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後為何魏國實力下滑那麼快?

型男劉

第一是,馬陵之戰齊對魏國,打擊很大

戰國初期,魏國魏文侯率先進行變法,然後富國強兵,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強國,在魏武侯時期,吳起率領魏武卒曾經一度打的秦國差點滅國,這就是巔峰時期的寂寞。

於是,魏國有點飄飄然了,三晉的關係也搞壞了,魏國由盛轉衰不是馬陵之戰,而是桂陵之戰,當時魏國攻打邯鄲,求救於齊國,齊國孫臏圍魏救趙,生擒魏軍主將龐涓,雖然,對魏國主力沒有造成嚴重打擊,但是,也標誌著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在馬陵之戰中,龐涓率領十萬魏武卒和齊國開戰,要知道吳起五萬魏武卒曾經就打敗秦國,龐涓這十萬可以說很有分量了,結果在馬陵被孫臏利用有利地形打了一場伏擊,最終殲滅魏軍十萬多人,俘虜魏軍主帥太子申。

魏國的這十萬人並不是普通的十萬士兵,是精銳的魏武卒,魏武卒在當時的戰國初期,是重金打造,最能征善戰的重裝甲兵,可以說是魏國舉國之力培養的軍事力量,所以,馬陵之戰後,魏國再也培養不出這麼多的魏武卒了。

第二是,各國已經相繼變法,逐步趕超

很多人認為如果魏國留住商鞅,留住孫臏,秦國和齊國就不可能強盛,魏國會一統天下,這是痴人說夢,魏國之強,在於率先進行變法,可以說佔得先機,但是魏國的變法不是專利,不是壟斷,他國肯定要模仿,要學習,要借鑑的啊!

正是因為魏國變法的成功,變法的成果開始外溢,比如商鞅到秦國,孫臏到齊國,申不害雖然不是來自魏國,但是也借鑑了魏國變法的成果,到馬陵之戰的時候,魏國雖然強盛,但是各國奮起直追,齊國和秦國也都發展起來,而楚國更是變得強大,戰國初期可以說是魏國一家獨大,桂陵之戰到馬陵之戰可以說是一超多強,馬陵之戰後就是群雄並起了。

第三是,魏國地理位置尷尬,四戰之地

馬陵之戰後,可以說是群雄並起,按理說魏國依然可以保持大國的地位,但是魏國地處戰國時期四戰之地,強則東征西討南征北伐,弱則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魏國在東線戰場敗給齊國之後,秦國在商鞅變法大成之後,收回了河西之地(河西之地是秦魏一直爭奪的領土)。楚國在吳起變法之後也有窺視中原之意,而魏國在強盛時期,得罪了韓國和趙國,外交上已經很被動了。

史論縱橫認為,魏國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因為地處中央,所以變得沒有縱深。

所以,馬陵之戰也許對魏國的傷害很大,但是更多的是馬陵之戰只是一個標誌,一個位置魏國霸主時代的終結!


史論縱橫

馬陵之戰之前還有一次那就是桂陵之戰。這兩次對外擴張戰爭魏國都輸。不但消耗了大量的國家物力財力,更是輸掉了大部分在幾十年來建立起來的“魏武卒”和許多帶隊將軍。

從那以後至魏文侯時期李悝變法後積累的強大國力在馬陵之戰基本揮霍掉。因為那時的魏國積累的國力可以輕鬆滅掉一個國,所以魏國到了魏惠王時期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國家,因為它擁有著強大的國力。


馬陵之戰後魏國就喪失了滅國的軍事力量,它帶來的影響就是天下戰國進入了合縱連橫時代。秦國商鞅變法後開始強大起來,從魏國奪回了河西之地,這就表明了魏國的軍事實力的大幅度下降。雖然魏國在這之後開始衰落。但還保留著強硬的聲勢,誰也不敢輕視魏國。

魏國衰落的原因之一那就是魏惠王。這位在位長達82年的王可真的是熬死了魏國。因為它不重視人才,造成許多人才的流失。因為在當時得到一個治國人才可比得到十個將軍還要珍貴。而從魏惠王手中流失多少人才,孫臏,商鞅,張儀,犀首,孟子,特別是孫臏,商鞅,張儀,這三個人都是和魏國國運緊密相連的人。所以魏惠王得負主要責任。


