一些挫折讓人一蹶不振。對大多數人來說,愛情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是,愛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挫折感從何而來,怎麼與之相處,那在將來面對愛情失利的時候,我們就仍能保持熱情。

為什麼童年的我們,面對失敗的時候會如此脆弱呢?


愛情可能是最容易讓你一蹶不振的事情之一




愛情可能是最容易讓你一蹶不振的事情之一


一個假設:世界是孩子創造的現實的集合


孩子有一種心理,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導致的,所以我需要負最大的責任。孩子為自己創造情境,也認為自己要為這些情境負責。孩子有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包含了孩子所有美好的期待。

然而它比較脆弱。面對生活中沒有達到預期的事情,有的孩子學會逐漸接受現實。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創造我們的現實,在這些創造的小情境裡面,我們時而成功,時而失敗,時而不知所措。但成人和孩子不同的是,我們擁有更多的經歷,容易看到更大的圖景,視角更加寬闊——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孩子因失敗而沮喪的時候,我們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亮點,提醒他們記住自己的力量,然後給他們時間——逐漸地,孩子學會較為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也意識到我們有能力改變我們的世界。


愛情可能是最容易讓你一蹶不振的事情之一




愛情可能是最容易讓你一蹶不振的事情之一


自信

一個“恆定地”自信的孩子在面對挑戰、錯誤的時候,雖然感到難過,但是因為始終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很快就能變得積極起來。但是,自信的建立與維持並不容易,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是這樣。在童年時期,甚至我們在一生中都會對自身進行不斷的自我懷疑和否定,只是兒童在早期經歷的不斷地學習中受到的衝擊會更大,頻率也更高。

在孩子遇到一些和自己預期不相符的事情時,會不斷地尋找答案,所以即使某些事情、自己的本質和結果可能沒有任何關聯,他們也會認為是有因果關係的。這雖然和孩子本身的氣質類型等有關係,但也與親人是否表現出“無條件的愛”與足夠的鼓勵有關。如果孩子主動和你談他們的失敗或錯誤,請一定謝謝他們勇敢地告訴了你。

獨立人格的發展

對失敗或錯誤反應過激的孩子可能還沒能獨立地看待自己,比較依賴家人、教師和同伴的看法。

年幼的兒童,大約5或6歲時,就開始學習從別人的角度看待事物,這也意味著他們對事物,包括自己的評價方式是“他人”——越來越看重別人的看法。到了小學,孩子的這個表現會更加明顯。也許,孩子關注的不是她眼裡的“失敗者”,而是別人眼裡的“失敗者”。

家長需要反思,自己真的不在意孩子的失敗或錯誤嗎?孩子能夠感受到別人的真心的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敏銳得多。如果這只是一句安慰的話,孩子是能夠聽出來的。或者,即使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要求孩子完美,孩子清楚這一點嗎?你感到失望了嗎?是什麼讓你感到失望?如果有想法要和孩子溝通分享。

情緒管理——兒童花大量的精力去學習

孩子要準確地識別、表達自己的感受已經不容易,要再去管理自己的感受是很困難的。

平時我們說的抗壓能力,也叫復原力,就是能夠讓人恰當面對失敗、錯誤、挑戰等的重要技能。復原力強的人都是能夠掌控情感的人。

我們的復原力水平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通過經驗與訓練培養的。有強復原力的人從兒童時代開始,就用各種方式與看護者產生積極性共鳴。

兒童之所以有較強的復原力,原因之一是他們在嬰兒期受到家長的精心照顧,並持續發展、培育了這樣的能力。一些家長對嬰兒不斷變化的情緒狀態更加敏感,並順利地平復嬰兒的緊張情緒,創造親子之間的積極共鳴。這些更加敏感、調適力強的家長幫助孩子培養情緒管理技巧和應對能力,而這些孩子之後也更加自立。更加獨立的人格又能讓孩子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從而更加自信,並樂於接受挑戰,從錯誤中學習。

面對孩子痛苦的情緒,家長只要用語言來幫孩子表達他們當時的內心想法,這時他們的情緒就會得到理解和釋放。然後,家長可以去想,為什麼孩子在沒達到自己的預期時就會特別痛苦?是這個預期太高了嗎?這是孩子自發的預期嗎?如果這個結果已經出現,那孩子知道怎麼應對嗎?我們能夠從錯誤中學習什麼?

