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科簡史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撰文 | 孫乙戌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體驗過文理分科教育的學生會懂,在中國,文科生受歧視的程度,可能和婚戀市場上的屬羊女孩差不多。

詩詞歌賦風花雪月,那是校園言情裡的文科;經天緯地治國安邦,那是文科生眼中的自己;理科無能死記硬背,這才是理科生以及一般人眼中的文科生。

文科生讀書時成績差,報志願選擇少,畢業了出路窄,就業後工資低,邏輯思維一泡汙,男生都是娘炮,女生找不著對象,可以說是生而為人,百無一用。

可是文科生也很絕望啊,他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受到這樣的歧視呢?

1952年,文科斷子絕孫

1950年6月8日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來自蘇聯的專家阿爾辛傑夫帶來了他的“蘇聯模式”。他認為新中國的大學就是教育工人、農民和勞動者的地方,要為國家培養工程師、醫師和農業專家,而不是文科生這種大而無用的人。

阿爾辛傑夫的這套理論不僅奠定了中國高校改革的基調,他還帶來了與改革配套的政治手段。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這次運動後,院系改革的進程就順暢多了,許多文科專業被直接砍掉,社會學就是其中一個。在簡單粗暴的蘇聯專家眼中,社會學不屬於科學,既然跟歷史唯物論一樣是研究社會的,二者只能取其一,姓資還是姓社,就看你砍不砍社會學了。

經過1952年院系調整,全國20多個社會學系只剩下兩個,分別在中山大學和雲南大學,第二年最後這兩個也被取消了。

南京大學的社會學系1949年就被併入政治學系,政治學系在1952年又被取消,著名社會學家孫本文去了地理學系搞經濟地理,曾任金陵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的柯向峰到外文系當了普通老師。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多名學者被迫離開,潘光旦、費孝通去了中央民族學院;史國衡完全脫離了教學崗位,在清華大學擔任總務工作。

院系倒閉,學者四散,社會學作為一個學科,在中國內地真的斷子絕孫了。

而南大心理系1952年後也沒有再招生,1956年併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北大心理學研究生在校內開設戀愛培訓班 / 視覺中國

北大的心理系也非常坎坷。按蘇聯專家的理論,心理學既然研究人,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最後淪為哲學系下面的一個教研室,卻成了全國唯一的一個心理學教學單位。

表面上看只是院系調整,但這種簡單粗暴的切割對學科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1952年開始,北大心理系本專業相關的課程少得可憐,哲學系課程佔了大半,如“邏輯學”、“哲學概論”,甚至俄文。原來的專業課程不上了,文科都學什麼呢?政治課增加得最多,課程佔比甚至超過了專業課。1957年和1959年,為了響應當時“聯繫實際”的號召,才增加了醫學心理學和勞動心理學兩門專業課。

當時猛增政治課的目的也並非真正研究馬克思。1960年,中蘇爭端公之於世,中國需要大量能夠理解和宣傳馬列主義的理論家,包括北大在內的幾所大學匆忙重建政治學系,主要就是為了與蘇聯馬列理論抗衡。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同樣被貶為“資產階級人文學科”的人類學,得感謝遠在蘇聯的莫斯科大學把人類學歸到了生物學下面,所以復旦生物系得以保留一根人類學獨苗。只不過,這根獨苗真的變成了研究人類基因、生理的學科,而它的另外三個分支——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考古學則被徹底割棄。

50年代,中國成了全世界文科生數量最少、文科教育比重最小的國家。文科、財經、政法這三個科類合起來的學生數比例1949年33.1%,1953年14.9%,到了1957年僅剩8%。

被毀掉的文科專業

終於熬到20世紀90年代,文科院系終於看到了一線希望,中國興起了建設綜合性大學的熱潮,沒有文科專業說不過去。可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場潮流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是災難。

1990年,國家啟動“211”工程,從全中國各地挑選出了100多個高校,一起分130多億元的建設經費。僧多粥少,只能給最高最壯的孩子吃肉,優先給辦學規模大、需求更大的綜合性大學打錢。