大秦帝國魏惠王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大家好。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魏國的兵制。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任用李悝為相,改革軍制,選拔“武卒”。應選“武卒”的人,上身、兩腿、腳脛都穿上甲,頭上戴盔,腰間佩劍,帶上十二石弩,箭袋裡裝五十枝箭,掮著戈,隨身帶三天干糧,半天能走一百里(一里一百八十丈,周尺約合二十三釐米,百里摺合四一點四公里,相當於一個馬拉松),才算合格。入選“武卒”的人全家徭役都可以免除,國家還分配好田好房。

以“武卒”標準之高,入選的當然是精兵,但一個人體力的高峰維持不了多少年,又不好太快就淘汰,人數多了,國家的稅收就減少,結果是兵力、財力都出問題,所以荀子稱之為“危國之兵”。魏國早期,國力強盛,以“武卒”開疆拓土,又以新徵服的土地授予“武卒”,故此問題並不突出。但到了惠王后期,魏國連吃敗仗,疆土日蹙,這樣便無法保證授予“武卒”的土地配額,待遇下降自然士氣低落。魏惠王之後,“武卒”也不見於史籍,與魏國曾經的輝煌歲月一起,為歷史所遺忘。



另一方面跟魏國的地理條件有關。魏國初期強盛時,大梁地處中原,“為天下之中”,“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一旦魏國的霸業走向衰落,這種地緣優勢就迅速轉化為戰略劣勢。在桂陵、馬陵之戰兩次大敗於齊軍後,魏國一蹶不振,更陷入四面受敵的窘境。“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幅湊,無名山大川之阻”,這種形勢,古人稱之為“四戰之地”,就是四面都可能受敵國攻擊。人稱“魏之地勢,固戰場也”,此後就只有捱打的份了。

這兩方面就決定了,魏國要麼一直贏下去,要麼一敗而不可收拾。


雜史譚

我個人對戰國時期的問題比較感興趣,所以摻和一腳。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各位大家指正。

我認為魏國的實力並不是馬陵之戰後突然下降的。

戰國初年,三晉和齊楚比較強,其他國家,包括秦、燕等比較弱,但這是相對的。這時候說國家都還有點不準確,哥兒幾個都還是侯啊伯啊,個別的稱公,唯一一個稱王的楚,大家還不拿他當王看。周天子的虎皮,偶爾大家還認認。但是最初三晉內部不團結,三家都曾經策劃過聯合一家瓜分另一家,只是都沒有成功。魏文侯對其他兩家勸和,聯合三晉共同對外,在幫助齊康公之後,受到周天子冊封,正式成為諸侯。

魏文侯是魏國崛起的關鍵。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吳起,這一時期魏任用了很多有實力的人才,比如李悝,樂羊,子夏,西門豹等。對外政策上,魏文侯非常明確地選定以秦為主攻方向,甚至在對秦作戰過程中,受到齊楚攻擊寧願後退,確保吳起的主攻方向不收影響。通過文侯的治理,魏完全據有河西,秦被擠壓在狹窄的關中平原。魏文侯是戰國君主中的變法第一人,後來吳起、商鞅等人都是從李悝變法中學習和發展。子夏及其學徒創建的河西學派非常興盛,對鞏固魏國對河西的統治有重要貢獻。

魏文侯的繼任者魏武侯是魏國力最大的獲益者,雖然武侯繼位僅一年李悝便逝世,但魏國變法的措施已經基本到位。世人所稱讚的“魏之武卒”,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基礎是文侯和李悝奠定的。但是魏武侯的政治智慧就與其父相去甚遠,竟然實施任人為貴的政策,對人才的吸引力大不如前,魏國後代國君也多如此,造成吳起、公孫鞅、范雎等人才先後出走。魏武侯雖然繼承了其父主攻秦國的戰略,但卻不徹底,在陰平之戰後沒有趁熱打鐵滅掉秦國;對外與趙韓之間也鼠肚雞腸,三家聯手經常魏國獨佔便宜,最終造成同盟破裂。