父母如果有很高的情緒包容力,孩子的自我否定與懷疑的強度和頻率可能會減少,從而有一個更加“穩定”的內心。孩子在父母創造的平靜裡學會感知自己與別人的需求,判斷什麼時候需要幫助與傾聽別人,什麼時候又能從別人那裡尋求安慰與支持。


愛情可能是最容易讓你一蹶不振的事情之一


愛情可能是最容易讓你一蹶不振的事情之一


家庭養育方式的潛移默化

一些孩子的意圖沒有錯,只是他們表達情感的方式出現了問題。同樣的,當孩子面對失敗,他們表達這種痛苦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而這種表達方式是長期形成的。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自責是自我攻擊(turning against the self)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自我防禦的機制。如果孩子把外部的負性情緒或態度轉而施加到自己身上時,就能獲得對自己的掌控感。

比如說,一個受到虐待的孩子,由於沒有能力去反擊父母,就選擇了攻擊自己,不斷地自問“是不是我的錯?”。在這種思維模式下,孩子有了“做點什麼”的控制感和力量感,而不是什麼都不能做。我們有這種防禦機制是正常的,但過度使用就會出問題。經常使用這種防禦機制的孩子可能有非常嚴苛的、暴力的或是本身脆弱、抑鬱的父母,或是難以向父母表達負面情感。如果父母無法接下孩子拋來的負面情緒,孩子就會把包袱留給自己。

另外,如果一個家庭的“融合”程度過高,也會對家庭成員的情緒表達造成消極影響。在這類家庭,有“潛規則”裡不允許公開談論的事情——比如說,大家都不把自己的失敗拿出來談論或分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潛規則”:在這個家庭裡,失敗和錯誤是不被歡迎的。尤其在中國的家庭,過度“融合”的情況可能普遍存在。


愛情可能是最容易讓你一蹶不振的事情之一




愛情可能是最容易讓你一蹶不振的事情之一


學校的影響——教師、同伴、學習難度與過渡

學校學習引起沮喪是很常見的事情。可能家長會發現,孩子特別在意學校的老師是怎麼看他們的。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可能需要別人的幫助——家長是對孩子來說最有影響力的人;在小學,教師也是如此的重要。由於學校對孩子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家長平時可能要與孩子聊聊學校發生的事情,他們喜歡什麼,又對學校班級的什麼感到焦慮。

從年齡上看,9歲的孩子是三年級的在讀學生,這時學校的學習壓力是一個陡增的階段,因此孩子更加需要應對壓力的方法。我們需要看到這一點,然後告訴他們不要著急,一起與孩子規劃學習,探討學習方法,並給予足夠的時間進行過渡。

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 愛的方法[M].中信出版社.2014.

羅納德·理查森. 超越原生家庭. [M].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39486/answer/48138766“容易自責,自己犯錯會很難接受,怎麼破?”

https://wenku.baidu.com/view/b8734133bb4cf7ec4bfed03d.html《過度自我批評的心理分析》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13119《你是那個會過度自責的人嗎?》

https://melodyfletcher.com/2011/04/07/why-children-blame-themselves/《為什麼孩子責怪他們自己》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moment-youth/201109/mistakes-improve-childrens-learning《錯誤改善孩子的學習》

https://sleepingshouldbeeasy.com/2015/05/11/when-your-child-makes-a-mistake/《孩子犯錯怎麼辦》

https://www.theidearoom.net/when-children-make-mistakes/《當孩子犯錯》

https://www.parenting.com/article/when-kids-feel-guilty《當孩子感到內疚》

https://sleepingshouldbeeasy.com/2015/12/21/how-to-teach-our-kids-to-embrace-mistakes/《如何教孩子擁抱錯誤》

https://www.wisdomtimes.com/blog/help-children-learn-from-their-mistake/《如何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 今日作者 ——

河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