什麼是綜合性大學,中國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有個硬指標,需要有效覆蓋6個及6個以上學科門類。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想要學科門類多,這太容易了,主要有兩條路:一種就是像浙大一樣,吞併周邊的專門院校;另一種就是自體繁殖,不管自己行不行,先申報學科點、招老師招學生。相當一部分綜合性大學就這樣由理工科大學匆匆改造而成,學校是升級了,同時也誕生了一批低水平文科專業。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2016年,廈大中文系教授、博導王諾發表公開信,抗議學校文學博導要先交學校2.9萬元/人的經費,然後才能招生的政策。多數人文學科,導師沒項目,學生不參與,窮的叮噹響,卻要跟理工科一樣交錢。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錢是第一生產力,沒經費意味著學者收入低,文史哲研究者在學校宿舍裡苦苦煎熬幾十年很常見。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教育部當然規定的很清楚,公共管理是為“公共事業單位”培養管理人才的,說白了就是未來的公務員。相反,在國外,為了保持大學的獨立身份,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會光明正大地為政府培養人才。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例如美國有個名字相近的社會工作專業,最開始是發現慈善總會的志願者效率不高,1898年開始舉辦暑期培訓班,實用性才是第一位的。後來才有了社工專業,學生主要是去公益組織、慈善機構、工會等非政府組織工作。

公共管理其實就是各個學科的大雜燴。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各個方向的課程在總體課程中能佔到1/3,每樣都學,每樣都像通識課。

在這種狀況下,學生不僅學不到東西,更難找工作。2015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2014屆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較低的主要本科專業(前10位)”中排名第8,就業和專業相關率僅為45%。

在文科專業都風雨飄搖的環境裡,文科生更淪為配角。

歧視從中學開始

經歷了上世紀的兩場高校改革,文科生終於成為了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弱勢群體。

事實上,文科生弱的起點並不在大學。1949年中國全面照搬了蘇聯的教育體制,在蘇聯專家“只有理科生才能建設祖國”的歧視下,恢復了民國時廢除的高中文理分科。

高中教育沒有知識分子振臂高呼,改革力度更好掌控。從那時起,我們的文科生學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文科。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或許你還記得你的高考語文試卷,無非是死記硬背古詩詞、揣度人意閱讀題、抄來抄去寫作文,經過大量應試技巧的重複練習,不用思考,完全憑肌肉記憶就可以答題。

“人的思維強行納入某一種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剛性的模式之中”,正如錢理群教授閱讀高考語文試卷後發出的長嘆:“我感到生命的窒息。”

再以歷史課為例,這可能是我們學到的最接近文科的課程。但最近幾十年來,我們的歷史課本一直在更新。例如1991年的大修改,為了應對學生的“信仰危機”,中國歷史課本里的“階級鬥爭”被替換為“愛國主義”,中國獲得獨立的“勝利者敘事”被改為歸咎於西方的“受害者敘事”,單一的敘事邏輯,註定要扼殺學生的批判思維和邏輯能力。

高中文科的初級難度,兩眼一閉,學生只要當個默寫機器,讓優秀的孩子更不屑於學習文科。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說白了,理科的熱門專業只招理科生,而文科的熱門專業都有文理兼收的機會。

读文||中国的文科简史

老師、高中、大學,環環相扣,在文科生的世界裡形成一個巨大的惡性循環,爆發點就在你找工作的那一天。

2017大學各專業就業排行榜,就業率高、薪資和滿意度較高的需求性增長專業全被理工科包攬,信息安全、軟件工程、電氣工程等等;相反,前景黯淡的專業除了生物工程,歷史學、音樂表演、法學專業都擠滿了文科生。

種種現實都證明,理科生成為人生贏家的幾率高了不止一點,而廣大文科生只能為自己點播一首《涼涼》。

[10]別敦榮、徐警武,我們為什麼要辦綜合性大學——兼論重點理工大學文科發展戰略

[11]麥可思,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13]李剛,大學的終結——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調整”

[14]包丹丹,1952年院系調整再解讀

[15]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教育成就(1949-1983)

[16]楊豔東,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專業建設中的問題和思考——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例

[17]餘佳、張藜,新中國心理學的重塑(1952-1966)

[18]杜靖,1895-1950年間的中國體質人類學研究與教學活動述略

[19]費孝通,略談中國的社會學

[20]趙寶煦,中國政治學百年曆程

本文轉自:浪潮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