到魏惠王時期,實際上魏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唯一可以算還有優勢的,就是正處於職業巔峰的武卒。但這個時候,所有的諸侯國,眼睛都盯著魏國。因此在歷年戰爭中,魏軍始終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態。魏國本身處於四戰之地,當秦緩過勁來變法之後,魏國的處境其實非常兇險。西邊秦國一方面是變法圖強,另一方面對陰平之戰念念不忘,等著機會要為老國君一雪前恥;東邊齊國廣邀人才厲兵秣馬;南邊楚國虎視眈眈;趙韓兩家早已反目成仇。這時候魏惠王最應該做的,其實是與趙韓修好,與齊楚修盟,全力向西,滅秦為上。但恰恰相反,魏國強盛數十年的假象,讓魏惠王反而更加自大,四面攻擊四面樹敵,卻沒有給魏國國力做出實質貢獻。魏軍的資本是在多次大戰中逐漸消耗掉的,但魏國的國力卻是在數十年的盲目作戰中消耗掉的,魏國本來應該更早意識到問題:盲目征戰、自大稱王、四面樹敵都是有損無益的壞事。

最後說回到馬陵之戰。這一戰後僅2年,魏軍又在河西慘敗,主帥公子卬被俘。短時間內喪失十多萬精銳軍隊,又失去了富庶的河西之地,又面臨崛起的秦楚齊三大國夾擊,到這一階段,三晉的命運基本上就確定了,結局的懸念就只剩下:最後誰弄死他們,秦,楚,還是齊?


武功盡廢的鳩摩智

第一是廢除奴隸制時代的世襲制度,根據能力來選拔官吏,取消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用來招募賢才,發展生產。

第二是正式廢除了中國傳統的井田制,採取“盡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勵老百姓墾荒,廢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同時對國家境內的所有土地進行測評,估算國家的土地產量,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貧瘠標準,分配給農民土地,鼓勵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第三是實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法經》,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

第四就是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對軍隊的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

這是戰國時代魏國李俚變法的主要內容,也是整個魏國能夠在戰國時代早期稱霸中原的一個重要的四條原因,那麼我們就根據馬陵之戰以後,魏國走向衰弱,這一個基本設定,來逐一分析為什麼魏國會走向衰亡,是什麼東西摧毀了這個強大國家的根基,讓這個國家一蹶不振。

我先第一條馬陵之戰最主要的一個影響就是第四個變法準則 也就是大家都能夠提到的魏武卒,不同意,現如今高校的生產力,使得我們可以迅速的武裝起義之部隊那個時候軍隊還有民間的生產力仍然極其低下,這個時候能夠生產出一套完整的魏武卒的戰甲盾牌長槍戰刀,這裡面消耗的資源還有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都已經不是一個小型的國家能夠承受得起的,但是魏武卒方陣,恰恰是又要這種大規模的吃,自己國家資源的一個兵種,魏國通過幾十年的變法,敵國的掠奪積攢起來的國力組建了一支龐大的魏武卒軍陣,但是這支軍隊並沒有替魏國人贏下馬陵之戰,反倒偷雞不成蝕把米!將自己所有的軍隊賠光了,這個時候,國力日漸下降的魏國是很難再積攢起國力,通過對敵人的掠奪,打造起這樣一支部隊,那麼魏武卒,就成為了歷史。

此外,對於廢除井田制,下放土地給農民,根據土地的面積來收取稅收,這一點並不是魏國所創,而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所創立的,魏國在這個上面吃到了甜頭,以後其他的國家紛紛效仿,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一套法律,可以說在於其他國家的對比之下,顯然不佔優勢。

另外,我們說到魏國的衰弱,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一位國君魏文侯這個人在位子上坐了82年,可以說,如果說魏國衰亡,必須要找一個負責人的話,他就是最佳的人選。

這關乎到的是第一條變法,也就是關於人才的引進方面。

在這裡我們得說一個小故事,那就是。爆家的一位集大成者,叫莊子他跟當時魏國的國相惠子是朋友,這個時候,莊子想去拜訪一下老朋友,跑到別人國家裡面去做客,惠子害怕莊子有才能會被搶了風頭,因此他選擇向魏惠王說,莊子這個人偷偷的說你壞話,你要去懲罰他一下。

