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少年緣何患上自閉症?聽聽專家的新假說

吳佳佳 經點科學

《海洋天堂》、《雨人》、《地球上小星星》等影視作品都關注到一個特殊群體:自閉症患者。

自閉症被定義為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並納入了兒童精神疾病的診斷指南。2013年發佈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確定了自閉症的兩大核心症狀,即“社會交流”和“社交互動”方面的持續性缺損,以及重複刻板的行為模式、興趣或活動。儘管影響著全球大量患兒及其家長,但目前自閉症確切病因不明。

近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講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註冊系統首批註冊心理督導師易春麗博士在自己出版的《親密不再遙不可及:自閉症家庭治療實錄》一書中提出,遺傳和環境因素都與自閉症發病有關,而早年創傷事件在自閉症發病過程中有重要影響,自閉症發病是依戀創傷與個體神經基礎交互作用的結果。基於這一假設,自閉症兒童心理干預工作應努力幫助患兒重建與其父母的安全依戀關係,並幫助其重建安全感和控制感。

自閉症成因:

“先天遺傳”or“童年創傷”?

1943年,美國醫師肯納通過對11位求診兒童的觀察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一種新的精神症狀,並命名為“嬰兒期自閉症”(infantile autism)。幾乎同一時期,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兒科專家漢斯·阿斯伯格也發表了一篇案例報告,阿斯伯格將其稱為“自閉性精神障礙”。肯納和阿斯伯格因此被認為是最早發現和診斷自閉症的精神病學家。

在解釋自閉症的成因時,肯納提出了“冰箱父母”這個詞,並經一位博士的推廣發展為“冰箱父母”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是父母的冷漠、對孩子的拒絕行為造成了孩子的自閉症。這一理論曾盛行長達40年,直到一位孩子同樣得了自閉症的心理諮詢師站出來。這位心理諮詢師做了大量的研究,證明了先天遺傳因素對自閉症的作用。此後多年,自閉症都被認為是一種多基因影響的遺傳性疾病。

易春麗和北京中醫藥大學自閉症治療專家周婷提出了關於自閉症的新假說——自閉症是嬰兒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這個假說認為,如果一個人在3歲前經歷了與依戀相關的創傷,那麼他將難以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關係。失去了安全的依戀關係,他就失去了安全的港灣,沒有對最親密他人的依賴,也就放棄了對最親密他人的信任。當他放棄了人際交往——甚至放棄和父母的人際交往時,也就喪失了前行的動力。於是他從此自閉,築起自衛的城牆。


陽光少年緣何患上自閉症?聽聽專家的新假說



先天氣質與後天創傷一道誘發了自閉症

根據這一假說,同樣是創傷,為什麼有的人像《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一樣向外自救,而有的人卻自閉了呢?易春麗、周婷認為,這是因為創傷對自閉症的誘發作用需要結合個體的先天易感性。自閉症患者對於來自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通道的刺激有高於正常人的敏感性。

簡單來說,自閉症患者傾向於高估環境中的風險,面對稍有挑戰的環境,就容易出現過高的焦慮和恐懼反應。易春麗談到,由於這些特徵,自閉症兒童對於穩定、安全的環境有著更高的需求。一個足夠敏感、溫暖和穩定的照料者或許能夠安撫住這樣的孩子,能夠成為其安全基地,並幫助他(她)建立信任感。然而,“一般敏感”的父母則在養育中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他們也許難以理解這些孩子的需求,可能無法與這些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倡的做“足夠好的媽媽”是不夠的。面對一個高敏感的孩子,父母也必須十分敏感才行,要做“十分好的父母”。


陽光少年緣何患上自閉症?聽聽專家的新假說


與新假說配套的是一種新的自閉症治療方法,即自閉症的家庭治療方法。這刷新了人們對自閉症的既有認知,也引來了爭議。這些爭議主要來自堅持傳統自閉症治療方法的訓練機構。傳統的自閉症治療方法是應用行為分析療法。這種療法的理論基礎是操作性條件反射,也就是人為建立刺激—反應聯結。應用這種療法的訓練機構會為自閉症兒童設置高強度的行為訓練課程,強調將行為目標分解成多個小目標,通過一遍遍演示,讓孩子進行模仿。

然而,易春麗等人認為,自閉症的家庭治療方法並不直接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相關症狀進行干預,而是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父母身上。具體來講,一方面諮詢師會幫助父母調整心態,另一方面會幫助父母學會讀懂自閉症孩子給出的信號。這正是所有期待加強親子關係互動的家長們非常需要而又平時所忽略的。正是由於自閉症孩子給出的互動信號比較微弱,所以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夠稍加提醒就能夠做到更好的養育,那麼對於普通孩子的養育來說,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易春麗提及,在過往的諮詢中,曾經有這樣一個情節:作為一個自閉症孩子,主人公“帥哥”非常排斥和父母有身體接觸,但是他喜歡拿遙控器玩,恰巧有一次他的爸爸把遙控器裝在了褲兜裡,於是易老師把遙控器作為媒介,引導帥哥去爸爸身上摸索,由此產生身體接觸,促進了他們的親子關係,讓治療得以出現突破性進展,對於改善親子關係非常有幫助。

“在我們的案例中,當孩子對社會關係感到足夠安全的時候,他們的語言能夠重新發展起來。因此,我們認為,重要的是修復心理創傷,而不是進行語言能力訓練。”易春麗介紹,在治療的最初階段,孩子的互動者應該是很少一部分人,最好是他們的父母。在我們的家庭治療中,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家長和孩子重建安全的依戀關係。“我們認為,當孩子對社交的焦慮和恐懼情緒沒有那麼強烈的時候,他們能夠把在與父母互動中學習到的社交技能,遷移到與他人的交往中。因此,治療的著力點應該放在父母而不是孩子身上。”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出品

記者:吳佳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