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庚紀》看似架空歷史,其實卻道出了歷史中紂王不為人知的一面

《武庚紀》看似架空歷史,其實卻道出了歷史中紂王不為人知的一面

相信看過《武庚紀》的應該都對這不動漫裡面的商紂王印象頗深。

這部動漫更多地將商紂王刻畫成了一個為民爭取權利,犧牲自己與天神作鬥爭的蓋世英雄。相比起來,武王更像是一個懦夫。

如果不是因為先做了一個前提,說是架空歷史,怕是要被廣大網友,歷史屆大家瘋狂批判了。

不過,就原版教科書上寫的,商紂王因為昏庸無道,對人民加以殘暴的統治,結果導致商王朝的覆滅。這些言語,相信懂點歷史的人閉著眼睛都能道出一兩句來了。

但是,歷史是由兩面性的,商紂王在位期間,並不是人們所說的那麼的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恰恰相反,商紂王做了一些造福了很多改革的措施,其中很多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的,反而還對人們對他的蔑視人權和人生的吐槽做了回擊。

《武庚紀》看似架空歷史,其實卻道出了歷史中紂王不為人知的一面

那麼,商紂王究竟做了哪些改良措施呢?

1. 重視農桑,強盛國力。

帝辛革除先王舊弊,不再屠殺俘虜和奴隸,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勞動,社會生產力得以發展。

犯錯奴隸中身強力壯者還需要參軍作戰,以補充兵源,某種程度上既給了這些奴隸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也降低了貴族傷亡。(商朝以前只有貴族和奴隸主才有資格參與作戰,傷亡巨大會動搖國本)

在這一點其實就可以看出,商紂王對於奴隸的人權是給予了一定的自主權的。在那個時代,又有多少的奴隸主能夠做到如此的包容性。

2.選賢舉能、唯才是舉。

他大膽選用有才能的中下層國人,開平民當官的先河,同時,他也不拘一格,毫不避嫌地重用王室成員,如微子、比干等。

在這些人的輔佐下,帝辛開始對朝廷內部大刀闊斧的改革,廢除了以往貴族的世襲權利並收回了他們的領地,當然,貴族們的既得利益受到削弱,引發了一場不小的暴動。

都說科舉制度是平民得以打破官場世襲,得以寒門子弟也能翻身的一項重大的改良。那麼,在科舉之前,商紂王的此舉也是為之後的應試開創了先河,埋下了伏筆。

3.蔑視陳規陋俗,不信奉鬼神。

商人崇尚鬼神,更迷信巫卜之術,國家大事小事都有賴於卜辭,宗教神權集團權力很大,把持朝政為所欲為。

帝辛進行了堅定的宗教改革,懲處了一批為非作歹的宗教人員,同時明確規定政、教分離。

《武庚紀》講的就是人與神抗爭的故事。而紂王的宗教改革亦是逆當代之潮流,頂著壓力,以一個國君的身份將鬼神之權削弱。

4. 開疆拓土,統一東南。

帝辛自身武力值就很高,對帶兵打仗也是信手拈來,在位期間,商王朝正面臨著來自四面發佈的虎視眈眈,包括北方的鬼方、西方的羌、南方九苗以及中原王朝的世敵東夷。

為了抗擊外敵,帝辛進行了軍事改革。首先是提拔一大批新將領,隨後是大規模擴充軍隊尤其是戰車和象陣。

軍事實力強大以後,他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把中國疆域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則擴大到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

《武庚紀》看似架空歷史,其實卻道出了歷史中紂王不為人知的一面

此外,一些史料也做了一些客觀的評價,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良心了。

史記-“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其餘見微子啟《玄鳥》。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紂王處於不利的位置(作為亡國之君),以致不是自己的惡行被強加到自己身上。

宋朝羅泌認為紂王的罪行是人們根據桀的罪行編出來的。《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說,紂大造宮室、建造酒池肉林、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惡就是紂的罪惡,桀紂不分,這些都是出於模仿。

顧頡剛撰有《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文中列舉紂惡出於《尚書》六項,戰國增加二十項,西漢增二十一項,東晉增十三項。現在傳說的紂惡事實上是層累積疊地發展的,時代愈近,紂罪愈多,也愈不可信。他還考據妲己形象源於西漢末年的《列女傳》。

郭沫若專門進行考古論證後認為:“商紂王是神州統一的奠基人,他在後人的昏君暴君形象是受了周人宣傳所誤導,以致以訛傳訛”。郭沫若撰《替殷紂王翻案》,認為帝辛是有才能的人,“商紂王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1958年11月毛澤東在閱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之後的談話中,說到商品生產時,順勢發揮:商朝為什麼叫商朝呢?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這是郭沫若考證出來的。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以上的功績,和後代的那些周幽王,劉嬋以及南宋的那些皇帝相比,哪個不是能夠稱之為壯舉的存在。那麼,為什麼歷史上會對商紂王評判如此惡劣,讓世人以此人為恥呢?

那先來看看對商紂王最瞭解的人對其的罪行的評判。

周武王給帝辛列了6條罪狀:

酗酒、不用貴戚舊臣、重用小人、聽信婦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

《武庚紀》看似架空歷史,其實卻道出了歷史中紂王不為人知的一面

第一條是酗酒,對此周朝的解釋是:釀酒需要糧食,而那會兒社會生產力落後,糧食給百姓果腹都不夠,怎麼能用來浪費呢?

這條也暫且算的上是合情合理吧。

第二條不用貴戚舊臣,這在當時是出發了貴族的利益,作為同一階級的武王,自然是向著貴族的。可以說,具有超前思想的紂王不被時代包容而已。

第三條說的應該就是大名鼎鼎的妲己了,自古史家都有個毛病,將國家的興亡全推到女人身上,但是,就算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也只是導火索而已。

再來看第四和第五條——帝辛不信奉鬼神、不肯將國家大事交與宗教神權,還是如第二條是一個性質,可以說是上層建築並未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而已。但是,到了今天,人們還是一味地對商紂王持有否定態度,可以說是長期以來整個歷史學界對其的封殺的結果。

不過,說來,商紂王成為了王朝覆滅的背鍋人,也只能算是其時運不濟吧。

事實上,除了開國的商湯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以外,其餘多數時間都國運不濟,君與臣、統治階級內部充滿了殺戮。

在內部,經歷過“九世之亂”的王位紛爭,眾臣離心離德,四方諸侯見中央衰落,不願納貢,暗中發展自己勢力,中原之外,各大少數民族部落也都虎視眈眈。

這就是帝辛繼位後的局面,一個內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強環伺的老大帝國,已經日薄西山,積重難返。

他竭力施行改革,卻受到多重阻力,為從大祭司那裡奪權,他得罪了整個宗教神權集團,而人民卻依舊對祭司信奉若神。

為廢除世襲特權、富國強兵,他得罪了大半奴隸主貴族,他們紛紛與外族聯合對抗帝辛。

為鞏固邊疆穩定,他對東南用兵,雖獲得大勝,開疆拓土,卻遭到了更大的反撲。

帝辛連年征戰,自然損耗國力,被多年來虎視眈眈的周王朝篡取天子位,也是不可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