莊子聽說了前因後果之後。怒罵自己老朋友不拾趣,然後逃走了,就連身為諸子百家裡面排的上號的大人物,莊子都容不下,何況是那一批還沒有成長起來的人才呢?從本質上來看,魏惠王。在王位上坐了82年就意味著他的那一套政治班底,用了82年。這麼長的時間,這批人就死賴在位子上不動,你都拿他沒辦法,這個時候人才想要晉升對不起,上面位子全部已經填滿了,你上不去。

最後說到整個變法的第三條,也就是法治,那麼這件事情就得歸功於他的de調的執行不力,讓人才大量流失,尤其是一個重要人才。商鞅把這個人給放走,可以說為會亡在自己墳頭哭了整整幾個世紀,商鞅變法赫赫有名。但是誰都知道,商鞅一開始不是秦國的是魏國的,最後商鞅將法治帶給了秦國,使得秦國人的法制比魏國人還要強,這個時候魏國拿什麼跟秦國人去拼。

這四條變法優勢喪失以後,魏國再次淪為中原的四面受敵的國家,眾生沒有辦法休養生息,國家一直處於動盪之中,這個時候魏國從一流大國淪為了二流國家,最終成為了三流國家。最後被秦國給滅亡,情理之中。


漩渦鳴人yy

這場戰役表面上看是齊國和孫臏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實際上是一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撿漏之旅。魏國傾其主力想要一口吃掉韓國,以彌補自己在桂陵之戰的國力損失,齊國得到韓國的求救之後只是口頭承諾救援,卻一直按兵不動,韓國苦苦支撐,雖五戰五敗,但也抵擋住了魏軍最猛烈的攻擊,並且拖住戰國初霸近一年的時間,魏國急於求成,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國內能調動的資源基本都耗費在馬陵之戰了,眼看著傾全國之力就要摘取勝利果實的時候,齊國趁虛而入,趁著魏韓兩敗俱傷之際見縫插針,剽竊了這場戰役最終的勝利果實,一箭雙鵰,讓前期實力較強的三晉一下子毀掉兩個。雖然這種做法有點趁人之危,但也是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於己於其他國家最有利的選擇。話說回來,魏國統治階層也是腦殘的可以,當時如果拿出滅韓趙的信心和毅力去打秦的話,早就把這個後期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變法之前的秦國較魏國而言可真正是個戰五渣級的存在。奪取秦國後還能改變自己身處四戰之地的尷尬,形成背靠荒涼西戎的銀邊之勢,魏國前期明主良臣人滿為患,國力魏武卒戰力傲世群雄,但最終沒能完成統一大業的主要原因就是地緣問題和戰略方向問題。後來的秦國也曾經面臨過相同的境遇,秦惠文王時期,張儀建議攻韓,司馬錯主張滅蜀,結果是秦王最終採取了司馬錯的意見,後來坐擁巴蜀糧倉以窺天下。假設秦王當時聽取了張儀的建議,東向攻韓,韓國能不能抵擋住是一回事,其他東方五國怎麼可能眼睜睜看著你一個西方蠻夷國家吞併中原諸侯而不聞不問?更何況宜陽的世界第一大鐵礦和韓國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地位(現在的鄭州站)那個諸侯列強不想據為己有,能看著你秦國獨吞?秦國當時如果把韓國滅了的話,可以想象,他最終的結局不會比後來滅宋的齊國好到哪裡去。所以,魏國和秦國最大的區別就是,在關鍵戰略決策上,魏國犯了致命性的錯誤,而秦國沒有犯,導致最終秦掃六合的歷史定論,魏國真的太可惜了!


信起良嘉

魏國並非實力下降快,即便馬陵之戰後魏國依然是一等一的強國!但是,卻不再是超級戰國了,這意味著其他國家可以向魏國發起挑戰了,而魏國分身乏術,無法面對秦齊楚三國的同時合擊!但是,話說回來,當時又有誰擋得住秦齊楚三國的合擊呢!

在馬陵之戰前,魏國人口五百多萬,擁兵四十萬,其中有十五萬是常備軍!而同期的齊楚兩國各擁兵二十萬,秦軍大致十萬左右。也就是說,魏秦齊楚四大強國,魏國自成一檔,齊楚次之,秦國最弱。這時候的魏國可以同時和三國開戰而不落下風。

馬陵之戰後,魏軍損失十萬最精銳的魏軍,這對魏國不算什麼。但是秦國趁機出兵河西引爆第四次河西戰爭,商鞅誘騙公子章,斬殺其手下唯一的五萬精銳魏軍。累計去掉這十五萬精銳以後,魏國便從超級大國掉到跟齊楚一個檔次!而後,楚國開始報仇,連年攻城奪地,再次斬殺數萬魏軍!

秦國再次趁火打劫,發動第五次河西戰爭,與魏國鏖戰六年,再次斬殺魏軍八萬。自此,魏國徹底衰弱,無力再與齊楚秦三國相爭。

因此,可以這麼理解,魏國的地利很不好,位處秦齊楚三大強國之間,不死也得脫皮!


優己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龐涓中了孫臏的減灶計,在馬陵道中伏兵敗身亡。一同出征的太子申也被齊國俘虜。

公元前320年,孟子來到魏國。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這是《孟子》的開篇的第一句話。後面道出了梁惠王為什麼一上來就問利。正是缺什麼談什麼。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史記》記載梁惠王 三十年,魏伐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宣王用孫子的計謀,圍魏救趙。魏王派龐涓為將,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過外黃的時,外黃徐子對太子講:‘’臣有個百戰百勝之術。‘’申太子問:‘’可否說給我聽聞?‘’徐子說:‘’太子自己為將攻齊國,大勝,則富不過有魏國,貴不也貴不過為王。如果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這就是臣的百戰百勝之術。‘’

太子聽後說:‘’諾,必定聽公之言而回去。‘’

徐子說:‘’太子雖然要回去,不可得了。那些勸太子打仗,想要喝湯的人數眾多,太子雖然要回去,恐怕不可得。‘’

後來,太子要回去,給太子御駕的人說:‘’將出而還,等同於打了敗仗。‘’太子後來就在馬陵之役中被齊國俘虜了。

公元前319年。梁惠王 三十六年去世,繼任者就是被孟子評論為不似人君的魏襄王。


1成亮1

魏國的失敗不在於某一場戰爭,而是失敗在戰略上!魏國以為自己足夠強大,不顧自己身處四戰之地的事實,而四面出擊,北擊戰國,東擊齊國,南擊韓國、楚國,西擊秦國,在名將輩出的時代,還能夠勉強做得到,但是一旦失誤,作為四戰之地的魏國毫無疑問面臨的將是傷筋動骨的巨大挫折!


馬陵之戰後,魏國精銳十萬魏武卒幾乎損失殆盡,魏國的霸業也隨之東流,魏國已經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再四面出擊了,而面臨的就是將來來自周圍國家的報復了,其中報復最強烈的就是秦國了,秦國為了收復河西之地,消滅了公子卬率領的最後一支魏國精銳,從此,魏國再不復強盛,最終失去了霸權。

如果魏惠王能夠採取大將軍龐涓的戰略,先消滅秦國,消滅背部的敵人後,沒有了後顧之憂再轉而征伐其他國家,或許魏國不會失去霸權,然而魏惠王以為秦國地處偏僻的西部,而且秦人好鬥,拿下了也沒有什麼價值,結果放棄了消滅秦國,最終給秦國做大的機會,然而,魏惠王沒有想到,自己最瞧不起的秦國將會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給自己造成最大創傷的敵人。



魏國擋住了秦國東出的道路,或者說秦國東出就是為了攻打魏國,在接近一百年的打擊下,魏國最終還是滅亡了。


夢三七夜

魏國強大在於人才,魏文侯改革啟用了一大批能人。樂羊、西門豹、李悝、吳起等等,魏武卒縱橫天下,使得魏國成為戰國首霸。

馬陵之戰,龐涓帶領的魏武卒中了孫臏圍魏救趙之計,齊國大敗魏國。不久後的桂陵之戰,更是龐涓戰死,魏武卒基本覆滅。魏國強大的根基沒了,所以下坡路也開始了。

魏國強盛在人才,衰敗也在人才。其中公叔痤必須負很大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